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瓦房店构筑现代化城市基本框架
时间:2011-03-11 16:2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
|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是大连市的北大门,面积3826平方公里,人口102万,其中建成区面积24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0万。根据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我们确定了“十五”城市建设目标,即建设以沈大高速路为轴线,以长大铁路和渤海海岸为两翼、服务大连并依托大连面向东北腹地的经济走廊、大连市辐射东北的窗口,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进步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根据这一功能定位,瓦房店市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一、坚持高起点修编城市规划,构筑现代化城市蓝图
在描绘现代化城市的蓝图中,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研究适合城市市情的城市规划建设途径,大胆创新,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真正起到“龙头”作用。
(一)树立现代城市意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正确把握时代趋势,力求体现现代城市意识,打破常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重新合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我市按照向西拓建,向北发展,以中心城市为点,以沈大高速公路、长大铁路、哈大公路和渤海海岸线为轴,逐步把瓦房店市建成辽南经济走廊、生态型现代城市。不仅考虑了城市区域范围,还考虑了城市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拉开城区规模框架,拓展道路网络结构,扩大城市用地范围。
(二)树立中心城市意识,合理确定城市发展布局。城市规划是一项全面性、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研究规划要有广阔的视野,要研究城市发展形态和功能辐射问题,体现大经济圈的概念。以立足于本市,面向大连、全省、全国,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培育既能服务于大连、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城市生产、集散、服务等功能,又能对辽南经济起依托和先导作用的辽南地区县级中心卫星城市。按照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以高质量的城市环境、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为标准,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构筑城市基础框架。坚持立足“三高两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规划设计新、建设立意新)要求,发挥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构筑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城市重要地段的设计和研究,科学制定控制性规划。
(三)树立地方特色意识,营造现代化城市氛围。建设城市必须重视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即物质文明建设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城区建设与市场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市发展与塑造城市形象结合起来。在编制总体规划上,巩固特色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在城市建设上,坚持借鉴而不照搬,吸引而不硬套,创新而不落俗;在建筑项目设计上,着力追求新、奇、美、特,从整体上着眼,微观上着手,做到一条街,一个特色;一座建筑,一个景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突出,到头来什么都突出不来。
(四)树立生态建市意识,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绿化系统是生态系统最主要、最基本的支撑,是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载体,直接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环境素质和生态文明水平。城市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所以,城市环境的好坏,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质量。因此,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生态建设问题,围绕人居环境的改善,规划建设景色怡人的主题公园、恢宏大气的游园广场、生机勃勃的绿树大地、纵横交错的绿色通道。
二、高质量建设,加快现代城市建设步伐
科学地制定规划和严格执行规划,只是描绘了城市建设的蓝图,解决了怎么建的问题,而要把规划变为现实,必须把好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我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老城区改造为主攻方向,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整体推进,配套建设”,高质量、快速度推进城市建设步伐。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帐多是小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近年来,我们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先后拓宽改造了城市4个出入口,道路建设全部达到了一级路的标准。打通了西内环路等影响交通的路段,建成了4座公铁立交桥,其中两座立交桥是双向4排道,达到了省级精品工程。投资2.3亿元,建设日处理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2001年,投资1.3亿元建设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水源三期工程,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9.5%;市区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城乡程控电话全部开通;市区公交营运线路28条350公里,客运出租汽车2800辆。从而使城市功能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强化。
(二)抓老城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规划一片、建成一片、受益一片,加快了老城区改造步伐。近年来,市政府用于住宅改造和开发的建设资金达4亿元,建成了21个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542万平方米。市区人均使用面积13.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3平方米。坚持主体工程与配套建设同步规划,统一建设,住宅小区配套设施不断健全。居民小区软硬覆盖率达100%,设置了雕塑、照明灯、服务网点等便民设施。2001年建成的良友小区、迎春小区等住宅实行了全封闭物业管理,建成了音乐喷泉广场,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方便,提升了城市人居、人生、人文档次。
(三)抓产业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和优化是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城市现代化的驱动力。要推进城市现代化,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瓦房店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确立并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培育主导产业、产品和支柱产业。确定了机械、新型建材、肉鸡和食品加工产业,培育了铸造、轴承、水泥等支柱产品。这些产业和产品在市场上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其中肉鸡生产加工量占辽宁省的44%,铸造产品70%以上销售到日本和韩国,提高了城市的对外辐射力。同时,坚持“私营经济”战略,以私营经济提升商业业态,加大市场建设和培育力度,建设了辽南商贸物流中心、轴承经贸中心、辽南家具城、复州水泵城、水果蔬菜批发市场等,已成为辽南以至东北的商品集散地。此外,依托461公里长的海岸线,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海滨浴场、温泉度假、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已建成仙浴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长兴岛省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素质。
(四)抓绿化建设,提升城市美化质量。城市绿化质量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和档次的重要标志,未来城市的竞争是环境经济的竞争,必须把环境建设、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规划建设了5个公园,5个广场,其中世纪广场占地37930平方米。加大了绿街绿化和专用绿地建设力度,注意空透效果,增加绿化品种,城市路街绿化呈现春有花、夏有荫、冬有表的新景观。全市109条路街21个居民小区全部实行配套绿化。全部绿化覆盖面积902公顷,绿地覆盖率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被辽宁省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由于城市环境得到不断净化、绿化和美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办企业543家。
(五)强化城市管理,塑造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强化城市管理是一个地区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城市管理上,我们坚持“加大力度,理顺体制,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强化教育,实施法规,严字当头,常抓不懈”的原则,坚持德治、整治与法治相结合,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管理相结合,条包与块管相结合,疏导教育与严管重罚相结合,专项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加强领导。由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组成城管领导小组,加强对城管工作的领导。二是依法管市治市。制定了《瓦房店市城市管理暂行规定》,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公德水平。三是突出重点。在重点地区设立严管区,由巡逻警察大队死看死守,对破坏城市环境和有碍城市观瞻的行为进行管理。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区域内的所有单位、个人都有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义务,由城管办公室进行考核和监督。
(六)强化城市经营,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资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必须围绕城市资产效益最大化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近几年,瓦房店市坚持走经营城市的路子,从体制上和机制上保证城建资金的来源,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一是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出台并执行《瓦房店市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规定》,对城市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储备、统一招标拍卖,严格控制零星分散的批地和协议出让。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公开运作、公开决策、公开拍卖,禁止暗箱操作,实现了土地增值。三是经营城市的无形资产。对城市设施的建设权、使用权、路灯广告经营权以及公交线路经营权等全部采用有偿使用,吸纳社会零散资金。仅此,瓦房店市近几年吸纳社会资金达上千万元。
三、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小城市普遍都辖有农村,农村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对城市品位提升的关联度很大。因此,要提升城市品位,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离模式,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实现城乡建设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我们沿着渤海海岸、长大铁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和大连市北部农村大通道沿线建成了一批个性鲜明、功能完善、支柱产业突出、辐射能力较强、工业化程度较高、发展规模较大的小城镇群,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中心小城镇为轴,其他小城镇为线,城镇间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网状格局。
(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重新审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作。对于农业经济占有较大份额的县级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我市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市、乡(镇)两级政府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实行奖惩,采取一系列考核和奖励措施,把小城镇建设工作作为考核乡镇主要领导正绩依据之一。
(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结合乡镇资源特点、工业格局,科学论证,对乡镇产业发展方向和小城镇发展规模进行定位。复州城镇、长兴岛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在规划建设中,我们将这两个镇定位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区域次中心;渤海海岸沿线则定位为建设旅游度假区;沈大高速公路出入口定位为建设经济开发小区等等。同时,小城镇规划要舍得投入,规划标准越高,越超前,就越能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三)实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各不相同,要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必须实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瓦房店市每年都确定一个示范镇,市里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并协助搞好规划和建设。同时,在各乡镇开展的以建封闭市场、示范村、绿地、商业街、住宅小区为内容的竞赛活动,以此带动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
(四)因地制宜,完善产业积聚,不断膨胀小城镇规模。一是土地向大户集中。调整农业结构,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依法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土地使用权有偿地向种田大户和龙头企业流转和集中,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工业向园区集中。依托小城镇规划工业园区,引导工业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提高集约化和集团化水平。目前,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辽宁省级2个,大连市级3个,市本级15个。三是服务业向小城镇集中。放开小城镇户口,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推动小城镇商贸业、饮服业、娱乐业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不断聚集规模优势,加速小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形成。
(五)建设和完善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坚持以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体投入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投资体制。市乡两级政府通过盘活土地,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镇建设。市政府重点把握规划,包括地区产业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以保证小城镇健康发展。近几年,小城镇建设总体投入在3亿元左右,用于道路、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我市已涌现出复州城、长兴岛、老虎屯、炮台、李官等个性鲜明、辐射能力较强、发展规模较大的小城镇骆,推动了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规划网大连3月1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