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证了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对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展望。当今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深受我国城市规划界关注的问题。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城市经济发展是指城市经济运动的总演化过程,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规模的扩大与质的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是经济运行的结果,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对城市规划科学性的思考到城市建设, 从规划的价值取向到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管理, 从规划民主化到规划法制化等,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但是在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上还远没有达成共识, 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的争议。本文从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的角度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新的展望。
一、影响城市规划的几个基本经济因素
城市经济发展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因此,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与城市规划有直接联系的几个基本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外围地区的新城和卫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功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资本的竞争力。实践表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
3、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服务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4、发展第三产业。在加速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起到引导和前瞻影响。
5、技术进步。城市规划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布局,不仅是在位置选择和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更重要的是从经济战略上考虑,把城市最具优势的区位让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引导城市走向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使城市社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6、土地经济。城市规划一直以土地使用为核心,以其科学的规划技术方法,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保证城市经济在符合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土地的有偿出让给城市财政带来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也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蓬勃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于经济具有引导和调控作用
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体现和贯彻国家的经济建设政策,引导城市各项建设的合理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供给与消费结构的平衡,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的。
1、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2、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建设,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需要。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平和效率原则。限制有害公共利益的建设行为,并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条件下,实行规划激励政策,鼓励个体或群体投资者向低收益的社会公共设施投资,扩大全市性的公益性项目建设。
3、规划可以有效保护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景观,提高城市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贯彻国家城市发展方针,控制经济活动的整体规模,确保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承载力的平衡,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得到合理发展。
总的来说,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具有其自己的规律而发挥着独特的经济作用,规划的干预职能与市场机制愈紧密,规划愈能在经济发展中为城市创造新的财富和价值,愈能提高城市在国家甚至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三、经济发展反作用于城市规划
许多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文物和名胜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支持文物保护,形成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成为这些城市规划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其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发挥整体效益。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规划新的旅游项目及与旅游有关的教育、娱乐等行业,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并加强与其他旅游景点的联系,发挥整体效益。
2、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和历史文化遗产,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其蜚声中外的知名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今后发展的重点应着手规划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专业批发市场,如小商品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市场、仿古建材批发市场等。
3、立足文物保护,城区要禁止发展有污染的工业和占地大的工业。
总之,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具有其自己的规律而发挥着独特的经济作用,规划的干预职能与市场机制愈紧密,规划愈能在经济发展中为城市创造新的财富和价值,愈能提高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的地位。
四、城市规划的新的展望
1、加强城市发展动态研究。城市发展动态的研究是增强城市规划预见性的需要。城市发展动态表现在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认清这些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城市空间效应,是科学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其中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效应明显, 受到较多的关注。今后应加强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这是城市规划向社会性规划和公共政策转型的必然要求。
(1)政治方面:我国城市规划部门没有足够的权力进行各方利益协调工作, 规划人员又游离于政治之外, 主观上政治意识淡薄, 客观上缺乏利益协调的社会技术与能力, 影响到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城市中的社会分化日趋明显, 精英阶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加剧了利益冲突与贫富差距。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各利益集团是如何影响城市政治, 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 以便在城市规划中加以调控, 维护公共利益, 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2)社会方面: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原有的“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结构逐步演化为“国家—非政府组织、社区( 市民社会)—个人”的模式。但由于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一, 社区还没有真正成为市民阶层可依赖的组织。因而在城市更新中广大市民的利益缺乏表达的有效途径, 其中的利益矛盾在城市规划阶段被暂时掩盖了, 但却在规划的实施阶段暴露出来, 成为规划实施的巨大障碍。
(3)文化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多元化趋势下, 文化因素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农民和少数民族人民涌入大城市, 各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也更为频繁, 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来自不同地方的群体在城市中形成的集聚空间, 如北京的“浙江村”、“新疆村”, 广州的石牌等, 导致我国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果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忽视多元文化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力量, 必然造成城市发展的规划缺位和政策失效。
2、加强政策的空间效应研究。每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相关效应, 而且相同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效应不尽相同, 因而应加强政策变化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例如,财政政策的变化(如税率和税收返还比例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扩散与集聚, 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化。珠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并形成区域产业群经济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政策的影响和作用。土地政策变化引起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 土地利用影响到交通需求, 从而影响交通规划, 推动城市空间演化。再如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都会影响到房地产业的活跃程度, 从而加速和减缓城市更新和空间扩张。
3、促进城市规划师的职能分异。城市规划向具有更广泛调控功能的公共政策转变也给城市规划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城市规划的转型, 城市规划师需要进行更广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以便在城市管理部门、规划研究机构、社区基层单位等岗位上从事研究、规划、管理与协调工作。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 其广泛调控职能的发挥, 需要规划师在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加强多因素综合调控机制研究。融合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调控作用可以提高城市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可以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1949 年的( 房屋法) 为城市更新提供巨额联邦资金, 1974 年的《房屋和社区开发法案》为社区开发提供资金, 并规定开发资金的用途, 接受资助的一个条件是要有一个房屋援助计划( HAP), 并要求社区中要有“市民参与”。20 世纪50-70 年代相继颁布的《高速公路法》、《国家防御高速公路法》、《城市大众交通法》和1991 的《交互模式地面交通效率法案》等, 都为交通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巨额的联邦资金补贴,接受资助的条件是要有相应的规划。可见, 美国的城市建设中,法律、政策、经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协调运作, 对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起到了综合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2]史忠良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4]朱介鸣: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逻辑[J].城市规划学刊,2005(1).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