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男,51岁
职务、职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历: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工学硕士。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工学学士。
学术团体兼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首都规划委员会咨询组织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
人事部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
工作经历:
2004年4月至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院长。
1996年11月至2004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副院长。
1991年3月至1996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高级城市规划师,副所长,所长。
1989年2月至1991年2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二所,高级城市规划师,副所长。
1984年12月至1989年1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城市规划师,高级城市规划师。
国外、境外工作经历:
1997年5月至6月,香港大学地理系访问讲学。
1996年10月至11月,受世界银行聘请,作为国际咨询专家赴孟加拉国工作。
1986年3月至6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专业培训。
负责的主要规划项目:
2003年至2005年,建设部、广东省政府组织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技术总负责人。该项目已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广东省人大立法实施,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3年至2004年,主持“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其中一些重要研究结论被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采纳。参与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组织工作。
2000年至2002年,参与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南京、宁波、杭州、哈尔滨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其中广州、南京、哈尔滨项目分别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三等奖。
1998年3月至2003年5月,“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总负责人。该项目与英国、香港、国家环境科学院、同济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合作。该项目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1997年至2001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与交通项目工作组中方专家。与德国、荷兰、挪威等国专家合作进行研究工作。
1996年10月至2000年,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技术”子课题(3)“大城市交通发展决策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之一。
1996年至1997年,“哈尔滨松北新区发展规划”(包括哈尔滨市区城市远景发展方向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世界银行贷款孟加拉国城市交通项目,作为世界银行聘用的国际交通咨询专家,完成关于非机动车交通与路口交通改善的工作报告。
1994年7月至1996年6月,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建设部联合开展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城市交通行业研究)”,中方专家工作组负责人;撰写关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模式的专题报告;
参与起草总结文件《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全部研究成果英文本由世界银行于1997年出版。
1994年5月至1995年5月,“汕头经济特区城市交通规划”,项目组成员,该项目获建设部1996年科技进。
步二等奖,本人为第三获奖人。
1993年10月至1997年12月,世界银行贷款中国中等城市项目—城市交通技术援助与培训,共同主持编制技术建议书,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咨询机构竞争中标,项目经理。
近年著述:
ISOCaRP(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2006年年会,大会主旨报告。
《从松北战略到哈尔滨战略—探讨战略规划的技术演进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思路》,刊于《战略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从北京战略到总体规划—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规划思辨》,刊于《战略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城市规划》,2003年第2期。
《北抑南拓 东移西调—走向跨越式成长的广州》,《城市规划》,2001年第3期。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一编译人;负责部分文件的翻译和
全部英文专题报告的校译。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呼唤理论与观念的更新》,《城市规划》1997年第6期。
《家庭小汽车与城市交通发展》,《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第3期。
《城市土地利用—交通模式演变:规划与发展实践》,中英文本分别刊于《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和《China’s Urban Transport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World Bank,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