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专家 > 国内专家 >

马学广: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时间:2015-10-26 17:0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马学广博士现就职于中国海洋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行政负责人,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的青年学者。马学广博士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区域空间政策研究、住房政策与土地开发管理研究以及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研究等,在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马学广博士是中国地理学会会员、英国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会员、深圳市留学回国人员和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被国内多家重要学术期刊吸纳为审稿人。


    马学广博士在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尤其侧重于乡村向城市转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马学广博士曾经在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工作,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偏重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密集地区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研究。马学广博士曾多次前往英国访问交流,对西方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世界城市网络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详实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回国之后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实践进行了较多有深度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马学广博士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其他省部级课题资助下,马学广博士在《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中国知网H指数为14),获得CPCI-S(ISTP)/EI检索的英文论文多篇,先后出版了《城市边缘区空间生产与土地利用冲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生产与跨界治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海洋、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等多部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马学广博士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纵向课题,主持和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各类横向课题30余项,多项政策建议被地方政府所采纳。
    马学广博士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多个地理空间尺度上展开,在城市尺度上侧重于城市空间生产与重构的多元化驱动机理研究,在区域尺度上侧重于区域空间形态与结构的跨尺度协同治理研究,以及以功能网络建构为主要载体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治理方法论研究等。
    马学广博士较早的引入“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了结构-行为-行动者分析架构和资本-权力-关系网络三元化空间生产机制,并据此展开国家-城市-社区多级尺度序列的实证研究,出版了以“城市空间生产”为主题的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个人独著《城市边缘区空间生产与土地利用冲突研究》),对单位制空间、城中村社区、居住空间、旧城区等多种空间形式的空间生产机理展开研究,探讨治理尺度范围由政府机构向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等社会行动团体转移的重组形式和过程。马学广博士对社区尺度空间生产机理的研究发现,全球政治经济-国家-区域-城市-社区的尺度关系呈现出多层叠合及光谱化拼贴状态,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中村非正规性的形成是尺度跃迁和尺度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城中村社区物业依赖性经济的发展是政府-社区-外来人员多元社会行动者非零和博弈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马学广博士提出了“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转型城市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并且以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实践补充和完善了原创性的空间生产理论。马学广博士在城市、城市边缘区和社区等多个地域空间尺度上,探讨城市空间重构的多元化驱动机理、社会-空间转型及其催生的土地问题、空间尺度重构的优化策略,提出了行政权力在城市空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角色和原则,归纳总结和探讨了城市-区域空间重构过程中国家-区域-城市权力谱系的尺度关系,为地域空间重组政策的拟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立足当代城市发展出现了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单体城市向网络城市、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区域、以及地方城市向全球城市区域的巨大变革,马学广博士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超国家尺度、国家尺度和次国家尺度上对区域空间形态和跨界-跨境-跨域等跨政区空间治理形式做出研究。对区域空间形态的研究,马学广博士在超国家尺度上聚焦于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区域、世界城市网络和多中心城市区域及其空间政策应用等(2016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独著《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生产与跨界治理研究》)。在国家尺度上探讨了中国沿海城市带空间极化的格局、过程及影响因素。在次国家尺度上,通过组织高端生产者服务企业流、城际客运交通流、城际轨道交通流以及社会经济属性数据等来揭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和功能区两个空间尺度上的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趋势,并且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区域(如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和英国东南英格兰地区等)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其空间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程度在全球的方位。马学广博士对区域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方法多样、空间跨度大、研究区域典型性强的特点,已经形成系列化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区域空间治理机制的研究,马学广博士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空间治理体系涵盖了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港澳特区政府“一国两制”背景下跨越不同制度边界的跨境治理、城市政府间跨界治理、行政机构间跨域治理、以及在行政边界地带构建跨政区协调体系等,并且在理论上对从行政分权体制到跨政区治理行政管理体制变革进行了反思。马学广博士的这一研究在国内较早引入“跨域治理”理念,着重强调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整合,以共同应对跨政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公共事务,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20世纪后半叶最显著的全球政治经济变革,福特-凯恩斯主义积累体制下的福利国家调节模式和空间凯恩斯主义空间治理路径逐渐让位于后福特-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下的全球地方化竞争国家体制调节模式和新区域主义空间治理路径,马学广博士认为,构建特定议题目标下能够融合超国家-国家-次国家多重治理尺度、跨越行政组织-资本机构-社会团体多重行为体的功能网络成为应对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尺度竞争的主导性尺度重组治理范式。马学广博士创造性的构建了城市网络、增长网络、政策网络、行动者网络、协同治理网络等治理网络架构,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全球化和分权化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议题。上述研究通过实施新的尺度重组策略,打破了行政组织、社会团体、企业机构和社区利益共同体的尺度边界,在城市内部、城市本级和城市区域等不同空间尺度上促成多元化、多样性、开放式的尺度合作,借此来吸纳利益相关者进入决策构建的尺度网络、共同塑造协同治理机制,以减低利益失衡、柔化社会冲突、降低社会成本,提供了整合多元利益相关者纷纭芜杂旨趣以实现集体行动的创新方案,为地方治理变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可供遵循的原则和可供进一步延伸思考的平台。

    附:马学广博士的主要研究成果

    学术专著
    [01]马学广著.城市边缘区空间生产与土地利用冲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02]马学广著.全球化时代城市区域空间生产与跨政区治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03]马学广等著.海岸地带城市-区域空间治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04]王书明,马学广,杨洋,等著.海洋、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期刊论文(※表示非第一作者的通讯作者)
    [01]马学广.大都市边缘区制度性生态空间的多元治理研究:政策网络的视角[J].地理研究,2011,31(8):1215- 1226.
    [02]马学广.大都市边缘区制度性生态空间的多元治理研究:政策网络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全文转载,2011(6):58-68.
    [03]马学广,李贵才.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进展与应用实践[J].地理科学,2011,31(12): 1423-1429.
    [04]马学广,李贵才.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进展与应用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全文转载,2012(3):109-116.
    [05]王爱民,马学广,闫小培.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土地利用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果林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10,30(1):80-85.
    [06]马学广.“单位制”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9):1456 -1461.
    [07]马学广,王爱民.珠三角物业依赖型社区经济的特征及其调控路径[J].经济地理,2011, 31(5):773-780.
    [08]马学广,李贵才.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 (10):1630-1637.
    [09]马学广,王爱民,闫小培.基于增长网络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变迁研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J].经济地理, 2009,29(11): 1827-1832.
    [10]马学广,李贵才.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 255-263.
    [11]马学广,王爱民,闫小培.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人文地理, 2010, 25(3):72-77.
    [12]马学广,王爱民,闫小培.广州市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生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9(5):122-127.
    [13]马学广,李贵才.西方城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4):65-70,101.
    [14]马学广.城市边缘区空间重构的驱动机理研究[J].特区经济,2012(10):251-254.
    [15]马学广.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转型中的征地冲突研究[J].规划师,2011,27(3):61-65.
    [16]马学广.城市区域增长的网络化治理[J].城市问题,2011(8):72-75.
    [17]马学广.城中村空间的社会生产与治理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 17 (1):126-133.
    [18]马学广.城镇密集地区政府合作型跨境区域治理研究-以大珠三角西岸地区为例[J].城市观察,2012,21(5): 105-116.
    [19]马学广,李贵才. 经济圈战略下的区域跨界整合研究—以珠西地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27 (6):62-67, 80.
    [20]马学广,王爱民,闫小培.权力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研究[J].规划师,2008,24(1): 77-82.
    [21]马学广,王爱民,闫小培.从行政分权到跨域治理: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24(1):49-55.
    [22]马学广,王爱民,李红岩.城镇密集地区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研究-以中山市为例[J].热带地理, 2008,28 (2): 144-149.
    [23]路旭,马学广※,李贵才.基于国际生产者服务企业布局的珠三角城市网络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2, 32(4):50-54.
    [24]路旭,马学广※,李贵才.世界城市对珠三角城镇群的影响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16-21.
    [25]叶磊,马学广.转型时期城市土地再开发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述评与展望[J].规划师,2010,26(10):103-107.
    [26]叶磊,马学广.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优化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0(4):16-19.
    [27]王爱民,马学广,陈树荣.行政边界地带跨政区协调体系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 23(5):56-61.
    [28]王爱民,陈树荣,马学广.国外边际地区及边际化过程研究述评[J].地球科学进展,2007, 22(2):24-31.
    [29]姜文锦,陈可石,马学广.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 18(10):84-89.
    [30]张婧远,陈伟劲,马学广,曾辉.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宜居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3):46-54.
    [31]陈伟劲,马学广※,蔡莉丽,栾晓帆,李贵才.珠三角城市联系的空间分异格局特征研究-基于长途客运交通流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3, 33(4):48-53.
    [32]蔡莉丽,马学广※,陈伟劲,栾晓帆,李贵才.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 2013, 33(11):52-57.
    [33]林雄斌,马学广※.全球化背景下封闭社区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3,32(3):354-360.
    [34]林雄斌,马学广※,李贵才.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23 (11):134-137.
    [35]林雄斌,马学广※,李贵才.快速城市化下城中村非正规性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研究[J].经济地理, 2014,34(6):162-168.
    [36]林雄斌,马学广※.珠江三角洲巨型区域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14,29(6).59-65.
    [37]冯长春,谢旦杏,马学广※,蔡莉丽.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研究[J].地理科学, 2014,34(6):648-655.
    [38]晁恒,马学广※,李贵才.珠江三角洲地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6): 12-18.
    [39]马学广,窦鹏,张荣.中国沿海城市带区域空间极化研究[J].中国名城,2014(12):9-15.
    [40]晁恒,马学广※,李贵才.尺度重构视角下国家战略区域的空间生产策略研究--基于国家级新区的探讨[J].经济地理,2015,35(5):1-8.
    [41]晁恒,马学广※,李贵才.尺度重构视角下国家战略区域的空间生产策略研究--基于国家级新区的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全文转载,2015(8).
    [42]林雄斌,马学广※.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珠三角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32(1):13-20.
    [43]白佳玉,马学广※.中国海洋入侵种的大海洋生态系空间分布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5,34(3):347-353.
    [44]马学广,窦鹏.基于主成分方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3+17.
    [45]马学广,孟颖焘.山东沿海城市带城市流时空演变格局研究[J].中国名城,2015(7):21-27.
    [46]马学广,孙凯.山东沿海城市带地方政府跨政区合作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