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规划
1.城市文脉
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了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即该城市的文脉,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我国的99个历史文化名城,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城市文化,以及沉积于这个城市的专有文脉。虽然有一些环境、景观、建筑和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每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不可能一样的。这个差异,也造就了每个历史文化名城独有的历史文化脉络。
2.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城市的特色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人在社会中的活动而产生的。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具有城市的一般属性,而又具有更强烈的特色。不单是城市的外貌,建筑物特征、色彩或一些文物古迹,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精神和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物质感受,这才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3.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首先,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属于自己的独有的城市文脉,浓郁的文化气息蕴藏在这些古城之中。而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城市发展,这些古城又各具相应的城市特色,一楼一路也好,一砖一瓦也好,都已然有了这个城市的味道。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即融合了历史文化名城所承载的历史文脉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特色,给生活于城市中的人的一种形象化的城市意向,是这个城市所散发出来的独有的气息给人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官不仅来自于城市的建筑外貌,同时也是来自于蕴涵其中的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形象就像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名片,它概括和精炼地展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文化。一座城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城市形象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树立起来并被认可的,建设美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
4.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规划
(1)历史文化形象规划的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规划,是在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的准确定义和定位的基础上,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充分结合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形象,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形式以及城市总体形象所做的针对性地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规划就是打造和展现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名片的过程。
(2)历史文化形象规划的对象
历史文化形象规划是针对历史文化形象的规划设计过程,所以历史文化形象的三个主要要素也成为了历史文化形象规划的主要对象。
①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层面,规划设计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准确的定位符合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使之更好的体现城市的文化和特色,亮出城市名片的主题。每个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形象,代表着自身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文化和特色。准确定义好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不仅是对城市本身的充分认识,也对城市今后一段时间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发展建设起到了导向作用。
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三个要素,规划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最直接的认知感受,城市面貌、城市自然风光等,都是对人们接触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第一印象。在城市名片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印象。是否有特色,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感触,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所要做到的要点。人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周围的城市形象对人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很强的同化作用。人可以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反过来,一个城市同样可以影响到在其之中的人的生活和发展。
城市表象是人们在对城市的第一印象之后,从高一些的层次来观察城市所得到的意向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到城市面貌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在城市影响人之后,人对城市所具有的能动作用。一个经济发展均衡,安居乐业的城市,其城市文化和面貌也将随之得到很好的改善和美化,这是相辅相成的。
由形象和表象所升华出的城市抽象层次,是对历史文化名城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概括和凝练。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在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以后,世人对其所做的评价。一个历史文化名人、一个历史文化遗迹,都有可能成为领导城市精髓的关键。这个是城市规划工作所不能改变的,也不可以改变的。规划工作所能做的,是在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设过程中,更好的将这点体现出来,亮化城市的精髓,使之与现在的城市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城市建筑和风貌中将城市的抽象层面更好的表现出来,使城市名片更加灵动和深化。
③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结构则是城市名片中的骨架。城市风貌构成、古城的历史发展轴以及城市的特有构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载体。理顺理清城市结构,是规划设计工作必须承担的工作,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风貌结构和地标性建筑等的作出合理的处理和改造,不仅是延续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经络,同时也使城市骨架更加清晰和完整,使之作为城市化名片的载体更加的牢固,更加的彰显。
(3)历史文化形象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
①历史文化遗迹和历史文化脉络遭到破坏
②历史文化形象的淡化
③文化改造的误区
④法制管理意识淡薄
(4)历史文化形象规划的内容
①在城市总体规划当中设立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形象的专题,并将这一专题提到相应的高度上来。
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准确定位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以此来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工作。
③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在城市演变规律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工作作出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符合该城市城市规划的对策。
④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工作作出模型分析和推理。
⑤研究完善相应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更新的规划管理办法,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和建设工作积累经验。
⑥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制定可持续发展对策,促进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和谐发展。
二 、扬州的历史文化形象规划
1.扬州城市概况
扬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北翼,江淮平原的南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南京以东长江北岸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境内现存的古迹名胜、历史文物中有不少极高历史、文学和建筑美学研究价值的人文、自然景观。
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根据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对城市的发展作了全面规划,城市发展布局“依托旧城、边缘外延”的功能组团型模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原城市模式愈来愈暴露出它的不适应性。城市经济、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城市容量、 承载力和名城保护之问的矛盾日趋尖锐,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2.扬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片段
(1)扬州古城各大小园林的保护和改造,以个园为例。
个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的北段,是中国园林中以叠石见长的著名园林景观,亦是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个园建成于清朝的嘉庆年间,为大盐商黄英泰的居所。园内有多种竹,园主人又特别爱竹,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竹叶形状类似“个”字,故取名“个园”。
个园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起布局之奇,用石之奇,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竟然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游人沿着顺时针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从用石的角度上讲,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料,以体现不同的季节。十二生肖石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象征盛夏的江南秀色,引用黄石烘托秋天群山峻秀的挺拔身姿,更用颜色洁白的雪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
除了独有的错综的假山、葱葱的乱竹之外,按原建筑建造的阁楼,复原盐商的居住厅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此。阁楼中展出的历代扬州文人雅士的墨迹,厅室中复原的原有大家人家的居住环境,无疑在假山乱竹之外吸引游客的新的亮点。新建建筑物完全依照扬州历史建筑的形式建造,和原有的园林氛围融为一体,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个园的形象,用新的形势再现了个园在原主人居住时的形态,赋予了原来被夹在角落里的个园新的气息,它不仅是体现着历史文化,更多的是在改造和更新文化。现在的个园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假山破败,乱竹丛生的无人问津的小院子了,其作为扬州历史文化形象的一部分,不仅保存了原有的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翻新和新建,从新的角度来展现其原有的风采。虽然新砌的青砖有些生硬,建筑的木梁还泛着清漆的光泽,个园以前的风韵已然回来了,信步于中的游客可以更多的感受到作为其作为四大名园昔日独特的韵味。保护到了位,更新也更好的体现了原有的特色,使个园原有的历史文化形象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2)扬州老城区古式居住群和老街小巷的保护改造。
扬州的小巷是中外闻名的,千曲百转、巷巷相连,扬州的古城区的网络结构就是由这些崎岖的小巷构成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有些历史小巷由于住房等一系列原因,已经为新的住宅小区所取代,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扬州人认识到了情况的严峻。如今古城的小巷已经禁止拆迁了,青砖石瓦,仍然是扬州小巷的主题。就是这些小巷,却包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气息。朱自清故居、汪氏小苑,还有富春茶社等,点点滴滴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的一大部分。
(3)扬州古城内河、老城墙和码头沿线的改造和更新。
扬州现在的内河为原来古城的护城河,沿线有很多的历史景观。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扬州盐商于天宁寺西园兴建行宫,三年而成。宫前建御码头,乾隆游瘦西湖于此登船。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完好无损,坚固如初,现为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御码头,史可法纪念馆,还有隋炀帝栽种琼花的寺庙,像一条历史的棉线,串联着历史和文化的墨迹。如今的内河沿岸,陈旧的沿河护栏已经被青砖垒砌的老式城墙所取代,内河经过整治以后,两岸绿化更新,码头重新按照乾隆时期的样式进行重新装饰,大块的砖石成了码头的主题,从瘦西湖游览线出来的游船可以经过码头沿着内河领略古时的驳船韵味。这一改造,不仅将原来很少有人顾及的小景点很好的和游览线联系起来,同时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水上游览更好的体现了原有历史古迹的风貌特点。将御码头这颗明珠串联到扬州城市整体历史文化形象这串璀璨闪耀的历史文化项链中来,不仅使其发光生辉,也更好的体现出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4)扬州古运河沿岸古建筑恢复和景观改造。
扬州古运河沿岸改造是10年前的事情了,但是近期的一系列沿岸的改造工作则更从文化和形象的角度对运河沿岸做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更新。以往的运河沿岸是破败的老式住宅,每年雨季都要受洪涝灾害的影响。10年以前,扬州市政府对这一地区实行拆迁,沿岸改造成绿化景观。经过多年的发展,原来的绿化已经破败,沿岸的一些古式建筑也不能很好的体现扬州特有的古城文化。近期市政府对于运河沿岸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将原来的沿岸护栏全部拆除,改造成濒水游览线,加长原来的景观沿岸长度,在大水湾地区复原清代盐商的旧宅邸,在沿岸绿化带中,拆除了原来的旧式仿建筑,依照明清时代的建筑特点建造了一系列的亭阁楼台。运河也得到开发,融入了旅游的因素。现在的运河沿岸已经被打造成集旅游观光和市民休闲游憩的景观带。原来只有几块石板的小码头的原址,修建了古式的东关古渡牌楼,彰显着昔日的繁华。此次古运河改造的最大两点,就是在改造的基础上,举办了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并且通过在历史旧址举办招商引资会议,通过运河沿岸展现出来的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新的历史文化气息,更好的促进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保护和更新工作的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历史文化形象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将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发展的媒介,亮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对城市新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3.对扬州古城城市形象规划的一点思考
从扬州古城保护和改造的一系列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在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打出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在发展中求保护和更新,不仅保存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脉络,同时也在发展中更好的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彰显出来,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也体现了自身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
现在很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之所以出现了那么多文化古迹遭到破坏或者自身破败的事件,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决策以及城市居民的文化认知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的自身优越的文化特色条件只是简单的被作为旅游资源来看待,殊不知在文化和特色之外,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重要媒介。拿扬州的发展来说,由于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城市自身的文化遗迹,跻身于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优势只是被用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旅游业的发达带来了商业饮食业的发展,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的消费关系,并不能给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带来更多的利益和活力。
扬州古城近期的一系列改造和更新措施,基于历史文化形象的定位,对原来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旅游景点等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更新,更多程度上,不是对细节的具体打造,而是对城市整体上的文化气息做足了工作。现在说到扬州,不单单是几个包子,一个五亭桥所能诠释的了。扬州的文化,扬州城市的特色,更多的是扬州历史文化的脉络,成为了游客和城市自身居民心中新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的定义了。这一系列的举措,更大程度的加强了扬州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历史文化感知意识。由此带来的招商引资,城市工商业的巨大发展,无不体现着扬州历史文化形象规划所带来的城市名片效应。由历史文化形象来吸引投资,带动城市的发展,历史遗迹本身起的是一个名片和招牌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当中比较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是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保护和更新,是现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改造的主要工作,正确定位自身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形象,亮出属于自身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与特色,是扬州古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历史文化形象规划的基础上,扬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旅游和商业价值,同时也是牵动着整个城市发展的主套索。扬州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风貌构成的历史文化形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在现代经济社会更可以打响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感化城市居民的历史文化意识,并且为历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要保护,要更新,我们还应更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多的发展道路,使我们的家乡古城在现代化新时期绽放独特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 涛 崔春龙 论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3年第4期
[2]阮仪三 王景德 王林编著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景慧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之要点 中国规划信息 2000.4
[4]闻道 “人本城市”之悟. 创造期刊
[5]王景惠 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 当代建筑 2000.3
[6]白延林 古城保护改造与城市发展. 小城镇建设,2003.8
[7]阮仪三 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与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2001年3期
[8]阮仪三 平遥——保持最完整的中国古城.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
[9]朱青著 湘峪“三都古城”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2003.2
[10]王景慧,阮仪三,王林.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1
[11]阮仪三著.旧城新录.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12]陈劲松主编. 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3]阮仪三. 旧城更新和历史名城保护. 城市发展研究 1996.5
[14]吴良镛. 城市建设论文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15]阮仪三. 谈城市历史保护规划的误区. 城市规划论坛 2001年第3期
[16]倪斌.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析. 同济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17]阮仪三. 留住我们的根-城市发展与城市遗产保护. 专题聚焦,2004.7
[18]王景惠.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 城乡建设 2002.8
[19]杨灿智.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青城山.都江堰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启示. 北京规划建设,2003.5
[20]王巧林. 略论古城扬州的保护改造和开发. 中国房地产,1998.2
[21]周乾松. 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浙江为例.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1期
[22]韦亚平. 进退维谷的困惑-当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观感. 规划杂谈 2000年第1期
[2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当代作用的建议. 联合教科文组织
作者单位:扬州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地理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