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千灯镇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镇,位于昆山市区东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昆南地区小集镇之中心,素有“金千灯”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千灯镇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预计2005实现GDP30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5亿元。目前,全镇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近300个,注册外资8.7亿多美元,拥有民营企业870多家,注册民资近30亿元。千灯镇还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文明镇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等称号。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为千灯的古镇保护、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近年来,千灯镇党委、政府确立了“保护古镇、传承文化、开发旅游、促进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坚持 “保护、开发、利用”并举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古镇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一、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古镇是千灯悠久历史的缩影和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因此保护好古镇不仅是提升千灯人文环境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弘扬优势和特色,明确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
千灯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物阜民丰、风物清嘉。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故乡,更是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所孕育和积淀的良渚文化、戏曲文化、先贤文化、水乡文化及宗教文化交相辉映,成就了千灯古镇的灵魂和精髓。亭林墓、少卿山、秦峰塔、延福寺、石板街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水巷、河埠、古桥、廊坊、庭院紧邻相依的江南水乡古朴风貌则构成了千灯特色独具的旅游资源,凸现了千灯发展旅游的优势和特色。依托这种特色和优势,我镇确立了“以古镇保护为基础,以文化展示为内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思路,力求立足于自身文化特色的挖掘,与周边的古镇形成错位发展、实现差别竞争。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
古镇保护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投入。为此,在古镇保护中我们着力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政策引导、环境营造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了古镇保护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统一认识、形成合力。为提高全镇干部群众对保护古镇重要性的认识,支持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自2002年,镇党委政府连续三年把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将古镇保护放在与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力度进行推进,取得显著效果,古镇保护日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2004年,古镇保护工程被列为昆山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保护古镇、传承文化、发展旅游已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共识。
――古镇保护、规划先行。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古镇保护、开发和利用。
2002年我镇聘请东南大学编制了《昆山市千灯古镇保护整治规划》,确立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水乡风貌景观、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构建江南特色古镇”的发展目标,并对古镇保护的内容、范围、保护方式及开发时序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明确以石板街为主的历史街区8.4公顷为核心保护区。为提高保护及修缮水平,近来年还先后聘请东南大学、苏州市规划研究院分别编制了《顾炎武墓保护规划》和《千灯古镇石板街修复详规》。结合镇区区划调整,今年又聘请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编制了《千灯镇旅游发展规划》和《千灯古镇旅游策划》,进一步明确了文旅结合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和构建以古镇为龙头的旅游大格局的发展目标。规划的制定、完善、深化和实施,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是树立精品意识,进行古镇修缮保护。定位于保护古镇、发展文化旅游,围绕建设文化和旅游精品,自2002年至今,我镇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古镇保护修缮和历史风貌恢复,实施了一系列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恢复修缮了以顾炎武顾居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景点,古镇旅游景区的游览框架基本形成。
加快传统建筑修缮。主要是加快对古镇明清传统建筑的抢救修缮。按照古镇保护整治规划,至目前已先后实施了10项保护和修缮工程。整修恢复了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余氏典当行、李宅千灯馆等一批传统建筑,修缮面积近10000平方米。配合传统建筑修缮,恢复建设了秦望山、烽火台等历史遗迹,规划建设了占地30亩的园林式景点――顾园。围绕宗教文化展示,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重新调整了秦峰塔园区的总体布局,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延福寺大雄宝殿、南山门、偏殿和僧舍的重建。为能切实做到“修旧如旧”,尽可能展现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在修缮过程中,专门聘请古建筑专家进行设计论证,并选用有传统建筑维修经验的施工队伍承担修缮工作,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使传统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切实保护。
加大古镇风貌整治力度。为能较完整恢复和再现千灯古镇历史风貌,体现出千灯以古以文见长的古镇特色。
自2002年至目前,通过收购、置换、搬迁等方式,累计用于动迁资金达1000多万元,先后拆除古镇内70、80年代现代建筑约一万平方米,搬迁居民100多户,拆迁居民住宅7000多平方米。为使古镇区内建筑风貌更趋于协调,对千灯老饭店、千灯供销社的建筑立面进行了仿古包装,并启动了石板街沿街建筑修缮工程。此外还先后拆建了古镇区种福桥、凝熏桥和恒升桥等古桥,建成了长600米的千灯浦河东临水长廊,并对沿千灯浦部分损坏驳岸用旧石材进行了整修加固,对流经古镇区的蒋泾湾等河道进行了彻底清淤。古镇历史风貌逐步展现。
深化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千灯古镇的魅力不仅来自古朴的水乡风貌,更来自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弘扬自身文化特色,坚持把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特色的展示作为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建筑修缮、景点建设、风貌整治和展馆布置中尽可能突出对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的追求,努力做到在保护中传承文化、在开发弘扬文化,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景点。以顾炎武主要思想和经历为脉建设的顾园、以昆曲鼻祖顾坚为主题兼表现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顾坚纪念馆、以展现典当文化和江南明清建筑为内容余氏典当行、以展示宗教文化为主题的秦峰塔园及以灯文化历史展示为主题的李宅千灯馆已成为体现千灯古镇深厚文化积淀的新景观。
二、下一阶段古镇保护、旅游开发工作重点。经过几年开发建设,千灯古镇已初步形成了以水乡风貌为背景,以文化展示为特色,以石板街为轴线,贯穿六大景区,寻贤访古、水乡观光、古镇揽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文化旅游的魅力与日俱增,日渐成为昆山旅游的新亮点。按照“合理规划、梯次开发,留有余地,持续发展”的思路,今后1-2年,将进一步加大古镇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力度,对古镇风貌进行全面整治,修复和建设一批新景点及旅游配套设施,不断丰富古镇旅游内涵、完善古镇旅游功能,提升古镇旅游品位。并在完善古镇旅游区的基础上,加快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放大特色、做大差异,形成以古镇旅游为重点,以生态农业为延伸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大古镇保护力度、完善古镇旅游区。按照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将着力构建以“一带四区”为主体的古镇旅游格局,“一带四区”即:一条千灯浦水上游览观光带和古镇民俗区、水乡市肆区、千灯曲艺区、亭林文化区四大特色功能区。
深化古镇旅游区内涵。以深化文化内涵、展示文化亮点、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游览内容为重点,实施秦峰艺术中心、千灯馆、千灯历史文化长廊建设及书场弄老房修复、古香花桥恢复等10项文化旅游建设工程,完成典当行、顾园和顾居的布馆工作,更深入地挖掘千灯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树立千灯古镇自身独具的鲜明的文化特色。
实施古镇风貌全面整治。进一步加大古镇保护与整治力度,对古镇风貌进行全面整治,重点是对古镇内以石板街为主轴线的沿街沿河建筑立面进行修缮,恢复明清老街历史风貌,对千灯浦东沿长廓房屋及进入景区的主要街道尚书路进行仿古立面包装。同时规划实施古镇老街的三线入地、雨污分流工程,进一步优化古镇区旅游环境。
加强古镇的保护、管理。研究制定《千灯古镇景区管理办法》,明确古镇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规划管理、建设实施的具体规定,规范景区内建筑修缮、翻建,摆摊设点及商业经营行为,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优化旅游环境,提升千灯文化旅游形象。
二是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区、打造旅游新亮点。依托占地25000亩的张大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品牌效应,加快区内生态农业、生态渔业、农业休闲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建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丰富千灯的旅游产品组合。
通过这些工作,力争在 1-2年的时间,形成以“亭林故里、戏曲故乡”为品牌,以古镇旅游为龙头、以生态农业旅游为延伸,点、线、面相结合,古风今韵,相得益彰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千灯,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人们寻贤访古、探幽揽胜、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2005年4月30日,举行了古镇保护暨旅游推介会,9月30日,举办了首届文化旅游节。几个月来,已接待游客5成余人次,预计全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