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朱自煊先生,清华大学教授,1926年出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休宁县,1946年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系后第一班学生,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朱先生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早期在梁思成先生教导下学习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英国阿布克路比大伦敦规划等,形成了先生早期的学术思想基础。1950年朱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与吴良镛先生、陈有民先生、农大汪菊渊先生一起创办造园组,造园组成为我国最早的园林绿化专业,并在1953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
朱先生专心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则是1953年清华成立城市规划教研组后,首任主任为程应铨先生,朱先生为教研组秘书。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朱先生先后参加了北京、河北邯郸、河南洛阳、山西临汾、长治、河曲等城市的城市规划工作。六、七十年代,由于工作的需要,朱先生在居住小区规划和住宅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先后主持了北京部分居住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工作,如广渠门外垂杨柳住宅小区、左家庄小区、迎风小区和塔院小区等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这些小区后来大都建成。以后,朱先生又参加了黄山风景区和圆明园的规划。
进入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朱先生开始关注城市保护问题,特别是在1983年朱先生考察了日本奈良、京都的一些传统历史建筑群地区,如金井町、祗园新桥、产宁坂等历史地段后,开始将国外先进的保护思想和方法介绍到中国,并在北京什刹海、安徽屯溪老街的保护更新工作中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随后的近二十年间,朱先生着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北京城市规划的研究、北京旧城历史地段的保护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大量的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出将城市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划保护思想和方法。
除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实践的工作,朱先生在八十年代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北京古城风貌保护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对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在保护工作中朱先生先后与日本法政大学阵内秀信教授、京都艺术短期大学大西国太郎教授进行了长期有效的合作,为中日两国文化和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在城市设计方面朱先生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也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共同探讨了城市设计的理论和规划设计问题。
经过多年的城市规划研究、教学和实践,朱先生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规划思想:
首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不同,规划是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要有预见性,要有理论指导,不能就事论事;同时规划又必须以实践为目标,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能纸上谈兵,朱先生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观点来从事规划工作。
第二,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政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城市规划又是一个协作性的工作,强调人与人的合作,涉及个人与领导、同行及群众之间的关系,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善于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融合到自己的规划思路中去。
第三,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现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到滥用自然酿成恶果的一种觉醒,空间环境保护既有生态方面,也有社会文化方面。朱先生对社会文化,特别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对城市保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更多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理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朱先生还亲自指导了二十多位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
朱先生强调建筑和规划是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社会、经济、技术、艺术诸多方面,因此应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朱先生自己对众多外围知识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范围涉及文学诗词、考古、绘画、戏剧、古典园林、金石等诸多领域,对传统历史文化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对传统历史文化浓厚的兴趣也是促成朱先生关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原因。
朱先生强调城市规划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城市规划是理论性很强的工作,应有明确清晰的规划设计思想;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朱先生历来反对城市规划研究就理论谈理论,强调从实践中去摸索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原理和方法,重视具体的规划设计,强调勤于笔耕和手头设计能力,强调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清华建筑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未来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工作要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