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深圳经济特区走过的30年历程?我认为,不光是深圳需要反思,而且整个中国都需要反思。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思考深圳自身在中国的发展当中还能有什么作为?深圳能不能把原来本质性的特征维持下来?另一方面对整个中国的发展来说,深圳是否还具有为国家探路的城市价值?前者是对深圳自身的一个提问,后者是对国家发展的一个提问。 特区要发展有开创性的“特” 针对前一个提问,我想表达两个意思。 第一,要重新思考、界定、说明和解释深圳特区之“特”究竟特在哪里。有一种说法,即深圳之“特”,“特”在特殊政策,现在不“特”,就是因为没有特殊政策。 我认为这里有误解。深圳经济特区之“特”,有两个含义:一个“特”,就特在没政策,而不是给定政策。所以,中央作出的特的决策,是给一个特的范围,让深圳去发展,而不是给定政策,或把它称之为一个政策方向,而不是具体操作政策。第二个“特”,指在执行层面上,深圳之“特”是由一个自己有开创性的、有实质性意义的“特”,在这个层面上深圳“杀出一条血路”,就是深圳自己决策范围的具体政策。 也许深圳特区之“特”,不是像30年前中央发布特区决策的时候,被人们解释为中央给定了特殊政策,所以深圳才有这样的发展。深圳走出这个“特”的误解之后,才能将自己的“特”坚持下去,对此,我将之称为“二重”——“特区重塑、辉煌重铸”。 重塑特区,需要我们具体解析特区“特”在哪里这个问题。首先,当初中央并没有定出任何的特殊政策,深圳之“特”不是深圳的特和广东的特,而是中国的特,一个给出范围政策的特;其次,今天中国仍需要深圳这样的特区的示范价值,需要深圳这样的城市来为国家发展探路。就前者讲,需要中央重新塑造深圳,而不是深圳自己塑造自己。现在在改革的形势之下,许多人对我们改革的成果陷入了单纯的欣赏状态,这是今天中国的新的危机。就后者论,深圳需要继续在中央给出的新的范围政策下重新出发去探索,去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探路。 深圳要重塑希望文化 第二,我们需要对特区之“特”的延续方式进行反思。究竟“特”是继续去要求政策,要求我们对周围区域占有便宜的那样一种资源配置,还是从30年前在中国城市的非竞争体系中建设深圳特区,进入今天中国城市的恶性竞争体系中,深圳怎么来显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特质? 今天回过头来看,30年前深圳的发展尽管是勇气十足,但是在当年的中国城市格局中,深圳实际并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没有显形,也不激烈。如今中国城市进入了激烈竞争状态,全国竟然有183个大中型城市声称要建国际大都市。就此而言,深圳要显示出改革区域之特。第一不是要治贫、治穷,那是解决物质形态的人生、城市、经济、国家发展的起点问题,深圳已经解决了,国家也已经解决了,倘若这样定位深圳下一步的发展,那就与其他城市毫无差别了;第二需要准确定位深圳的城市品格,今天的深圳缺少独特的城市气质,深圳重新定位城市的独特品质,需要从城市文化问题入手,如果把城市文化做大了,深圳的特质就会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再次凸显出来。 但问题在于,我们今天缺少的城市气质和国家气质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深圳这样的城市来探寻、试错和显示。我认为有三个界面已经浮现。 一,深圳“特”在需要塑造希望文化。深圳对于人的发展、未来的希望在哪里,以及深圳自身的发展对国家的希望又在哪里,成为希望文化的轴心问题。深圳今天取得骄人的成就,就是因为那种持续的、蓬勃的发展,给那些敢于创新冒险的人展现出面对未来的强烈希望。当下深圳需要把这一点重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给物欲满足后的人们以怀着期望前行的精神动力。 二,深圳“特”在必须建立规则文化。30年前深圳是无规则竞争,如今,经济上不讲规则的竞争只能满足低层次的发展。“双转移”的客观处境,不仅促使人们利用技术寻求进一步发展,还要在发展中重塑工作习性、重建工作伦理。通过建立规则,引进先进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是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只有当科技进入了我们城市的每一个血管当中,在经济领域里推动技术创新,同时重塑我们的工作习性、重建我们的工作伦理,我们的社会才会推进到一个严格按照规则行事的状态。这些规则既有技术规则、也有社会规则;小到习性规则,大到政府规则。深圳能不能继续“特”,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在深圳树立一个按规则出牌的中国范式。 三,深圳“特”在急需建构休闲文化。有人总结道,中国为什么30年就迅速腾飞了,是因为世界找不出一个国家像中国每个人都梦想发财,所以中国就发财了、腾飞了。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得很可怜,看看自己银行的存款、看看自己买的房子就无比地喜悦,没有促使人们领会生命意义的休闲文化。休闲文化应该促人娱乐,而不是把人们卷入商业。文化产业要服务于人的休闲,而不是服务于GDP的增长。 要凸显深圳特区崭新的“特”的内涵 重新定位深圳之“特”以后,我们有必要重新为深圳进行战略谋划。深圳在中央新的布局中,致力建设“一区四市”。此间,需要凸显深圳特区崭新的“特”的内涵。 首先,深圳特区需要凸出政治建设之“特”。为此,要破除政治之“特”建设中的几个不正确观念。一是政治之“特”就是政治“飞地”的观念。其实深圳政治建设上的“特”,是为全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充当先锋。比如党内民主、基层选举、新型协商、工会转型,深圳都可以先行先试,为全国立标。第二个不正确观念是,政治之“特”就是诸侯经济、诸侯政治。其实深圳政治建设之“特”,是在服从全国一盘棋的布局前提下,尝试行政改革上的新举措、探索地方治理的新方式、寻求地方发展的新路径。第三个不正确观念是,政治之“特”就是各行其是、自把自为。其实深圳政治建设之“特”,在于凸显地方特点的同时,显示下接香港,以便海外了解一个开放的中国;上接广州,以便向内地兄弟省市显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极端重要,不可小视。 其次,深圳需要致力建构社会建设之“特”。这里的社会建设之“特”,强调的是社会自治。我们缺乏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这一块十分需要深圳来探路。让一个自治的社会跟政府理性地讨价还价,双方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至于所有的社会问题和公民问题都推到政府身上。这对于深圳也好、对于全国也好,都是紧迫的要务。 再次,深圳有必要凸显文化建设之“特”的内涵。这里的文化之“特”,指的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重建。深圳要“特”,就是看深圳是否能够重新建立当年敢于打破框框,在文化上显现的那种自信。 (发言整理: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汪涓 图片摄影: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中国规划网北京8月25日电
任剑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政治学、行政管理学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曾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华夏英才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教师奖,2005年获第五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主要著作有:《伦理政治研究》、《政治哲学讲演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