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智能城市 > 新闻资讯 >

探索低碳经济发展 转变城市建设方式

时间:2010-09-14 15:08来源:《经济》 作者:蔡钱英

——访四川省广元市市长马华

 

  目前,“低碳经济”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已开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必将对转变发展方式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广元市,勇敢地提出了低碳重建的口号。广元市的低碳之路,从践行之日至今,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但这一探索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广元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

  《经济》:广元市率先在灾后重建城市中提出低碳重建口号,这对于广元市灾后重建有何意义?

  马华:低碳经济在传统意义上讲,其实就是节能减排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市发展低碳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率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构想,具有革命性和建设性的意义。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已经把广元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一般来讲,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在经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广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去落实,是需要魄力和胆略的。目前广元市提出了建设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对此,我们坚持 “一个更新、两条主线、三个调整、三个注重”,全力推进低碳发展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一个更新是坚持理念更新,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坚持走低碳发展道路;两条主线是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三个调整是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三个注重则是注重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生态广元建设。

  《经济》:广元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在哪里?

  马华:广元市具有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我们特别注重能源结构的低碳调整问题。由于可再生能源丰富,我市形成了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2008年,广元市启动“气化广元”清洁能源行动,加快年产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开发。目前,已经完成市内246家五小企业、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煤改气”,年用气量114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接近1.5万吨。全市城镇天然气气化率达65%,年用气量8000万立方米,以替代原煤为基准,折合标煤9.7万吨,扣除天然气本身的碳排放因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5万吨。另外广元市除了立足于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还同时开发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柴后,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经济》:广元市是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没有进一步的规划?

  马华:广元已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一是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二是推广运用低碳新技术,提高能效。三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低碳产业的比重。四是在全体市民当中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从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层面,广元市不遗余力,强化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坚持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对于灾后重建严格执行重建项目环评制度,对环评不达标企业一律不予审批。此外广元市还着力建设循环经济区,延伸传统工业的产业链,以降低生产总值能耗。当然,摆脱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转变根本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东部发展地区都是一大难题,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是艰难。作为后发地区、地震重灾区,广元的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政策、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颈更为突出,还需要国际、国家层面的项目、政策支持,需要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支持。

  《经济》:广元市是如何在全市进一步贯彻低碳理念的?

  马华:我们现在倡导全市市民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让低碳生活方式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着力控制碳排放。每天每个人都问问自己“今天你低碳了吗?”我们每个人只要能够保证上班不迟到,坚决不开车,既解决拥堵的问题,也减少碳排放,同时有利于身体健康,密切干群关系。我们要让低碳意识无处不在,低碳理念无孔不入。

  《经济》:广元市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马华:灾后重建的近两年时间里,广元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家园。在灾后重建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遇到的困难也时刻存在。家园被毁,资金严重缺乏,尽管援助资金多,但相对于资金缺口却显得少。如果缺口不能有效地进行筹措,实现不了平衡,换句话讲,纳入规划的重建项目也就难以全面完成。另外,老百姓城乡居民的建房,除了国家有部分补助外,还要自己贷款。贷款什么时候还,怎么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段期间市委、市政府要解决他们的收入来源,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地震以后,城乡享受低保的人数大量增加,他们的生计问题、发展问题、致富问题,是个很大的难题,而且在心理上目前还存在阴影。但是这个我觉得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往前看,如何发展,如何尽快让老百姓安居以后还要乐业。在对口援建过程当中,通过我们援建单位的努力,不仅给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方面提供了帮助,而且在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灾后重建周期很长,对口支援时间短,接下来的工作如何完成,要靠我们自己更好地去规划和奋斗。中国规划网成都9月14日电

  (责任编辑:杨宇飞)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