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接受(右)采访 3月3日,重庆市公租房申请者在民心佳园小区模型前驻足。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当天就迎来近千人,超过平时参观人数的1倍。他们绝大多数是在3月2日摇号配租成功的公租房申请人,在配租成功后第一天就来到工地看看自己期盼已久的房子长啥样。 新华社发 主持人都市快报特派记者汪再兴 受访者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 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 人物速写 我的整个大学时光和工作的前三年都在重庆这座长江上游的城市度过,也曾有幸听过这座年轻直辖市的市长作报告。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强于数字逻辑。常常几小时报告下来,这个市长要列举数十个数字来证明他的论点,有细心的时政同行记录下来,回去拿报告比对,竟无一出错。 曾经,我问一个重庆的时政记者,你怎么看待你们这个市长?他对我说,黄市长很厉害,脑子里装着一本金融、经济的大书,还很会算账。 昨天下午,在北京的重庆全国人大代表团驻地,我最后一个问题问黄奇帆市长,我说,“一个市民呆在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幸福?”他说,“和谐的人际关系,美丽的城市环境……特别是缩小贫富差距,这就是幸福”。 对数字天生敏感,会算账。后来到了浙江,我才了然,这里的人都是有数字逻辑天分的,这次采访不过又是一次印证而已。 谈浙商 敢为人先,敢于“无中生有” 都市快报:作为一个浙江人,您如何看待浙江商人和浙江的民间资本? 黄奇帆:从古至今,浙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浙商活跃于大江南北,为各地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浙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敢为人先,敢于“无中生有”,不仅善于捕捉商机,还善于创造商机。浙江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余姚不产塑料,却有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海宁不产皮革,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有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市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浙商精神是一座思想“宝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浙商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有20多万浙商在重庆投资兴业,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年营业额超过4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万个。浙商除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宝贵的浙商精神。我们期待,更多浙商来重庆投资创业,传经送宝,共谋发展。 谈东西发展模式 他说重庆作了两大创新 都市快报:您曾对比过,重庆经济发展模式和长三角地区的模式。您能否给我们解读下什么是所谓的重庆发展模式,目前看来这种模式效果如何?能否复制? 黄奇帆:过去因“两头在外”,进出项物流成本高,加工贸易主要布局在沿海,内地几乎是空白。为突破这一困局,我们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重组的机遇,在转变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方面,重庆作了两大创新: 一是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变水平分工为垂直整合,通过零部件70%-80%本地化制造,变零部件供应、销售“两头在外”为“销售在外、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在内”,使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 二是改变高附加值的结算业务长期滞留在外的格局。在引进惠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个过去普遍存在,但大家都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把美国惠普公司在新加坡的1000亿美元结算量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搬到了重庆,由此,每年结算产生的大额税收和银行中间服务收入留在了重庆。通过这些模式创新,成功构建起以惠普、宏碁为龙头,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六大代工商和2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2+6+200”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形成1亿台产能、1000亿美元进出口的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庆经济结构也将由此产生重大变化。 这种模式对广大内陆地区来说,的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内陆地区不少省份都来渝考察和交流,也有些省份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我认为,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应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大胆创新,而不是简单照抄照搬模式。我相信,每个地区都会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好路子。 谈投资 他认为重庆四大产业值得浙商关注 都市快报:我们知道,很多浙江人非常关注长江上游重庆这座城市的变化,您认为,浙江的巨额民间资本应该如何参与到重庆这座城市的建设中来?比如现在重庆正在积极开发的两江新区,浙江资本是否有机会参与其中? 黄奇帆: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确保持了较好的态势,GDP增速连年保持全国前列,去年达到17.1%,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重庆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最近,阿里巴巴与我们签了一个大单,共同打造电子商务数据集散和处理中心,建设国际云计算产业基地。证明浙商对重庆不仅是心动,也在行动。 重庆有很多领域极具投资潜力: 一是工业。目前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六大支柱产业。过去五年,工业销售值年均增长25%左右,未来五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 二是房地产业。未来十年,重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从30%左右提高到70%,主城将成为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城市。全市每年要建约3000万平方米的住宅和1000万平方米的商铺。 三是交通设施建设。今后五六年重庆要建1000多公里高速公路、1000多公里的铁路和300多公里轨道交通。 四是现代服务业。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必将带动旺盛的服务需求。近年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此外,旅游、金融、物流、会展等都会快速发展。凭浙商敏锐触觉,定能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无限商机。 两江新区去年5月5日获国务院批准,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按照国家批复,新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用地550平方公里。 新区有五大功能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根据功能定位,新区将重点打造“6+3”核心产业体系,即以轿车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汽车产业、以轨道交通和电力装备为主导的装备产业、以电脑整机和信息家电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碳纤维和高温超导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节能产品和环保设备为主导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创新金融为主的金融业、以会展物流为主的商贸业、以资讯研发为主的信息业。 我欢迎浙商积极参与两江新区建设。 谈公租房 保证不会出现权力寻租 都市快报:今年重庆要投入1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3月2日已经开始申请,目前效果如何?重庆在出台公租房政策的过程中,哪几步是最重要的?如何避免出现权力寻租,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总结? 黄奇帆:住房问题牵动千家万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住房单轨制的缺陷,我们率先提出住房总量的30%-40%由政府保障、60%-70%由市场配置的“双轨制”模式,推动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加以财税约束。去年起,我们计划三年建设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去年已建了1300万平方米,今年又开建1350万平方米,到明年底可实现60万户、200多万人“住有所居”。对1000多亿元的建房资金来源,我们采用了“1+3”的投融资模式,“1”即财政投入300亿元,再通过社会融资700多亿元,通过3个渠道来实现资金平衡:一是为公租房配套300万平方米商业用房,可回笼资金300亿元;二是3-5年内,公租房的承租人预计会有1/3购买有限产权房,可回收资金400亿元;三是通过每年收取住房租金来平衡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经科学测算,公租房系统是完全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我们这套做法,得到国务院的高度认可,并已经在全国推广。 以往的经济适用房出现权力寻租空间,往往在退出环节。我们设计,公租房租满3-5年之后,可通过成本价购买。但所购公租房不得上市交易,而只能以购房价加同期银行利息由公租房管理局回购,再作为公租房流转使用。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因产权转移带来的房产成倍升值,切断了利益输送链条。 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我们实行了“三端调控”:对低端,公租房建设没有土地出让金、相关税费和企业利润,保证了低价低租金;对中端,保障普通商品房供应量,对购买首套普通商品房给予税费优惠;对高端,采取差异化财税政策加以约束,在全国率先开展房产税改革试点,得到国务院的肯定和大力支持,正在积极稳妥推进之中。 谈微型企业 他说将借鉴和学习浙江的经验和做法 都市快报:您曾经说过,“十二五”期间重庆要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重庆新诞生的微型企业是1万余户。15万个微型企业至少带动15万个家庭、150万人创业或就业。重庆如何推动这些微型企业的发展,具体做法有哪些?您知道在浙江也有很多小老板、小作坊,重庆的做法是仿效还是继续创新? 黄奇帆: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在我国大中小企业发展上,一直缺少微型企业这一环。微型企业,是草根经济,十来个人就可启动;也是民生经济,会激发出全社会自主创业的活力和智慧。在发展产业、扩大就业过程中,我们按照国际惯例补上了微型企业这个缺环,制定实施了三方面政策:一是对每个微型企业,按照注册资本的30%-50%给予资本金补助。二是按实际投入的资本金,等额返还应税地方留成部分。三是给予资本金总额1-1.5倍的融资贷款。为加强对微型企业的管理,确保“存活率”,我们要求“三个不允许”:即不允许空壳经营,不允许抽逃资本金,不允许拿财政补助炒股炒房。 去年仅半年,就创办微型企业1万多户,带动10多万人就业。预计今年可发展2.5万户,今后五年将发展15万户,解决150万人就业。 英雄不问出处,小企业也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浙江是“草根”企业的重要集聚地区,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将认真借鉴和学习。中国规划网重庆3月4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