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专家论文 >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思考

时间:2010-04-03 18:5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当今的城市缔造者在以手中的笔勾勒与畅想明日的美好生活美好城市的时候,其往往最重要的出发点与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这种想法在人类城市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的好长一段时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衡量尺度与思想准则。然而从中国2008的天灾人祸后的反思中,对此偏颇的观点产生了深刻的质疑?人真的是世界发展的中心么?人本中心论的观点在世界发展中的体现就是一些丑陋名词的集合: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填海造田、城市蔓延、开山采石、洪涝频繁等等,土地被人类践踏的面目全非、满目疮痍……“以人为本”应当成为过去时,人类的未来应当“以自然为本”、以人类生活的生物生境为本。正是此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有了新的看法:即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考虑得优先性与必要性。
  首先从英国学者威迪克(Arnold Whittick)主编的《城市规划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来理解: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广泛用于规划的概念,指与城市社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设施和服务。在一个健康的城市社区中,这样的一些基础设施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础设施包括了:交通设施、通讯设施、能源动力设施、商业设施、住宅、学校、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在此重要的学术定义中对城市的重要生境的概念无曾涉及,只是提到了休闲设施,此种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态度,只限于对城市建筑空地的理解,使查缺补漏的涉及,其往往忘记了整个城市是生存在地球生境的大地之上,对大地的忽视对人定胜天的错误观念,导致了08南方的大雪封门、汶川的惨痛教训。当规划师在大声地诵读:
  1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供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
  2发展社会服务,以文为本,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体服务,为城镇居民创建健康、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
  3 增加城镇住宅,多渠道增加投入,扩大住宅共给,改善城镇居住条件,加强住宅区域管理,不断完善城镇的居住功能。
  4 加强社区的建设。
  这些文件条文的时候,允许我在补充一条,请规划师在“开天辟地”的时候问一问:
  5 花儿高不高兴?鸟儿高不高兴?虫儿高不高兴?草儿高不高兴……
  中国的城镇化及其带来的国土生态安全问题无疑是本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之一。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镇人口的总数也是世界第一,而且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今后几十年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将会大幅度提高,城市镇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城镇数量和规模也会继续扩大;同时,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极其贫乏;又由于广大的西北部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几千年持续不断的农耕活动、其中还包括不明智的开采活动,致使国土的整体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在迅速膨胀的能源及资源开采需求压力下,中国能否成功应对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国土生态安全危机,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问题。因此,如何维护大地生命系统的完整和健康,保障城市和居民获得可持续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使城市和居民得到持续而健康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已成各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命题,也是国家最高决策机构最近提出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最根本的命题之一。当构建新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时候,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确立优先地位,划定保护区、限制区与发展区,严格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与自然和平共处,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与诗意栖居。
  下面从哲学和土地伦理的高度对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在认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被隐喻为一个“寻找土地之神”的旅程,是再造秀美山川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农业时代田园牧歌的怀旧之中,不要迷信当代科学技术的万能;我们既不能寄托与前科学时代的生态经验和土地神来解救当代中国的国土生态安全危机,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现代科技将自己武装成“超人”和“超人”的城市--用钢筋水泥构造一个远离自然过程的安全堡垒。如何让现代科技插上土地伦理的翅膀,成为“播撒美丽的天使”。“生态基础设施规划”途径正是这样一位“天使”。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提法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以往城市建设和开发规划中对自然系统缺乏认识和尊重,以牺牲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安全和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途径而言的,是针对中国快速城市化和由于不明智规划而导致自然系统严重破坏的警世之语。事实上,从辩证法的视角来讲,如果我们的建设规划都能尊重自然过程,以生命地球系统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发展规划的前提,以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那么,规划的意义是完整的了。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虽然以前国内外相关的概念和研究很多,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中系统而明确地阐述这一概念,并作为规划的一种途径和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框限,使之成为生态和规划两大学科之间的一座桥梁。城市空间通过绿地来隔离和限定的设想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而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被赋予了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及游憩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城市扩展的限定工具。相对与城市和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服务,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及其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学家所关注的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生态基础设施这种景观和空间语言,变为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被规划和控制的过程。这个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生态、基础和设施,生动而全面的说明了:它是提供生态服务的、基础性的、战略性的规划体系,是需要规划法律化的加以保护和人工完善的系统。
  基于对土地伦理、生态基础设施的思想方法、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目标提出用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分析,来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整个逻辑是清晰而可操作的。
  城市基础设施问题涉及诸多学科和问题,研究难度非常大,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文章重要意义在于: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式,是相对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它强调大地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城市则是这一肌体上的生命之果,维护大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通过判别和建立对土地和城市生命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空间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一个国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正如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持续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为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
  
  参考文献
  [1]毛其智.《城市基础设施讲义》.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2]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编.《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 地震出版社.
  [3]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李先军.《用“批判”的思想促进中国城市发展》.中华建筑报.
  [5]庞伟.《中国人的现代化居住》.发表于《建筑技术及设计》2004年02期.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