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上海5月3日电(记者 汪志民)
讲述万国建筑幕后故事 日前,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说:“世博园区的各国展馆,是上海新的万国建筑。它们绝不是冷冰冰的房子,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情感,其中有设计师的感情,也包含了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喜好。” 因为工作的关系,吴志强不仅带领团队拿出了2010年世博会最终规划方案“世界眼”,也与世界各国的设计师朝夕相处,了解了世博园区里多彩多姿的世界各国展馆的“幕后故事”。 在世博园区内,紧邻“东方之冠”中国馆的,就是这样一座承载着设计师异国情缘的以色列馆。 以色列馆外形犹如一只海螺。螺旋状的建筑,一半由玻璃构成,一半是原石铸造,又似阴阳合抱的太极图腾。而每次吴志强遇见以色列馆设计师哈伊姆时,都感叹于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 原来,哈伊姆的祖辈在二战时避难上海,在这里找到了温暖而安全的栖身之所。哈伊姆的母亲就出生在上海。因为家族的这段上海情缘,哈伊姆从小就对中国文化历史深感兴趣。当接受了设计以色列馆的使命时,他决定要“带着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投入设计”,让这座建筑成为以色列与中国情谊的象征。 哈伊姆说,把以色列和上海联系在一起的是海,他因此设计了“海螺”。而在这位以色列设计师看来,中国文化的最高智慧是“和谐”,将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包容于一体。而以色列馆阴阳交融的独特设计正是为了向中国文化“和谐”的理念致敬。 “当你了解了一座座建筑背后的故事,也许,当参观世博会的时候,所看见的就不是一座座房子,而是丰富的感情,是设计师对世界文明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感悟,是世界各国与中国的情缘。”吴志强说。 吴志强还“解密”说,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的热映,让全世界都熟悉了“IMAX”(巨幕影院)这个英文单词。而罕为人知的是,这个巨大的IMAX屏幕就在世博园区的沙特馆内。沙特馆,为中国造了一座空中3D影院,屏幕达16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馆”大。 沙特馆里建造起如此巨大的屏幕,并不是为了炫耀富有,而是为了放映一部影片。吴志强透露说,这部特别拍摄的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和阿拉伯女子在一千多年前跨越“丝绸之路”发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两个古老文明的相互欣赏和相互仰慕。 事实上,把吴志强和上海世博会联系起来的,也是一段长达26年的“因缘”。 26年前,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在同济大学给吴志强颁奖时对他说:“你是学规划的,可以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一些资料,为上海将来举办世博会做些工作。”自此,世博会在吴志强心里埋下了种子。 三年后,吴志强远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看到了更多更全面介绍世博会的材料,了解到这是国家富强的有力助推剂,因而开始对如何参与世博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求索。 2004年7月,吴志强带领的设计团队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拿出了以28根构筑物编织而成的、把浦江两岸连接成一片的2010年世博会最终规划方案“世界眼”,赢得了世界的赞叹。 如今,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吴志强作为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又以权威的视角,为中外游客“设计”了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这7条世博园区的“七彩旅游路线”,将世博园区内丰富多彩的幕后故事与精彩看点“交织”,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世博,享受世博。
中国馆展后将改建成文化博物馆
2010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耗资不菲的世博场馆将如何利用,颇受海内外关注。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五日在此间表示,世博会的永久性场馆是和上海城市建设一起规划的,因而一定会得到高效合理地利用。 世博场馆的规划建设,考虑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世博中国馆将改建成一座文化博物馆。而为近万名参展人员提供住宿办公的世博村,有望整体改造成为上海新的使领馆集聚区,解决目前上海使领馆场地不足的难题。 上海世博会永久性项目包括世博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村以及市政道路、公园绿化等。其中主题馆总投资约13亿元人民币,中国馆为15亿元,演艺中心为11亿元。 吴志强介绍,世博会的建筑将贯彻“绿色世博”的理念。上海世博会将大规模尝试薄膜太阳能技术、风流模拟、LED(导体发光二极管)等先进的环保技术。他表示,“上海世博园区内将诞生一个全部采用LED发光的街道,LED技术在如此大的范围内使用在全球尚属首次。相信此举将和伦敦世博会上的水晶宫、巴黎世博会上的埃菲尔铁塔一样,写入世博会的历史。” 世博场馆背后的“中国元素” 世博亮点 “中华情结”是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中的一条“经脉”,它绝非我国展馆所独享,其它国家也巧用“中国元素”演绎创新。“中华文明”与“世界智慧”的交融使上海世博会进入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层面,更加光彩夺目。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认为,感受、认同、融合“中华文明”,在上海世博会的各个展馆设计和展示创意中屡见不鲜,我为我用、我为他用、他为我用,都很出彩,值得我们去品味、思考。 我为我用 中国馆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吴志强说,我们应该撇开单纯表面的形态、色彩去谈中国,比如九宫九格、中国红之类,而应该去发掘更深层次的“中华睿智”。他认为,中国馆的确是中华古智慧与现代生态技术相结合的结晶。拿其自上而下的立面收分角度来讲,它的角度正好处于上海冬至日和夏至日的阳光射角之间。因此,在夏天大屋顶恰好可以阻碍阳光进入室内,并造就中国馆底层的阴影面积,为参观人流降低了气温;而在冬日,阳光又可以斜射入中国馆的建筑内部提供日照取暖。中华古老的“大屋顶”在新时代得到了创新的利用,在有形与无形中都刻上中华特色的深深烙印。 我为他用 上海世博会上,许多国家都聘请了懂中国文化、中国语境的“中国通”进行建筑设计、展示创作,从而拉近了各国与中国的心灵距离。 本届世博会的以色列馆,它的主题是“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其建筑形态形象生动,有人说是“蜗牛”,有人说是“两只手”,有人说像“贝壳”等等。吴志强研究后发现,这个建筑要表达的是立体化的“阴阳合抱”太极图。原石建造的实体建筑部分代表了历史,代表着犹太人的根和过去;而玻璃构成的虚体建筑部分,则象征着以色列崭新的今天。 有人也许会问,一个外国建筑师何以用上“阴阳”概念呢?认识了以色列馆的建筑师哈伊姆·多顿,你就会明白。多顿是一位能讲简单汉语,还能用几句上海话寒暄的以色列中年建筑师,他的外祖父曾生活在中国,他的母亲1910年生于上海,这就不难明白为何他对中华文明充满了敬意,对中国带着深厚的感情。 这位设计师在每次设计方案成型的时候都会向母亲询问意见,以求最大限度表现出建筑的地域化特征。父辈关于中国的记忆,建筑师在中国的游历以及他自己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领悟,使得他的设计充满了古老的东方智慧。 “古为今用”是世博会尼泊尔馆的一个特色,该国展馆有一个名字叫“阿尼哥中心”。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名称?原来,尼泊尔在如何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中国与尼泊尔”两大概念时动足了脑筋,最后终于请出了“阿尼哥”。阿尼哥是出生于古尼泊尔的大族,忽必烈十分重用阿尼哥,在至元十年(1273年)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命他统管十八个四品以下司局。元代京城重要寺庙、塔、道宫、观塑像多出其手。尼泊尔馆以纪念阿尼哥来阐述主题,说清了中尼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历史,又说清了城市建设与文化的关系,可谓独具匠心。 他为我用 世博会沙特馆是整个世博园区中最大的外国国家馆,外形犹如一艘“丝路宝船”,其设计思想源于1000多年前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场景,而这个“月亮船”却出自于中国建筑师王振军之手。 沙特专门组织了沙特馆的全球海选方案,从第一轮淘汰剩下40多个方案,第二轮筛选剩下9个方案,王振军主持的三个方案有两个位列其中。最终,深得沙特方钟爱的“月亮船”作为上海世博会沙特馆方案被确定了下来。这是中国规划建筑界再一次走出国门。从表面看,是中国建筑师的设计被沙特购买了,但从文化和创意等精神层面理解,这也可以看作沙特馆被“中国创意”所吸引。 在日本馆“紫蚕岛”,你还将体味中国经久不衰的昆剧和日本传统艺术“能剧”,两者将同台演绎中日合作拯救濒临灭绝的朱鹮;在新加坡的“音乐盒”中,你将见到深受新加坡和上海两座城市市民喜爱的。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