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专家 > 国内专家 >

杨涛: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时间:2009-12-19 12:5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一、个人简历
  1981.09-1985.07 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5.07-1988.04 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
  1988.04-1990.07 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助教。
  1990.07-1992.12 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讲师。
  1992.12-1996.04 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特批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1991.03-1995.10 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6.03-1996.10 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特批教授。
  1996.10至今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董事长,教授。
  2003.01至今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二、学术头衔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咨询专家;
  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南京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南京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道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市交通运输协会理事;
  南京市白下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顾问专家;
  《现代城市研究》、《城市交通》、《江苏城市规划》、《南京城市规划通讯》编委。
三、荣誉称号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术带头人;
  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
  东南大学优秀骨干青年教师。
四、科技奖励
  GM中国科技成就奖(美国Kettering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6。
  大城市出入口干道设计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
  城市交通网络总体性能评价与建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
  城市交通规划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
  公路网规划、管理及可行性研究一体化系统,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马鞍山市综合交通规划,安徽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1995。
  鞍山市综合交通规划,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
  鞍山市综合交通规划,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6。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
  南京市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南京市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
  南京市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江苏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南京市中心区交通综合改善对策研究,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南京市停车问题综合对策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南京市停车问题综合对策研究,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南京市地铁南北线客流预测研究,江苏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南京市近期机动车发展规划研究,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交通工程总论》,交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江苏省第七届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方法、系统软件及工程应用,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南京市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
五、学术贡献
  城市交通网络总体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交通网络总体建设水平的概念,引入模糊聚类分析法,筛选建立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方便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以样本数据相对比较确定隶属函数的FUZZY自评判模型。这一理论方法得到模糊数学专家汪培庄教授的充分肯定;先后在马鞍山、长沙、无锡等城市推广应用;并被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有关专题研究所应用。
  城市交通网络广义容量理论及其模型。首次提出基于城市交通个体“时空消耗”概念下的城市交通网络广义容量新概念,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一概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交通广义容量的实用模型和简化公式。这一理论成果为在宏观战略层次上分析研究城市交通供求平衡关系、分析评价城市交通宏观政策的效果及其影响提供了简便实用的定量分析工具。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城市综合交通合理模式研究》、多篇博士硕士论文、多家学术刊物参考引用,在南京、广州、沈阳、大连、合肥、石家庄、长沙、马鞍山、镇江、鞍山、锦州等城市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本人因此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颁发的GM中国科技成就奖,并受到宋健、朱光亚、张存浩院士的接见。作为特邀佳宾出席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别克轿车下线典礼。
  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项目,与徐吉谦、王炜教授共同完成。被同行专家认为是“指导我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城市交通规划层次、年限及其范围。在国内开展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初,率先提出城市交通规划应分层次进行,并就城市交通规划的层次划分、合理年限和研究范围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成果对后续出台的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以及陆续开展的一些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起到了较好的参考借鉴作用。成果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等核心刊物发表后,先后被多家学术刊物转载、引用。
  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心理研究。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对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心理需求,居民在择居、就业、购买交通工具时对交通因素的考量权衡,出行过程中对出行目的地、时间、线路、方式等的选择决策行为心理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这项研究在国内是开创性的。对研究制订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交通需求分析预测、交通网络规划等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英文版)、《城市规划汇刊》、《城市问题》等多家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在鞍山、马鞍山等城市交通规划中得到应用。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率先就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对象、要素、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刊物《TRANSPORTATION RESEARCH》发表,并先后在镇江、合肥、鞍山、厦门等城市推广应用。
六、科研业绩
  国家级项目
  《城市交通网络总体性能评价与建模》(1989-19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主持人。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1991-19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项目,项目主研人。与徐吉谦、王炜教授共同完成,被同行专家认为是“指导我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大城市综合交通合理模式研究》(1988-1992)。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主研人。负责大城市辐射交通与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方法在大连市的应用研究。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1991-19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主研人。负责其中的两项核心专题研究(城市交通走廊规划及交通发展战略总体评价)和总报告的执笔。
  《公路网规划、管理与可行性研究一体化系统》(1994-19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主研人。负责区域社会经济与交通需求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出了“区域交通产生回归分析中的误差信息补偿修正法”,为提高区域交通需求预测的可靠性提供了一种使用方法。成果被应用与山东、海南等省公路网规划中。该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1998-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主研人。负责城市交通总体容量及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理论研究。
  部省市项目
  《大城市出入口干道设计研究》(1987-1991)。建设部委托项目,项目主研人。负责实例研究和总报告汇总执笔。国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考虑汽车尾气影响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及其参数研究》(1994-1997)。建设部委托项目,项目主研人。负责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南京市综合交通规划》(1986-1990)。项目主研人。负责两项专题研究及总报告执笔。获南京市科技
  进步二等奖。
  《马鞍山市综合交通规划》(1991-1993)。项目主持人。达国内领先,获安徽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规划成果已在马鞍山市城市规划建设中全面应用。
  《合肥市综合交通规划》(1991-1994)。项目主研人。负责三项专题研究。国内先进。
  《镇江市综合交通规划》(1991-1994)。项目主研人。负责三项专题研究。国内领先。
  《海南省三十年公路网规划》(1993-1997)。项目主持人。成果已纳入海南省交通建设“九五”、“十
  五”计划,并陆续付诸实施。
  《鞍山市综合交通规划》(1992-1994)。项目主研人。负责三项专题研究。国内领先。获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东省三十年公路网规划》(1993-1997)。项目主研人。负责两项专题研究。成果已纳入山东省交通建设“九五”、“十五”计划,并陆续付诸实施。
  《南京城市交通规划》(第二轮)(1996-1999)。项目主持人。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的深度与广度达国际先进水平。本人执笔的南京第一部《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白皮书》(草案)受到国内及香港、日本同行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正由南京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政协审议。近两年,在本人主持下完成的南京城市交通规划主要成果已在城市交通建设决策和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对南京地铁一号线的立项审批、新庄立交、汉中门立交、水西门立交、南京火车站改造、中山东路改造等重大工程方案决策以及南京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和公交改革发展等取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三年中共获得部、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同时本人领导的交通所获得南京市综合整治立功单位、建设新南京先进单位、城市建设立功竞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七、学术著作
  1.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词典,河海大学出版社,1997,部分条目;
  2.交通工程总论,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与徐吉谦等合作,交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3.道路交通系统工程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与姚祖康等合作;
  4.公路网规划,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主编;
  5.中国交通工程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与徐吉谦等合作;
  6.土木建筑大词典,中国建工出版社,1993,部分条目;
  7.道路交通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与李旭宏等合作;
  8.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与王炜等合作;
  9.城市交通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与王炜等合作;
  10.城市规划资料集·城市交通分册,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编委;
  11.城市交通纵横谈,城市出版社,2001,与全永燊;
  12.新世纪城市交通:挑战与对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主编。
八、学术论文
  1.城市交通可达性新概念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995,Vol.8,No.2;
  2.Psychological Studies on People's Decision and Choice for Trip,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1996,Vol.12,No.1;
  3.Urban Activity Location Modeling: Review and Renew,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1996,
  Vol.12,No.2;
  4.鞍山市交通环境质量FUZZY聚类分析及计算机处理,东南大学学报,1995,Vol.25,No.5(B);
  5.鞍山市交通环境质量FUZZY综合评判及计算机编程,东南大学学报,1995,Vol.25,No.5(B);
  6.马鞍山市居民出行选择决策心理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4,No.4;
  7.城市交通规划回顾与思考,中国交通工程,1994,No.4;
  8.交通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交通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中国交通工程,1993,No.3-No.4;
  9.城市交通网络总体建设水平评价应用研究,中国市政工程,1995,No.3;
  10.区域交通产生回归分析中的误差信息补偿修正法,中国公路学报,1996,Vol.6,No.3;
  11.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质量评价技术研究,城市道桥与防洪,1994,No.2;
  12.城市居民出行选择决策行为心理研究,城市问题,1993,No.2;
  13.科教产一体化: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模式,高等教育 1994,No.1;
  14.城市空间演化与运输需求建模(译文),国外城市规划,1993,No.1;
  15.Incorporation Historical Geographic and Economic Trends into a Constrained Activity
  Location Model to Forecast Urban Growth in Man'anshan and Zhenjiang,第四届国际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计算机应用会议,澳大利亚,墨尔本,1995.7;
  16.城市交通走廊形成机理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城市研究,1995,No.5;
  17.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研究初探,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No.3;
  18.马鞍山市交通网络总体容量研究,第七届全国土木工程年会论文集,上海,1995.11;
  19.城市交通网络总体容量应用研究,东南大学学报,1992,Vol.22,No.5;
  20.运输网络极大流的一种新算法,土木工程学报,1991,Vol.24,No.1;
  21.运输网络极大流动态诊断模型,中国公路学报,1991,Vol.4,No.1;
  22.交通网络总体建设水平FUZZY自评判法,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2,No.3;
  23.城市交通规划工作范围(《中国交通工程》转载),城市规划,1990,No.4;
  24.高等级公路环境保护与措施,华东公路,1991,No.6;
  25.运输网络极大流研究,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1992,No.2;
  26.城市空间演化与运输需求建模(译文),国外城市规划,1993,No.1;
  27.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方法探讨,福建交通科技,1992,No.2;
  28.综合运输建模:目前的进展与未来的趋势,国外公路,1992,No.1;
  29.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心理分析,城市问题,1989,No.3;
  30.论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层次和年限(《交通运输、邮电经济》转载),城市规划汇刊,1989,No.4;
  31.城市交通网络总体建设水平评价初探,交通与运输,1989,学术版;
  32.南京长江大桥三车道划分可行性研究,城市交通管理,1989,No.3;
  33.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城市交通网络总体性能评价,吉林交通科技,1991,No.3;
  34.集中交叉口转弯交通量推算模型,吉林交通科技,1989,No.3;
  35.用线形方程组推算交叉口流向流量,道路较大管理,1989,No.5;
  36.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General Capacity,“Transport 1992+”,国际会议,加拿大,Montreal,1992;
  37.城市交通网络总体性能评价若干理论问题,第二届多国城市交通学术会议,北京,1991.5;
  38.时空消耗概念下的道路网络总体容量研究,第五届全国土木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5;
  39.城市交通系统综治理研究的脉络,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南京,1991;
  40.马鞍山市自行车道路规划设计,城市道桥与防洪,1994,No.2;
  41.试论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交通体系空间层次划分(全国首届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佳作奖),跨世纪城市规划的思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2.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方法研究,中国交通工程,1994,No.2;
  43.城市活动区位建模:回顾与更新,东南大学学报,1996,No.4;
  44.城市道路网总体容量研究及其应用(I),城市道桥与防洪,1989,No.4;
  45.城市交通流主流向筛选模型:两步聚类法,中国公路学报,1997,No.3;
  46.面向低费用交通模式的城市交通控制、诱导及管理技术,城市研究,1997,No.2;
  47.关于设立大城市交通委员会的初步建议,城市研究,1996,No.5;
  48.基于GPS的高速公路自动受费系统,江苏交通工程,1996,No.4;
  49.Research on Fuzzy Assessment and Fuzzy Altering Analysi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Quality(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Transportation Research (English),1998,No.1;
  50.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研究(第八届南京市科协优秀论文),城市规划,1997,增刊;
  51.跨世纪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若干问题,城市研究,1998,No.3;
  52.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初步构想,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发表,1998.6;
  53.南京城市交通规划考察团访日考察报告,城市研究,1998,No.5,No.6;
  54.大城市道路网总体建设水平研究及其应用,城市规划汇刊,1999,No.3;
  55.南京城市道路与交通流现状、问题及对策,城市研究,1999,No.2;
  56.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研究初探,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No.1;
  57.交通需求管理费用-效益分析,东南大学学报,1997,增刊;
  58.南京主城居民出行特征演变与分析,江苏城市规划,1999,No.1;
  59.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第七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8;
  60.新世纪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及其影响,99'上海国际城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10;
  6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62.城市交通环境影响公众意向调查实例分析,规划师,2001.No.4;
  6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构想,中国环境科学,2001.20(2);
  64.强化南京的交通中心地位,促进南京都市圈生长发育,现代城市研究,2002.No.1。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