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际视野 > 世界建筑 >

国际视野下的城市规划

时间:2010-04-04 16:2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国际文化”专刊刊载《地铁的政治学》(2009 年10 月21 日),该文运用域外视角,结合我国(北京)实际,以地铁为案例论述了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读后很有感慨。
  国际城市规划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从傅立叶?欧文的“花园城镇运动”,霍华的“花园城”理论,到雷蒙德?恩温的卫星城理论,以及1922 年的《人类环境宣言》,1933 年的“雅典宪章”,1977 年的“妈丘比丘宪章”,1981 年的“华沙宣言”,1991 年的“东京宣言”等,无不对改善城市环境发出呼吁,强调“建筑、城市、园林”的统一。 
  我国城市规划也逐渐开始起步。中国建筑学会1997 年年会把主题定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并向全社会倡议加强城市广场、公园、步行街区的建设;今年又提出“交通目的是实现人与信息的流动,而不是车辆的流动”;国家又加大了城市规划的研究推进以及与国际接轨。 
  目前国际上的“城市概念”如下。 
  首先是立体城市的概念。90 年代以来,国外城市规划中提出紧凑城市、立体城市的发展模式。欧洲委员会《城市环境绿皮书》要求城市的所有增长控制在已经形成的边界内。美国新泽西州的“增长管理计划”接受了紧凑城市的概念。立体城市是指继高层建筑大量发展后,城市接着寻找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认为“地下空间是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空间”。应该编制地下空间体系规划,把人防工程、地铁、地下商业街、高层的地下部分合理地联为一体,统筹安排地下地上交通转换。如日本每天15%的人口会光顾地下商业街。 
  其次是绿色城市概念。绿色城市将是21 世纪城市发展的潮流,北欧国家已经进入规划实质阶段。城市规划要有新视角,一是要从水资源、能源、粮食生产、土地资源等内容出发,测算综合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根据合理环境容量制定相适应的人口与人均用地指标。二是要构造城市绿地、郊区绿地、生态绿地相互联系的绿色生态网络,注重生态元素的保护与开发,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植被,结合气候因素,使城市与自然共存。三是要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如荷兰的清洁能源大道提倡绿色无害化燃料。重视步行者、非机动车出行者的环境,减少个人机动化交通。四是要倡导绿色建筑,尽可能考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自然取暖。 
  再次是乡土城市的概念。随着全球生产方式、经济运作的趋同化,波及城市建筑领域,表现为所谓的“国际性现代建筑”,导致乡土风貌流失,千城一面。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象条件、历史沿革、民族传统等乡土要素不同,因此建设乡土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涉及考古学、方志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如日本的京都大阪地区的城市规划,为把握城市乡土要素,加强了各方面的乡土调查统计:历史沿革、文物古迹、神话传说、自然风光、建筑类型、土特产品。 
  最后是知识城市的概念。城市的人性回归,城市的知识化含量是知识城市的特点。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机器与技术逐渐成为城市的主人,人的价值一定程度受到轻视。其实,城市的主要职能应该是教育科研的中心,而不是制造业的中心。生产方式的家庭化使城市更加宜居和分散,如SOHO(家庭办公室)将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个人工作模式。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商品市场的一体化和高效化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其典型代表是产学研有机联合的科技园区的兴起,如新加坡的高新技术园区,集城市、产业和居民融为一体。城市是否亲人化、是否考虑人的生产、生活,将是一个城市规划作品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