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许昌市市长张国晖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的首战之年。许昌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不仅被寄予“重望”,也吸引了国内外的万千关注目光。许昌市市长张国晖日前接受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新浪河南的专访,描绘了一幅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高潮的大背景下,许昌市跨越式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宏伟蓝图。
新型城镇化是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
主持人:我们知道,省委、省政府于去年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许昌是如何认识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课题的?
张国晖市长: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立足河南省情实际,审时度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崛起的全局性举措、紧迫性工作和历史性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河南城镇化率去年已达到39.2%,这标志着河南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今后5年,将会有大量农民从农业和农村释放出来,转入城市和非农产业。所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顺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了人们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省情,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就许昌而言,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尽管这几年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或者说导致差距的根本原因还是城镇化进程的相对滞后。在今后的发展中,许昌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顺应发展规律的自觉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保障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把这项工作抓得更快、更好、更实,为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5年许昌城镇化率将超过50%
主持人:我在一些资料上了解到,近年来,许昌的城镇化率以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您能否谈谈许昌城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张市长:近年来,许昌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这里,我用一组数据作一说明。2010年,许昌城镇化率达到41%,比“十五”末提高了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29.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80万人,比“十五”末增加了2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比“十五”末增加了7000多元,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比“十五”末增加了3000多元,年均增长13%。“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07.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5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8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2.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4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市体育馆、市文博馆、许都大剧院等一大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石武客专许昌段、郑州机场至许昌城际铁路、零距离换乘中心、异地航站楼等一大批交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先后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花木之都”、“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许昌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在不断提升,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魅力正在逐步显现。
主持人:许昌继全省城镇化会议之后,也召开了高规格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任务,那么您能向我们描绘一下许昌现代城镇体系的蓝图吗?
张市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许昌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致力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的具有许昌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体来讲,就是坚持“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着力打造“一中心五组团”,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带状城市,就是以许昌中心市区、许昌新区、长葛市区为连接,实现带状发展。组团布局,就是“一中心五组团”,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北面发展包括许昌县在内的许昌新区组团、长葛组团,东面发展鄢陵组团,西面发展禹州组团,西南面发展襄城组团。向心发展,就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促进每个组团向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同时,我们确定了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的目标,按照这个增长速度,2015年许昌城镇化率将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240万以上,将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转变;到那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景将是:带状城市打开框架,组团布局形成格局,中心城区全面提升,许昌新区形成规模,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高。
现代城镇体系 协调科学发展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了,许昌市将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许昌市将如何实现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
张市长:是的,许昌现代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面组成。这个体系符合城镇发展的规律,符合许昌的实际,特别是带状城市、组团布局的发展格局,既突出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每个组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竞相发展,又避免了“摊大饼”式的城市病。实施好这个体系建设,关键是促进不同层面协调发展。一是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地位。中心城区在城镇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我们将按照“东移北进、向北为主”的要求,推动老城区改造提升,东城区完善提质,开发区增效提速,实现集聚、辐射、带动发展。二是全面加快许昌新区建设。许昌新区是未来许昌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远期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和“主副两中心、四区加两翼”的空间布局,我们正在加快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目前,许昌新区主副中、心建设已全面启动,今年安排建设项目146个,总投资366亿元,各项建设正扎实推进。三是整体推动五个组团发展。组团发展有利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实现整体均衡发展。许昌5个县(市)城区规模初具,与主城区之间、彼此之间距离较近,交通便捷,客观上已经形成了许昌中心城区与5个县(市)城区的组团布局。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连接中心城区与组团城市的4条城际快速通道,今年又开工1条,年底前还将启动1条,实际上半小时交通圈、通勤圈已经形成。四是扎实推进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对具备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的重点镇,加快专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对不具备产业集聚基础的重点镇,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同时,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积极推动农村向城镇靠近、城镇向农村延伸。今年,我们在全市确定并启动了15个中心镇和5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目的就是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城镇化 避免“城市病”
主持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等。许昌的新型城镇化有什么新特点?能否很好解决这些问题?
张市长: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探索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从而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近年来,许昌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是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形成城乡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现在,我们吸取以往的教训,避免重复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进步的老路,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二是注重组团发展。组团型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是一种紧靠成组的聚落布局形式。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着力改变过去那种“摊大饼”式的过度的“城市蔓延”,在城市建成区树立“二级组团”理念,将城市划分为多个具有混合功能的“城市有机体”,合理控制人口密度、鼓励混合用地,着力解决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三是注重功能完善。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一味建高楼、广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除个别体量大、具有标志意义的项目可以允许实施单体建设以外,所有项目必须统筹规划,组团建设,整体开发周边区域,统筹考虑幼儿园、商场、菜市场等功能性配套设施和道路、游园、广场等基础性公共设施,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四是注重产城融合。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会变成空城。我们力戒为城建城、为城造城,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路径,根据产业基础优势,合理确定各个组团城市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重点。在城乡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生活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为城市和产业留下合理、足够的发展空间。在旧城改造中,施行生活与商业互为融合、组团建设。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性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这样既能避免产业的无序发展,又可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三个“抓手”推进城市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主持人:在城镇化进程中,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许昌是如何做好这3篇文章的?
张市长:现代城市的形式和发展除自然条件外,主要是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不断建设和有效管理。许昌通过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相互促进,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规划方面,一是保持规划的整体性。坚持“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二是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市规委会,研究城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同时,加大投入,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和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如许昌新区总体规划由鸟巢、水立方的设计者英国奥雅纳公司设计);四是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城区的所有建设项目,大到标志性建筑,小到公厕、路灯,必须上规委会研究,坚持规划先行,严禁私搭乱建。建设方面,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实施一批包括道路、游园广场、城中村改造等在内的城建重点项目,综合运用BT、BOT、信托投资、回购制、代建制、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今年,计划实施了95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5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力争3年内完成建成区和产业集聚区内城中村改造任务。管理方面,我们出台了《许昌市城区精细化管理标准指标体系》和《许昌市城镇绿化植物配置指导意见》,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广场(公园)绿地等6大类、71大项、1300多个小项的管理内容作出了细致规定,管理精细至道路坑槽面积、烟头纸屑数目、红绿灯设置、绿化树种配置、垃圾分类处理等细微之处。我们还制定了《许昌市城市夜景照明五年规划》和《许昌市城市夜景灯饰管理办法》,坚持以主要街、路亮化为框架,以两侧建筑亮化为重点,以广场亮化为点缀,基本形成了“点、面、线、环”相结合的城市夜间景观体系。我们还通过综合应用计算机、无线网络、信息化等多种数字技术,建成了河南首个地级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确、协同、高效管理。通过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夜景灯饰化、城市管理数字化,许昌的城市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突破三大“瓶颈”加快城镇化进程
主持人: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场深刻变革的过程,面临着“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供、人口怎么转”等一些列难题,许昌是否已经找到了有效的路径?将怎么一一破解这些瓶颈?
张市长:人是城镇的主体,要素是城镇化的保障,可以说,实现人的城镇化和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多年来,许昌通过持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学习先进经验,探索出了适合许昌自身发展的一些路子。一是扩大融资渠道。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财政对城市公益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中,我们探索了统征储备、市场运作、社区自主、村企共建等模式,坚持政府“零收益”,极大调动了企业和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扩大招商领域,每年包装推介一批城镇化建设项目,通过市场运作,吸纳更多外资参与我市城镇建设。上半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百名闽商看许昌暨城镇化项目推介会”活动,共签约项目58个,总投资168.1亿元。二是集约利用土地。我们一方面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大对闲置土地、改制企业土地、迁村并点土地、城中村改造土地的收储力度,挖潜用地指标。另一方面合理确定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高层住宅,推动企业“退城进园”,优化企业生产布局,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建设用地需求。三是加快人口转移。我们积极推行以许昌新区为试点的户籍制度及相关配套措施改革,凡在城镇就业、有住房或具有稳定收入的农村人口,只需提出书面申请,就可以把本人及亲属户口迁入市区或城镇。我们计划到明年年底,实现新区9万农村人口全部转化为城镇人口。同时,我们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体系,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总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进城农民真正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权益,真正享受城市文明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中国规划网郑州10月9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