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山市政协委员学堂和中山讲堂联合主办的新一期中山大讲堂昨晚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举行。同济大学建筑学工学硕士、城市规划博士、高级工程师朱勍教授以《城市生命力——转型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为题,阐述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朱勍表示,目前在城乡结构巨变、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物化的空间加剧了城乡、贫富等多种不公平的感受,过去30年的城市建设,是在文化基础缺失状态下速生式的城市建设方式,中国城市的规划面临战略思维的转变,而文化是未来城市建设最大的挑战。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副主席马志刚出席了讲座。
城市化率是不是越高越好,路是不是越宽越好,楼是不是越高越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市越来越发达,人们感觉幸福了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了吗?在昨日的演讲伊始,朱勍首先向在座的听众发出这样的疑问。 ■物化的空间加剧城市不公平 显然,上述一切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朱勍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样本,中国崛起了600多个类似的大城市,形成了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城市带,但这些城市的发展伴随着问题。 朱勍说,以上海为例,150年前,上海的国际地位远比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任何城市的地位要高,但100多年之后,上海的城市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以前,但而今的国际地位已经落入二流,除了其他原因,与一个城市的规划有巨大关系。 朱勍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在上海原英法租界交界的地方,一处地下管道出现问题,市政维修人员在维修时,发现接口与现有的材料和工艺都不匹配,最后工作人员在现场发现了一纸规划书,有法国当时的工部局以及当时承建公司的签名和公章,写明了当时的承建情况以及备用件,最后在事故现场10米左右的地方找到了备用管道和零件,问题一下子解决。而这种严密的规划要求,或许现在许多城市还达不到。 工业化带动起来的城市化,低碳成为城市建设者必然考虑的。朱勍说,在过去的30年来,资本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要求劳动的技术创新,但自然生产率没有提高,目前迫切的要求是节省资源的技术创新,城市化的发展也一样。城市规划也要将低碳连接起来。 “关键是现在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一个郊区化的问题。”朱勍说,如果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郊区化的过程中是强势阶层逃离城市往郊区搬,而弱势群体留在城中心,享受便利的公共资源。但在中国恰恰相反,仍以上海为例,“住在内环线的是说外国话的,中环线的是说普通话的,说上海话的都住在郊区了。”这种郊区化的过程带来了更多的城乡、贫富以及享受公共资源的不公平。 “正因为如此,中国城市发展面临战略思维的转变。”朱勍说,尤其是城乡规划法出台后,中国近2000个中小城市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宽马路情结是城市建设的误区 未来城市规划到底应当坚守哪些原则,应当从过去30年城市建设中吸取哪些教训?朱勍认为,首先就是要避免中国人的宽马路情结。 朱勍说,城市道路的主要目的是通、达、行。但中国城市道路的设计者在实际操作中却错误地认为,只要路宽了,交通就顺畅了。事实上,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不是道路的面积,更不在于单条道路的宽度——在这些城市规划者看来,交通高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道路车辆通行能力,但事实上,交通高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人和物高速度的流通。一条简单的原理是:单条道路越宽,道路网密度越低,道路拥挤度就会提高。 以北京等大城市的城市道路设计为例,宽马路、高架桥充斥整个城市,最后的结果就是车行不过来,人也走不过去,行车安全也不好——最后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路口,或者说建造了一些“环城停车场”(拥堵的高架桥)。但在国际如同纽约、东京等大都市,都是窄马路,高密集的路网保证了交通的高效率。 ■文化是未来城市建设最大的考验 朱勍还认为,城市文化将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大考验,而这在此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交出了昂贵的学费。 朱勍说,30年来,中国经历了文化基础缺失状态下速生式的城市建设方式,国内城市建设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传统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效果,最后让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粗俗化,各种公共服务不协调,传统文化流失殆尽,城市发展单一化。 “为什么巴黎之所以称之为巴黎,罗马有自己的独特风貌?为什么纽约的中央公园150年后也能保持完好,费城的独立会堂与城市周边的发展协调?”朱勍说,这在于一个国家城市对规划的坚持,对城市文化的充分考虑。诸如日本一些城市,修建一条道路,规划长达三四年,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及其他各种要素。 “并非国内就没有真正的规划师,但在国内,编制规划难,执行规划难,而按照规划执行则是难上加难。”朱勍说,之所以现在中国“城市病”这么严重,所产生的系列症状和后遗症频繁,病根在于城市管理者缺乏长远的目光。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真正有文化,要看这个城市的文化精髓是否融入到城市市民的血液里面去,这个城市的市民是否真正爱这个城市。”朱勍说。她还建议,针对中山当前拥有的资源禀赋,如何打响孙中山文化这一品牌也是当前城市建设者应该做的。一方面,中山一定要在城市拥堵之前,把公共交通做好;另一方面,中山城市规划发展,要向土地学习,要向当地的老百姓学习,这才是未来新生代城市生命力所在。她还勉励,低碳技术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给中山这样的城市提供了机会,中山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 相关背景市政协委员学堂是本届政协努力开创中山特色政协工作新局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为进一步举办好我市坚持了22年的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这一重要的协商议政活动,市政协多次召开会议,围绕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理想城市”这一课题,从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到协商方式,经过研究和讨论,认为协商座谈要抓住中山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元素,突出中山政协特色,确定今年市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的主题是“彰显山水人文风貌,建设岭南理想城市”。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