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 资料图
【绿色·设计者专访】 选题、组稿 张章 【主题】“现代科技诠释绿色理念” 【副题】专访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 【作者】本报记者 吴宇 发自上海 【提要】国家馆和周边地区馆刚柔相济,传达的也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 【正文】 “大红外表、巍峨斗拱”的中国馆在设计过程中,将中国元素与建筑功能、绿色环保和园林设计充分结合起来。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介绍,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技诠释绿色环保理念,是中国馆的一大突破。 《国际先驱导报》:为什么要把中国馆的外型设计成“斗拱”? 何镜堂:我一直有一个原则,就是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个建筑一定是中国的。一个既能摆在欧洲又能放到美国的规划设计,不是我们的追求。 “斗拱”造型的中国馆是从五千年中国文化中具象出来的产物。它架空而起,居中矗立,让公众对中国的斗拱、冠帽、礼器“鼎”等传统器物建立起某种联想:四组巨柱托起上部展厅所形成的巨构空间成为一个提升人类精神的体验场所。 当时,为了冲淡这一庞大建筑物对人们产生的压抑感,我们绞尽脑汁,最后形成的定稿是四组巨柱托起上部展厅形成巨构空间。我们是要把足够的空间留给城市,留给公众。这个刚性气质为主的国家馆和周边地区馆柔性亲民的特性互相呼应,刚柔相济,传达的也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这样的设计就产生了架空中庭通风系统,利用自然风降低能耗。 Q:节能环保实际上与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精神一脉相承,这样的结合是中国馆的设计重点吗? A:中国馆首先要展现五千年文化底蕴,以及民族在振兴、民众增自信的大气;另外,还要体现海纳百川、节能环保的时代要求。 我们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想好了,要重点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特别是要反映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理念,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迸发出来的活力与朝气。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馆采用一系列节能技术措施和环保材料,如自遮阳体形、屋面太阳能光伏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以及绿化屋面、透水砖等一系列环保设计,契合全世界正在倡导的“低碳生活”主题。 Q:在中国馆的设计中,您最得意的细节是什么? A:中国馆的通风口斗做成了红色印章的造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个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