9月2日,记者在含山运漕镇圆通庵内看到一块清朝年间皇帝赐封刻有“圣旨”的石碑。据介绍,这是乾隆皇帝表彰一位坚守贞节的十八岁女孩。 圆通庵的“圣旨”碑 当天,记者与知情人张德林一起前往圆通庵内一睹这“圣旨”石碑真容,在其带领下穿过庵内几进院落,在一天井处才找到这块石碑。它正与一堆垃圾为邻,周边堆满杂物。不经意地看去,这块石碑与普通青石无异,碑面已经覆满青苔。清理完周边的垃圾发现,该石碑高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重达60余斤。多年的风吹日晒,石碑表面已有些风化,但正面石雕二龙戏珠共抱石刻“圣旨”二字仍然清晰可见,碑文系古文楷体。两条石龙雕刻精湛,鳞片纹理十分清晰流畅,整个石碑看上去就是一幅龙跃云端,舞在天际,珠光四射,祥瑞人间的壮美画面,从形制上大致可判断为一座建筑物的匾额。 据张德林介绍,他小时候便听过运漕古镇的贞节牌坊故事,但传说中镌刻帝王诏谕的圣旨石碑一直都是“故事里的事”,到底遗失在哪里谁也不知。十几年前,他也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这块圣旨石碑,多年来也在一直追寻这块石碑的来历。为此,他还请教过多位专家,从雕刻工艺、使用石料、书籍记载等方面对圣旨碑进行分析。 问及庵内的几位师父,他们对于此块石碑的来历也是一无所知,只是知道庵内多年前就有了这块石碑,对“圣旨”石碑的价值也不甚了了。 “圣旨”碑中藏故事 记者随即翻阅《运漕史话》一书。据记载,这块圣旨碑原为一贞节牌坊的一部分,位于该镇的小北门。原先的牌坊三门四柱,高达15米,上刻“圣旨”二字的石碑即为圆通庵内残存的石碑,与碑文配套的还有乾隆十年(1745年)安徽巡抚潘思榘题写的“幽光四照”四个大字,如今业已流失。 这座牌坊记载着一段真实的血泪故事:乾隆年间,运漕镇鲍家女儿鲍珍姑和该镇李姓富商的儿子指腹为婚。待到珍姑十八岁时,李家儿子暴毙。李家要求鲍家女儿立即出嫁,和死者拜堂成亲,鲍家应允。送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来到李家。等到下轿时,轿中却悄然无声息。众人掀开轿帘一看,珍姑已经用剪刀刺破喉咙气绝身亡多时。鲍、李两家慌作一团,原本想把丧事办成喜事,没曾想喜事又变成了丧事。家人帮珍姑换衣入殓时,发现珍姑早就在大红的嫁衣内穿上了白色的丧服。见此情景,家人无不齐声大哭落泪,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此事被在京城翰林院做编修的运漕人鲍渊声知晓,随即奏请皇帝。乾隆阅后,龙颜大恸,并颁旨在运漕镇修建贞洁牌坊一座。贞洁牌坊的用材极为讲究,都是采自江西鄱阳湖边的白矾石。前些年牌坊已被砸毁,坊上“圣旨”石碑即为遗存于圆通庵内的石碑。 记者采访中得知,运漕镇已打算将该石碑征集收藏,并在古镇修复的工程中还原其“本来面目”。(巢湖晨刊-刘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