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专家论文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时间:2016-04-15 16:3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想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时,就从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想,如今这个战略思想在全国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但在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正是着眼于我国发展全局,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和引擎功能,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城乡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差别仍然较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突破城乡体制壁垒,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产业经济向农村辐射、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文化向农村传播,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经历了长期快速发展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社会转型刻不容缓。城市是人才、科技、金融、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地,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是带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不断优化高端要素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扩大社会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城市拥有较为完备的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集聚着大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提升城市功能,同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表明我们党对城市化的思想认识和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在发展理念上从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本,在发展路径上从城乡分割转向城乡统筹,在发展格局上从偏重大城市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从投入推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发展步骤上从追求速度转向积极稳妥。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习近平同志早在2006年浙江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人口城市化。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揭示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又要创新精神财富,让城乡居民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文明生活。

    坚持城乡统筹,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立足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找准现代化城市建设新方向,适应城乡居民对生产生活生态改善新需求,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突出城市群主体形态,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把城市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使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措施落实到各个环节,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提高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将面临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仍在于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城市化潜力,提高城市化活力,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力,促进城乡之间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共建、信息网络共联和社会民生共享。

    坚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有历史耐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这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科学方法和具体步骤。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有满腔的进取热情,更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急于求成。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城市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城市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然而,纵观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在规划、建设、管理、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力求扬长补短,着力提高质量和水平。

    强化尊重规律,突出以人为本,建设共建共享的“公众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化是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空间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人口市民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口、产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做到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扩大与经济相适应、人口集中与承载能力相匹配,努力建设一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公众城市”。

    强化空间布局,突出功能定位,建设集约增长的“紧凑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城市空间布局,不仅是城市内部要素的构成和组合,还包括城市之间空间结构和形态。一个城市不仅要合理选择规模大小和产业发展,还要科学确定在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努力建设“紧凑城市”。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出发,突出城市群主体形态,发挥大都市引领和带动作用,强化中小城市特色优势,促进城市间产业协作和社会协同发展。

    强化转变方式,突出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引领的“创新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情况下,城市发展必须从要素投入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集聚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培育企业、院校、机构等创新主体,完善激励、评价、竞争等创新机制,创造公正、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不断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建设新能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

    强化生态建设,突出人居环境,建设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是乡村居民的追求,也是城市居民的期盼。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把握好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生态绿地、地下廊道、透水铺装、植被草沟、洪水调蓄等系统工程,大力推进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强化系统思维,突出安全工作,建设稳定祥和的“平安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系统思维,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城市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论哪个环节出现短板,都会造成隐患。要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切实堵住影响城市发展的安全隐患。城市规划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城市建设要注重市政设施配套,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城市管理要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着重提高城市治安和管理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强化治理创新,突出依法管理,建设文明有序的“智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城市是一个要素集聚性与活动分散性共存的复合体,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处的综合体。要以法治理念和法治手段,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城市管理从平面直线管理转为立体多维管理,加强精细管理,做好精准服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