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智能城市 > 基础设施 >

智能化与现代特大城市建设

时间:2014-06-06 07:1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志民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生活在智慧城市之中。

  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便可享受智慧化的生活:

  出门乘车,只要点击“无线城市掌上公交”,便可知公交到了哪里;如果打的,更有多款打车软件可选。

  想知道养老、医保交了多少,可上“市民e家”查询。

  ……

  但是,相对于“智慧宜昌”而言,我们享受的城市智能化成果还仅仅是初步的。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我们的城市将进入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其核心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服务的协同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从而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想,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生活在宜昌的我们,将会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个性化、精细化、特色化的智慧化生活。 ·言实·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宜昌未来发展总体目标定位,并明确提出了“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内涵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特大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百事待举,必须统筹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理念创新、建设模式创新、手段与路径创新。

  智能化具有透彻感知、泛在互联、高效协同、精准管控、创新应用、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典型特征,是重建科学、和谐的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关系的深度革命,是深度融合特大城市运行管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宜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智慧宜昌”的发展思路,无疑为宜昌特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一、智能化是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重要特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增多。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已进入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城市空间的智慧化元素不断增多,其核心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服务的协同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智能化。通过对覆盖全市的传感网、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城市各子系统网络等基础设施全面整合共享,将城市运行的各类信息全面融合,实现最大程度的沟通、挖掘与利用,以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管理服务协同化。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统筹建立“横向打通、纵向深化”的信息应用系统,着力打破固有的行业和部门壁垒,加强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共享与协同,并具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进而做出科学化、智能化决策的能力,实现对城市基础支撑、资源环境、社会民生、产业经济、市政管理领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的智能化感知、互联、协同和处理。

  ——产业发展现代化。智慧产业是产业发展现代化的核心,是城市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支柱,也是体现城市“智慧”的重要标准之一。智慧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进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模型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推动新兴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

  二、智能化是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必由之路

  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确立的根本内涵是“既大又强、特优特美”,其中,“特大”是基础、是规模,“现代”是核心、是本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相互交流,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公共管理高效、公共服务便捷、智慧产业发达、环境绿色低碳”的城市智能化是特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基础。智能化是实现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强优美”特大城市目标定位以及“产业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的特大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宜昌确立的“普惠民生、服务创新、产业拉动”的信息惠民发展定位的重要手段,是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必由之路。

  第一,智能化有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民众幸福生活指数

  当前是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加速推进期,也是在重大民生问题和民生需求上实现突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有效破解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失衡、区域城乡不均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通过城市智能化建设,能够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社保、教育、医疗、养老、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跨越发展,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也将有助于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第二,智能化有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特大城市必须拥有一批在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才能具有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大强优美”中的“强”,就是要形成强大的产业、强大的功能和强大的实力;不仅是经济强市,还是工业强市、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等等。宜昌经济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精细化工、电力能源、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要支撑点,循环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尚未形成。通过城市智能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培育以物联网、电子商务、三峡行业云的开发与应用等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促进城市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通过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与升级,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进程;通过促进形成以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助力宜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智能化有助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现辐射带动功能

  宜昌市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会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区位优势独特,是“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的核心所在。“宜荆荆”三地面积占湖北省的25.6%、人口占22.2%、GDP近1/3,长江、汉水几乎穿越“宜荆荆”所有辖区。“宜荆荆”城市群能够充分发挥三地自身的经济优势,使三地经济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优化利用。城市智能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充分发挥宜昌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优化和整合资源,推进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强有力的城市集群效应,更好地发挥宜昌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对省域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使宜昌在湖北省“三个三分之一”经济格局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国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战略深入实施,(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宜昌必将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一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支点。

  三、以“六个坚持”、“五个突出”推进“智慧宜昌”建设

  “智慧宜昌”建设要紧密围绕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行业应用及民生服务为导向,以“开放、共享、协同”为特色,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人本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管理精细化,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

  1、“六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应用。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民生领域跨越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发展为重点,使全体人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坚持传承创新,突出特色。坚持需求牵引,紧密围绕宜昌城市发展总体定位,注重发挥宜昌市的区位优势以及旅游、物流、农业等方面的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宜昌在创新社会管理、电子政务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化基础,重点突出宜昌市在资源整合、协同共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方面的特色,不断增强宜昌在三峡区域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统筹规划,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和集约建设,统筹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保障的相互协调,统筹横向系统与业务纵向管理系统的功能冲突。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快重点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设定合理的分阶段发展目标和分步骤实施方案,分类别、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坚持基础先行,民生优先。坚持基础先行,不断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字化与精准化,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管理领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优先选择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公共安全、交通等重大民生领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充分就业、体面劳动、合理分配、幸福生活的共建共享新格局。

  坚持集约共享,开放协同。坚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大力推进信息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共享。坚持城市系统的智慧开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融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链,以形成长江中上游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坚持优化产业,智慧决策。深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遥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发展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深化各种信息资源集成利用,为政府管理、企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全面、高效、科学、系统的决策支持,有效增强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五个突出”

  以系统工程为理念,突出资源大融合与服务大融合。采用系统工程的新理念,加强“智慧宜昌”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标、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统一资金拨付”的“六统一”原则,集约化、统筹化进行“智慧宜昌”建设;二是以已建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融合;三是对互联网、电话、移动互联等各种信息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避免运用新的服务手段开展信息惠民工作而出现新的行业壁垒,实现多平台的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融合;四是通过整合资源以及必要的机制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优化管理与服务流程,实现多部门协同、联动、并行的服务融合;通过平台建设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多种服务方式的服务融合。

  以公众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突出创新应用与深化应用。发挥宜昌市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的特色与优势,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共享平台为支撑,以动态信息为轴线,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围绕民众全生命周期开展信息惠民创新与深化应用,通过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形成以服务民众全生命周期为特色的信息惠民服务体系。

  以“云、移、物、大”为支撑,突出智能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深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政府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水平。通过深化应用物联网技术,搭建覆盖范围全面、互通互联的感知网络,更多地感知城市综合信息,为深入挖掘服务需求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源支撑;通过以三峡云计算中心为载体,深化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与信息惠民行业云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交换与共享,为促进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效能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深化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公共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个性化需求提供智能化服务;通过深化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促进各类信息服务的移动互联化,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及时性、主动式推送服务。

  以“网格化”为基础,突出组织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网格划分原则,搭建“以网络员为基本单元、网格员与部门专员相结合、系统织网、无缝覆盖”的服务组织,为实时、准确掌握网格内人、房、事、物变动情况,及时、主动提供全方位的政务服务提供组织保障;同时,通过建立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组织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形成“社区前台受理、部门后台办理、社区前台回复”的信息惠民服务新模式。

  以“一对接两跟进”为机制保障,突出“智慧宜昌”落地生根。“一对接两跟进”机制是确保“智慧宜昌”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通过建立“一对接两跟进”机制,政府部门实时掌握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服务需求,有的放矢地跟进管理、跟进服务,为公众提供精细化、特色化、主动式、一站式服务提供机制保障;通过建立“一对接两跟进”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扁平化管理,进而促进部门协同与联动,提升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效能;通过在“一对接两跟进”机制下完善规范化处置、痕迹化监督等工作机制,促进“限时管理”向“即时管理”转变,促进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