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专家论文 >

北京如何建设世界城市

时间:2012-07-09 16:35来源:李国平 作者:科学时报

    世界城市是具有全球控制能力的战略性地区,是协调和控制全球经济的枢纽和中心。世界城市的形成过程是全球控制能力的生产过程,而这种控制能力主要是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其产生并取决于特定部门的集中和快速增长,包括跨国公司的总部、国际金融、国际交通和通讯、高级商务服务等。
    现有的世界城市,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东京,其发展都有一个支撑其发挥控制职能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区域。世界城市的职能往往并非集中在一个重要城市,而是在区域内的核心城市间分散融合,形成高度整合、一体化的区域体系。与其说世界城市,不如说是这样的城市区域,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节点,而这些区域则被称为“世界城市区域”。
    世界城市都产生于具有强大全球控制能力的区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离不开北京及其所在的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当前要着力做好推进北京市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协调机制等三大方面的工作。
    推进北京市与周边地区一体化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当围绕快速交通网络构建、生态协作、资源及能源合作开发、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等关键领域,全面推进北京市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首先,推动一体化规划,严格空间管制。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强制性与指导性并存、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与其他规划协调等原则。
    其次,加快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建设便捷、一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基础。在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中,应遵循“保障、引导、优化、提高”的发展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有力、集约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
    第三,加强资源、能源合作开发。北京能源需求主要依靠外地调入,应全面推进电力、煤炭、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作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针对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区域发展面对的共同挑战,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
    第四,全面推进区域生态协作。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特别是与山西、内蒙古合作。共同推进风沙源治理工程,继续支持周边地区生态保护林营造、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及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协商推动建立统一的区域大气环境保护和水环境保护监测与监管体系。
    第五,推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北京及周边区域在产业优势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应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合理的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工。鼓励北京市高端产业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在周边地区设立合作投资区、共建产业园。
    北京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
    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将会有所增强。未来应当重点强化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城市的国际交往功能、文化中心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国际金融功能、国际商贸功能和国际旅游功能,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金融服务优势、信息服务优势和商务服务优势,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和国家服务中心城市。
    首先,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带动。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决定了北京市不可能大规模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北京市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应着重提升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发展面向区域的金融、信息、商贸流通等服务以及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增强对区域生产组织和要素配置能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主要有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将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半径拓展到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
    其次,增强临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正式使用,使得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稳居全球第二。它所带来的“乘数效应”,不仅成为北京也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航空港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日益明显,使得航空港所在区域地位逐步提高。拥有发达的航空港已成为国际城市的重要标志。未来,应当进一步壮大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积极开展保税服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完善首都国际机场配套设施,增强临空服务功能,努力建成辐射东北亚、面向全球的临空经济区。
    第三,提高首都科技创新的辐射能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示范区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应切实发挥其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源头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到周边转化,实现中关村科技资源的“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与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新区共同成为京津冀地区发展建设的三大重点区域,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研究,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第四,发挥首都总部经济的引领作用。总部经济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入驻,使北京成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商务管理总部的聚集地。通过总部经济的联动效应,能够进一步加快产业链条在京津冀地区的合理布局。将总部经济的发展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功能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支持总部企业到周边建设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基地,进一步拓展总部经济的产业链条,带动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
    第五,带动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充分发挥首都公共服务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区域社会事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带动周边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积极发展联合办学、跨地区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积极开展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一方面有赖于一批重大项目的具体运作,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市场作用的发挥。
    首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信息不对等往往是影响合作的主要原因,应尽快搭建区域信息沟通平台,利用现代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各地政务、商务及公共信息的公开、交流与共享,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区域论坛、会晤,以及不同领域的交流会议等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信息沟通速度和效率。
    其次,建立市场开发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本上要依靠区域市场体系的完善。区域内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创造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协调区域利益关系,挖掘周边地区巨大的市场容量。联手完善商品市场,发展物流与贸易合作,实现“物畅其流”;充分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市场,实现营销市场一体化,共同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
    第三,建立要素流动机制。积极创造条件,突破体制障碍,建立要素流动机制,相互开放要素市场,实现区域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在税收、土地利用、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争议解决等方面加强地区间的政策协调,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和各方利益的公平分享。
    第四,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消除地方性政策壁垒,建立相关制度,引导、约束和保障区域公共领域合作的良性发展。推进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加强区域共同政策的研究与衔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投入和管理机制、合作产业园的税收与核算机制等政策研究,加快区域一体化利益共创共享机制的建设。
    第五,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完善生活必需品保障合作机制,鼓励发展面向首都市场的农副产品,支持北京农贸企业在周边地区建设农副产品基地,按照“农超对接”模式,打造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区域农业产业链。(作者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教授)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