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专家论文 >

恩施州新型城镇化三大注意事项

时间:2014-03-01 09:4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竹桂
恩施州规划局 竹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恩施州如期实现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摇旗呐喊的,也有泼洒冷水的;有充满期待的,也有忧虑重重的。在推进恩施州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一、不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知所以然,才会牢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尽管城镇的特殊功能和主导功能各异,但基本功能都主要是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总的来看,推进新型城镇化旨在顺规律,促发展;拉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重乐业,促安居;惠民生,促和谐;保生态,促持续等六个方面。在推进恩施州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坚持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维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冲力,认真吸取传统城镇化中的经验教训,做到好字当头、实字为要、快字领先,决不能蛮干盲干,有效避免“堵、脏、乱、噪、涝”等城市病,自觉让行动朝目的阔步迈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恩施。
    二、不能想当然而不知何以然
    城镇化有特定的内在要求,但没有既定的复制模板。恩施州新型城镇化既不同于传统城镇化,也不同于发达地区和平原地带的城镇化。我们在实施时既不能简单复制他山之石,也不能脱离实际异想天开,必须做到尊重基本规律和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走出一条适合恩施州情、独具恩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准确定位。城镇定位是引导城镇发展的指南,是新型城镇化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城镇定位由定性、定向、定形和定量四个方面或环节组成,主要包括性质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空间定位、特色定位、形象定位等。性质定位是灵魂,功能定位是核心,产业定位是基础,空间定位是架构,特色定位是关键,形象定位是品牌。恩施州的城镇定位必须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这一特定的使命,地处武陵腹地、是承中启西的桥头堡、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神秘的北纬30度穿越恩施州腹地这一特殊的方位,贡茶、贡米、贡果等特色的产业,世界硒都、天然氧吧、华中药库、烟草王国、动植物基因库等特别的资源,巴文化、土司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土苗文化、纤夫文化等独特的文化,神农溪、腾龙洞、大峡谷、坪坝营等奇特的山水这六个方面来确定,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宽;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千差万别;宜分县市进行统筹定位,促进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和科学整合、抱团发展。
   (二)明确路径。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彰显、宜居宜旅”的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一主两副、县域城区、中心乡镇和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全域新型城镇体系,为恩施州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总方向,务必在顺着这个总方向行进的征程中各显神通,而不能有丝毫偏离。
    1、增动力。从深层次来看,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采取重大项目推动、支柱产业拉动和特殊政策撬动三管齐下的办法,有利于解决这两大矛盾。既要谋划、争取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又要着力增粗、延长、加固和壮大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和信息等六大产业链,还要研究制定一套务实管用的政策,让恩施州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人文优势转化为创业优势的步伐更快、力度更大、效果更好。恩施是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全球唯一获得“世界硒都”称号的地方、拥有位于利川谋道的世界第一杉、位于建始高坪的世界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世界第一缝(云龙河地缝)、世界第一暗河(龙桥暗河)、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亚洲第一洞(利川腾龙洞)、土家第一寨(鱼木寨)、土司第一城(恩施土司城)。要把恩施这“十个第一”的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2、添投入。投入决定产出,空手难套白狼。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渠道多种化。一是当前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孵化器作用,政府投入重点在保基本、强基础和活机制三个方面,着力增强乘数效应;二是重点要发挥好社会资金的发动机作用,让返乡创办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运用BOT等模式,创新“借钱、变现、生财、分利、共享”等机制,盘活城镇资源、吸引外地资金、激活民间资本;三是长远要发挥好积累资金的加速器作用,对城镇发展产生的净收益,要明确支出主体、支出方向、支出比例,促进城镇滚动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3、强支撑。城镇,理应有相应的产业、文化、生态、设施和服务作支撑,才能持续良性运转、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强产业带就业,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推进六大产业链建设,促进财税增加、企业增效和群众增收,完善扶持创业的具体措施,建立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二是兴文化促文明,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做强恩施的城镇灵魂和群众的精神支柱,让群众深爱城镇,让城镇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擦亮城镇的文化名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三是重生态优生存。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活空间。一方面,生态事关生命,绿色决定生死,要捍卫生态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一切活动在水、土地、空气等环境资源方面的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进行;另一方面,对恩施州来说,生态就是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在保护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特色、彰显特色,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采用实际举措,建设具体项目,让天然氧吧成为度假之区,让溪谷峰洞成为游揽胜地,让硒食硒物成为国际名牌。四是保基本强基础,强筋骨活血脉。坚持以人为本,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着力为群众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方面的需求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既要统筹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性基础设施和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又要统筹抓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保障、现代化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五个全覆盖”,推进城乡群众居住、社会保障、户籍、培训就业、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
    (三)确定时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是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性。”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理智作为、科学作为、积极作为,科学确立时序,做到优先发展和普遍提高结合,近期、中期、远期结合,分轻重缓急,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
    1、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挑选一流的编制单位、结合一线的实际情况,编制一套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上级政策,又切合恩施实际、顺应群众期待、突出本地自然、产业和文化特色的规划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既不能守株待兔、放任自流,更不能拔苗助长、竭泽而渔,而应持续贯彻规划的整体理念、坚决遵守规划的刚性要求,按规划谋划项目、推进建设,有效避免因“各负其责”而导致“自行其是”,而将一个整体搞得七零八落。
    2、管理当先,建设高效。硬件不优软件补,财力不足精力补,实力不强活力补,想方设法让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法治化、智慧化,千方百计向管理要质量、要精品,要效益、要形象,通过优化管理来增强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率,打造聚集一切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的洼地。
    3、提质优先,扩容适度。要在充实内涵、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前提下拉开骨架、扩大规模,而不能“喜新厌旧”、“重表轻里”、“先物后人”。在绿化、停车位、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娱乐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下水道、排污渠、背街小巷等方面,着力偿还建成区的老帐,保证新建区不欠新帐。
    三、不能茫茫然而不知以何然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富民强国之路,是实施“三州战略”的重大平台和重要抓手。要努力打造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主人的格局,让政府、市场和群众共同参与城镇建设、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一)政府主导。政府要“淡定”,莫“浮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该出手时就出手”,自觉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引领、调控和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集中人力、精力、财力和物力,把城乡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该管的事项管细管实管好,将不该管的事项交出来。
   (二)市场主体。市场决定取舍。对市场主体,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都要坚持市场理念、遵循市场规律、激活市场机制和采取市场办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让投资者发财、出力者得利;坚持投资者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既要支持壮大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要鼓励铺天盖地的小老板,真正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群众主人。群众创造历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群众,尤其是城镇农民工和本地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必须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紧紧依靠群众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畅通自主抉择的渠道,让群众有机会参与;创新利益均沾的机制,让群众参与有利益;探索赋予群众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有效机制,科学整合“三农”资产、资金和资源,让群众有实力参与。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