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郑德高 首先感谢组委会给我一个机会演讲,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城市转型与低碳城市建设,确实到了潍坊以后,在北京吃的大部分食品都是潍坊的,确实这个城市发展变化太快了,基本上超出我的想象之外,第一次感觉框架很大,确实不错,第二个感觉城市很绿,确实感觉很好,第三个城市发展很快,因为我们今天参观地方都是在建设,说明这个城市有很强经济动力,同时也说明这个城市我已经感到在转型,前面市长也讲了农业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是现代农业,跟我们想象中不一样,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就是城市转型和低碳城市建设,城市转化我个人总结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从事出口导向转向了内需导向,必须要转,慢慢转,转型的模式是开发区模式,所以我们参观都是工厂,今天还没怎么参观工厂,就是看了一些房地产,说明城市也在转型,国家出口导向政策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业面临一个转型方向,出口就像我们在炒菜,我们不吃美国吃,金融危机以后他们不吃,我们要吃,自己要吃的话就要向内需专项,我们其实城市和城市规划建设都完全没有准备好,还是习惯于大马路开发区这是一个很大方面,未来面临课题也需要我们讨论。 第二个方面,其实大家也看到,我们国家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高碳经济没有办法,因为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刚刚发展的时候经济越增长排放很高,慢慢可能到一个顶点,再增长排放就会下降,所以我们现在GDP每增长一项,排放量就增长,国外一些GDP增长排放量还在下降,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来回差距会不会越来越大,新的要求是要求我们美国欧洲就不干,你们不能这样增长及再高排放不接受,但是我们希望你改变,怎么改变,垂倒效应,从这端穿到那端,不要到最高点再排放,我们本来觉得很有道理,这本本来就是经济规律,必须要走低碳经济发展方模式,低碳经济可能是欧洲人美国人一个阴谋,可能我们不能接受,实际上我认为是一个新的轨道,过去发展是高速公路,所以走得是一条路,大家能够齐心协力,现在是低碳轨道我们说我们不做,还走原来的道路,原来的路没有前途,越走越被边缘化,不能跟世界一体化,就不能实现资源贸易,这就是我们国家发展一个困境,我们必须走低碳经济道路。所以怎么走低碳经济,我们也研究怎么走,所以我们也做了很多假设,有低碳方案、优化方案等,做了一些调整,实际上即使我们走隧道效应,我们现在搞低碳,我们到2035年实现拐点,真的是任重而道远,所以按照我们传统模式,我们到2035年才能走到拐点,现在也只能提高10年,任务还是很重,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高,今天开会觉得温度确实很合适,大家一进来就开始排放二氧化碳,很多地区都说我们走低碳城市发展道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退守,一个亮点,无论大中小还是刚才讲的建筑都是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如果还是原来模式也可以,但是会被边缘化,就是我们国家面临困境。在上海很多节点提出低碳发展方式,放一个红桥,我们做一个低碳商务区,低碳的社区,低碳工业区各种类型的低碳发展模式出现,成为新的发展亮点,这是第二个点转型方向。 第三个方向,我认为从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潍坊其他都挺好,好像感觉地稍微有一点浪费,总是这么一个感觉,北方城市都是这样一个特点,我们国家发展的瓶颈就是在这儿,土地基本上跟美国差不多,资源环境也就相当于日本、新加坡水平,我们发展模式既不能按美国模式,也不能按日本模式,我们都是除以13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草地三分之,水资源四分之一,矿产资源二分之一,所有城市都缺水,任何一个规划经常碰到不需要解决问题,给我们土地问题解决一点规划就是成功,土地水就是最缺,发展必须要变化,市传统发展模式不行了。东莞6年间每年增加平方公里5.3,2020年土地用完了,这不是可持续。苏州也不敢拿出来,也是这样如果按照这样增长方式GDP每增长一个点要消耗4000亩土地,这种发展方式模式也不行。基本上工业化就是要占地没有地就没有工业化,过去说我是山区城市也要发展工业,确实发生工业没有前途,工业化就需要占地,没有占地搞工业化根本搞不起来,按照这样2020年苏州也没有地,大家最近去看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已经看到不是工厂,湖边做的是天梦商城,边上是娱乐,边上是酒店办公,专项第三产业面向上消费发展模式,像昆山这样一个地方,贴近上海过去是昆山工业园,做花桥商务区,都已经贴到我们边上,他们建商务会馆,还住在花桥他们的地方,你看,花桥已经转型了,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发展方式转型,我认为发展方式转型,是三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低碳建筑提到很多概念是怎么回事,很多人觉得很疑惑,怎么建低碳城市,有一定难度,我就分析一下我们国家碳排放构成,200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75.5亿吨,已经超过美国了,人均碳排放5.7吨,城市排放86%,乡村14%,碳排放绝大部分是城市造成,在碳排方面,生产造成碳排放20%,生产活动是80%,都是企业造成的,是我们国家目前情况。美国差不多是一半一半,生活是40%,生产是60%,第一个转型点应该是企业,然后是居民,每一个关节都很重要,我们在居民构成里面交通也仔细做了分析,只占了10—15%左右,绝大部分是住宅居民楼所造成,尤其北方地区采暖所造成碳排放更高,按照这个方向我们对于建筑的节能显得至关重要,交通还好一点,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这只是指标问题,低碳产业是我们首要目标,第二个低碳社区或者我们低碳建筑,这是我们碳排放最高一点,第三的低碳交通,尽量采用交通公共方式,所以在上海很习惯于坐轨道,相对来说太堵了,逼着我们往轨道方向跑,公共交通还是比较好,我认为三个最需要准备的方向,把建筑做好,交通做好,把产业做好我觉得完成了,有一个前提是前台,第二个清洁能源,跟我们国家能源结构优有关系,我们能源结构造他排放比较高,必须把这些前提放在前面才能解决问题。 讲两个案例,低碳城市,到底怎么做,每个地方都在探讨,低碳城市结合产业转型,广州知识城市,新加坡第一代跟苏州做了生态园,第二个跟天津合作做了天津生态园,第三个跟广州合作叫广州知识城,核心目标第一个目标,广东要求能不能把知识型产业往这一块积聚,广东要转型存量改造有难度,就早增量改造,就新建一块地方,提出要建广州知识城各占50%的股份,新加坡企事业很有经验,它说知识型产业可以帮你引进,前面几次经验说明,不发展房地产没有前途,我还要求发展一部分房地产,这个也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建立一个城市总比建立一个传统工业园模式好,你帮我引进知识型产业,汪洋希望这个地方不仅能够代表广州未来,而且能够代表广东未来,其实这个地方面积不是很大,最后把这个地方提出百米科技谷,在广州边上的一个地方,其实我们离广州还有点远,是在广州科学城北边一点的拿出一个130到平方公里共同来建设这一块,这个地方,实际上过去一个生态型地方,但是因为确实要发展知识型产业,生态和科技是结合,如果没有好的环境科学企业不愿意进来,科学企业进来以后就希望变成一个方便城市,就把这一块地拿过来分析,发现生态环境很好,建设低碳城市要先保证生态,说没有生态建生态城市,光有生态建筑不是生态城市。所以他们的前提就是先把知识型产业放进来,不是搞开发区,再搞开发区,不是我们产业转型的方向,大产业能不能做起来我们拭目以待,很容易引进一般工业,现在中国工业发展是基本的路径,转型不是放弃工业,要慢慢转型,通过新的发展带动旧的发展,这是我们基本前提。新加坡人很会赚钱,十年一转型,过去也是加工业,走向环保产业,知识产权业,本来汪洋说在我有生之年不在新加坡搞赌场,新加坡通过赌场来转型,新加坡船小好调头。 建造知识型产业很需要,生态前提把山水好好理一遍,第三紧凑城市是我们建生态和低碳城市核心目标,我们出行距离不要太远了,北京和上海平均出行时间是1个小时,像中小城市,建紧凑城市是我们核心目标,出行时间就小,上班等于下班,下班等于上班,但是生活会单调一点,紧凑是我们核心目标,第一个紧凑第二建城。 还要强调功能混合,不同层面都可以进行混合,现在最新理念,其实这个理念大家都知道,不太容易住,我们国家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做红桥枢纽就不太愿意周边发展,铁路部民航总局不愿意打交道,但是只能横向连接纵向连接,部门和部门之间要打架这就是我们混合,好提但不一定好做。所以我们要求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保留的保留,很多地方论证一下容积率,有的地方还可以提高,还保留的要保留。 低碳交通,在外围地方建立了一个轨道,希望能够带动地面青轨,推动这么这几个方面建造广州知识城。每一个生态新城就一个欧美城市支持,因为他们的背后就是要把他们的环保技术、环保理念推广给你们,因为这后面带动了巨大产业链,这个实际上很关键,所以这里面也提云龙,他们也在转型,把低碳产业和这一块紧密结合,建造一个自己的优质资源,所以把轨道产业重要产业面向消费产业放在这一块,第二个就是把哪些是可以通过园区建设来体现生态理念,也是很好的方向。把商务产业园做一个结合,不搞传统开发区,我们没有这样去做,同时也把生态作为一个前提,生态前提是必要,规划最先落实是生态,先建河对整个环境非常重要,先把河建了,再做周边,现在我们建设发展方式不一样,不是说先建一个标志性楼,先做非建设用地,然后再做建设用地,就是紧凑,紧凑原则就是该发展的发展,该保留的保留,通过不同地质条件把发展地方和保留地方整合出来。同时也是把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点进行结合,市绿色交通特别倡导一种道路街,该步行的地方就步行,现在把绿色交通、轨道交通引进来,这是我们做低碳城市基本目标。 第五个还是强调低碳能源,能源是前提,就是智能电网、把能源结构放进来,否则也挺难建构低碳城市,包括可再生资源新的能源进入,所以总体来说低碳社区、低碳产业、低碳交通是我们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方向,就是生态前提、清洁能源这两个方面把握好,这样低碳城市才有方向。我的汇报就是这样。中国规划网上海12月27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