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尼·马斯 |
|
|
|
城中山田 |
|
|
|
城中山田 |
|
|
|
MVRDV作品:城中山田—韩国光桥全能中心设计 |
|
|
深圳商报记者 刘 瑜
下一个是什么?将数据引入建筑?建筑的高密度如何实现?9月16日下午,当今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先锋建筑师事务所之一的荷兰MVRDV创始人韦尼·马斯(Winy Mass)现身深圳城市\建筑设计系列论坛,为济济一堂的深圳市民展示其创意作品和惊人的想像力。
据悉,这是“深圳城市\建筑设计系列论坛”第6讲的内容,也是今年继奥地利著名设计大师汉斯·霍莱茵之后,论坛再次拉开帷幕。由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主办的这一设计系列论坛此前已邀请过库哈斯、林纯正、陈家毅等著名建筑师到访。
实现建筑密度最大化
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于1991年,作为当今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先锋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他们关注荷兰整体的社会发展趋势,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他们极力主张在现有城市区域中实现建筑密度最大化,反对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
讲座中,“高密度建筑”和“未来城市”成为韦尼·马斯的两大主题。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而资源却越来越少,高密度城市规划和建筑是应对未来需求的一大途径。韦尼研究发现,比如美国就需要现在3个美国大来满足未来发展,而且都像美国人这样欲望增长的话,未来可望4个半大的地球才能满足人类,那么建筑师的作为何在?
韦尼团队的这些建筑项目及作品就在力求解决这一问题。荷兰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在荷兰鹿特丹,房子建在平台上、生态种植和花园居住叠加在一起,将山丘上的屋顶提升,甚至悬吊房子释放空间,建筑的种种形式都在表达应对“密度”的思考。
香港是全球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又拥有很长的海岸线。韦尼在为港大做的一个研究中提出,利用香港良好的公共交通,在海上建立一朵朵巨大状若“浮萍”的平台,在海上彼此连通,这些平台同时还是太阳能接受器,外观设计成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新增的这些海上空间将使香港变成“超级大都市”。
“中国山”是未来城市典范
韦尼和另两位合伙人不断将兴趣放在“下一个”,在讲座中,他更多展示了对于未来城市的建筑畅想。在对未来的设计中,他们运用一种被称为“数据景观”的方法,将土地、人口、密度、资源等等数据通过软件编程生成建筑效果。关于“中国山”的构想就是在这样的数据分析下产生。
韦尼将“中国山”视为未来城市的典范。这个未来之城同样是高密度的,比如在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建设大量的塔楼,外表绿化、种植,建筑的内部则为公共空间,远远看去就像“群山”,群山之间都有通道连接,这1立方公里的空间可满足100万人口的居住需求。这一模型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展览。
首次将深圳作品推上当下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筑博公司总建筑师冯果川告诉深圳商报记者,这个“1立方公里”对建筑界影响深远,韦尼团队将数据引入建筑的方法虽然还在理论的研究阶段,但却是未来城市设计的趋势。
“MVRDV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开始将一些理性的方法,比如数学的、统计学的、电脑软件开发等引入到建筑中,提出‘数据景观’的概念,影响了建筑界方向的转变”。冯果川表示,这令建筑不再只是设计师运用艺术直觉的表达,不再只是外观造型的问题,而是理性数据分析得来的结果。
从理性出发结果超越想像
将数据引入建筑,这一听起来非常理性的做法,最后数据生成的结果却无法预知。有人将此法与电影《黑客帝国》相比拟。在MVRDV参与深圳的一些设计竞赛中,韦尼团队递交的“数据景观”作品令人有“惊艳”之感。
冯果川认为,韦尼团队是从理性出发而结果却呈现“非凡的想像力”。“数据景观”的概念为理解建筑呈现了更全面的方向,挖掘了设计中各种潜在的可能性,也提供了非常新颖和有效的设计方法。
在对深圳中心区的构想上,韦尼以功能、密度、预算等数据来达到一种平衡,这些建筑看起来如同悬崖堆积,每层都不一样,形态万千,韦尼将其称为“形成了一棵棵大树”,与方方正正的高楼大厦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数据生成的结果。在韦尼看来,深圳是座高速发展的年轻城市,需要满足个性增长的需求,因而在对光明新区的设计竞赛中,韦尼创建的模型是让每个人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而不是让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宽。他说,“对于一座新城,城市的规划不是将一切都安排好,而是需要市民的参与、互动,最后形成城市的面貌和形态,每个人都是城市的创造者。”
城市缺乏特性
是因为索求太多
深圳商报记者 刘 瑜
《文化广场》:“将数据引入建筑”最初是怎么产生的?
韦尼·马斯:这是在15年前开始探索的一种理论、工具和方法,在各种项目的前沿碰撞中产生,我们出了很多书来说明怎样将各种数据信息放到模型里来探索极限,也就是通过计算机转换处理为数据并绘制成图表,这样既取得了直观的效果,也使建筑师更容易理解并处理影响建筑最终生成的各种因素。
《文化广场》:目前这种工具方法已经运用在您的建筑实践中吗?
韦尼·马斯:作为逻辑思维方式,还在不断论证。要在一系列研究结束后才知未来指向哪里。荷兰主流意识是要民主、要论证,哈,我不是大师,没有神秘主义的主观思维,相比建筑师,我更是信奉城市主义的规划师,我关注集合空间多于关注个体空间。我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文化广场》:您如何定义建筑?
韦尼·马斯:我认为建筑最重要的在于品质,这涉及很多方面,首先在视觉上是美的,但却不乏机智与幽默。这就如同你去超市购物,要有一张清单一样。
其实人与建筑是一样的。我在韩国首尔做了一个项目,将楼房设计成弯腰的样子,以此来激励城市的自我批判,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化广场》:现在的现代化都市几乎千城一面,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韦尼·马斯:确实很震惊。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欲望有关——他们想要不断获取所有的东西。如果一座城市要强调特性的话,只需要追求一样东西就会跟别的城市不一样,正是追求所有,结果就大家都一样了。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国规划网深圳9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