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发展模式的调研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西安,地处祖国内陆腹地,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上升为国家层面建设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西安积极抢抓中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重大机遇, 坚持以开发区带动为抓手、以塑造城市特色为重点、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走出了一条内陆中心城市加快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经济社会实现了新跨越。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41.49亿元和241.8亿元,是2005年的2.47倍和3.3倍,年均增长15.0%和27.1%,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一、开发区带动——助推经济新跨越
区县经济带动,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城市加快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西安针对区县经济相对薄弱、难以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借鉴沿海特区开发开放经验,走出了一条通过做大做强开发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开发区带动,已经成为当前西安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征。
“五区一港两基地”构建开发区竞相发展格局。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不仅是西安实施开发区带动战略的一句漂亮口号,而且体现在扎扎实实的行动中。在周边区县科学合理布局开发区,明确功能定位,实施梯次板块推进;高位配备开发区领导班子,市级领导担任“一把手”,强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制定开发区条例,赋予市级管理权限,明确法律地位;实施“独立运营、封闭式管理”,派驻相关机构,形成工作合力;制定支持政策,建立开发区对口帮扶区县和与区县共建产业园机制,实现融合互动发展。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截止目前,享受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开发区有10个,其中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批准命名的6个,产业涉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范围涉及除蓝田外的全市其他12个区县,形成了南有高新区、曲江新区、航天产业基地,北有经开区、航空产业基地,东有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西有沣渭新区的“五区一港两基地”板块布局,呈现出多轮驱动、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西安高新区是国家确定的六个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一,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居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已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一方阵”;西安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7年保持40%高速增长,在西部1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二,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曲江新区是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全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产业基地;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和航天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聚集效应日益凸显;浐灞生态区是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也是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和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国际港务区是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国际陆港;沣渭新区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放开发的战略高地,正在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另外,加快建设的大兴新区和纺织城综合发展区,已经成为推进城市规模化综合改造的示范区和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区。
“三大作用”凸显开发区带动成效。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西安开发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园区特色日益明显,重点产业逐步集聚,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对西安经济社会的贡献更加突出,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西安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和重要增长极。一是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0年,仅占全市面积8.49%的“五区一港两基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7.28亿元,占全市的23.6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1.67亿元,占全市的32.56%。二是成为带动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各开发区把与区县合作共建产业园作为重点,着力推动与区县经济的互动融合,带动区县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三个开发区与区县共建产业园达9个,成为加快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例如:2010年开发区对雁塔区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贡献率分别达到49.1%和24.16%。三是成为扩大开放开发的重要窗口。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67亿美元,其中,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1.78亿美元,占全市75.2%,9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落户,其中98%以上集中在开发区。
二、新旧分治——塑造城市新特色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在城市发展中面临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双重任务。近年来,西安着眼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个性,彰显城市魅力,通过“新旧分治”,探索出了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形成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千年古都焕发出新的活力。
“皇城复兴计划”重现唐长安恢宏气概。从2004年开始,西安启动了以还原古都历史风貌,重现盛唐雄风为主题的“皇城复兴计划”。在总体规划上,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高度,统一建筑风格和色彩,保护优化了“九宫格局、棋盘路网”的传统布局;在历史街区改造上,完成了城墙及顺城巷的连接贯通,实施了北院门、三学街、德福巷、湘子庙等历史街区及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和解放路等主要商业街改造,保留恢复了传统庭院式格局和建筑风格;在文物古迹保护上,完成主要城门的修复改造和护城河景观整治,加强了对33处文物保护单位、102座传统民居、15座优秀近现代建筑、52棵古树名木的保护修复,形成了老城保护体系;在城市功能疏解上,实施了行政中心北迁,棚户区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大兴新区,承接人口转移。通过实施皇城复兴计划,敲开了长安古都盛世的记忆与今朝的梦想,使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保护开发并重”谱写大遗址保护华丽篇章。西安拥有极其丰厚的大遗址文化遗产,仅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保护区面积就达108平方公里,超大规模与高度重叠的现状为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负。针对这一难题,西安把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探索出了具有西安特色的大遗址保护新路径。在运作模式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大遗址保护开发的合力。在保护方法上,为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原真性,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共同纳入保护范围,恢复地标性标识,实施整体保护,进行直观形象地展示。在保护形式上,尊重历史,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西安城墙景区和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投资模式;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通过大遗址保护,丰富了文化“看点”、打造了城市“亮点”、破解了发展“难点”,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民生,实现了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
“组团式发展”打造国际大都市现代新区。在保护重现老城区历史风貌的同时,西安继承具有传统风格的九宫格局,按照“一城多心、组团发展”的思路,加快阎良、临潼、户县3个城市副中心,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5个城市组团和60个中心城镇建设,通过生态绿地、农田和水系将主城区与各组团及其之间进行合理分隔,避免了“摊大饼”式发展,有效破解了城市化推进中形成的“大城市病”难题。在老城区和城市外围组团之间,依托快速发展的开发区,形成了高新区CBD、未央新城、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高标准建设的城市新区,成为西安靓丽的名片。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加快主城区景观改造和城市主要出入口、旅游景点周边环境整治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城市新区的加快建设,进一步拉大了城市骨架,提升了城市形象,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雏形。
“山水林同构”创建西部生态宜居城市。西安地处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关乎可持续发展大计。近年来,西安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按照“山水林同构”的思路,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各类建设项目,加快黑河森林公园、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秦岭北麓森林植被和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巍巍秦岭已成为西安的天然氧吧和后花园。加快渭河城市段、皂河、漕运明渠、太平河、幸福渠等综合治理和湿地保护,建设浐灞河流域生态区和曲江南湖、汉城湖景区,构建黑河、石砭峪和李家河水库“三大引水”工程体系,形成了以城市河道、城市水景、山塬水库和平原水库城市水系,城市生态水面达4.5万亩,“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初步显现。加快推进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渭河滨河生态带、灞河入渭口万亩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实施“绿满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新建曲江遗址公园、唐城林带、贞观文化广场等一批休闲绿地,绿色已成为西安的主色调。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4.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1%,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良好)以上天数达304 天,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
三、主导产业引领——打造竞争新优势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如何把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西安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把培育壮大旅游、文化、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五大主导产业,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2010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622.9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稳步提升的旅游业加速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总体思路,稳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围绕“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大主题,加快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唐城墙遗址公园、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观光带等,形成了一批国家级大型旅游景区,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强化西安城市宣传推介,在央视持续播放“华夏古都、山水之城”宣传片,通过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F1国际摩托艇大赛,加强与国内外主要客源地城市协作,定期召开境外旅游推介会,不断提升西安城市国际知名度,“古都”品牌效应凸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旅游环境,加快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强化旅游、文化、会展业的融合互动,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10年,全市接待境外旅游者84.18万人次、国内游客5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十一五旅游外汇收入累计22.8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53.1%,实现了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转变,被评为“中国精品旅游区”、“中国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
破茧重生的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西安坚持从珍贵的历史遗存和丰厚的人文资源中探寻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从破茧重生到化蛹成蝶的历史性嬗变。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秦腔剧院、歌舞剧院、新华书店、出版社等转企改制,组建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影视集团、会展集团等,形成了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和品牌。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西安博物院、关中民俗博物馆、大唐西市等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加快曲江、高新、临潼等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六大重点行业发展,打造文化产业亮点,形成了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格局。201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4.0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7%,创历史新高。
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聚合创新活力。西安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促进高新区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地、高端技术人才聚集地、重大科技创新研发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要承载地。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释放创新活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设立“瞪羚”企业扶持基金、实施“515”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等,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创新资源有效聚集。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61.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2%,荣获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强市等荣誉称号。
持续领跑的装备制造业加速工业化进程。装备制造业是西安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西安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提高。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力度,加快企业改制重组步伐,壮大以陕汽、陕鼓、标缝、西电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巩固传统装备制造业优势。引进中钢西重、金风科技、比亚迪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新的优势。加快军工企业向兵器产业园聚集,完善军民共建体制机制,推进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寓军于民、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军民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0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85.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6.1%,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
高位求进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西安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努力构筑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国际港务区、浐灞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各类资源向服务业加快聚集,着力打造功能完备、优势突出、体现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工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用现代实用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房地产、会展等优势行业发展迅猛,效益突出。201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56.7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6%,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9.1%,呈现一产逐步下降、二产稳步发展、三产加速提升的良好态势,为西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
四、民生为先——构建和谐新氛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近年来,西安针对经济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的实际,坚持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价值追求,积极构建和谐发展新氛围,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民生建设实现成果共享。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突出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将非公企业、灵活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先后5次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构建了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医疗、住房、养老、生活保障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群体就业。大力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截止2010年底,累计拆除120个城中村和30处棚户区,回迁安置14.52万人,廉租房住房保障户数累计达20017户,实现制度性全覆盖。实施蔬菜早市、放心早餐、放心馒头、公交IC卡等一大批便民惠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深入开展以“社会安定、城市安全、人民安居”为主要内容的“平安西安”创建活动,实施“秦风战役”、“缓堵保畅”、“双十乱”集中整治等社会管理“十大工程”,切实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全市建立“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一厅式”信访接待大厅,创新信访接待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化解各类矛盾。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推出社区“122”管理体制、“标准化执法”和“城管+商户”等共建共管模式,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的人性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
城乡统筹推动一体发展。西安坚持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率先在高陵县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土地流转、村庄改造、一元化户籍制度和农村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柏油(水泥)路目标。加快高陵、蓝田、周至、户县4个县城和汤峪、哑柏等60个重点镇、中心镇建设,城镇聚集产业和人口功能不断完善。完成了10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完成了141所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和2026个农村甲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农村新合疗实现全覆盖,完成了9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217所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在高陵、未央、长安等区县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城乡共公服务差距不断缩小。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50元,比2005年净增4290元,年均增长17.5%。
西安发展模式是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它所蕴涵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对内陆城市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必须把思想解放、理念创新体现在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成果上。西安把思想解放、理念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注重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从明确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奋斗目标,到提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新要求,再到确定把西安建设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无不闪耀者解放思想的光辉。实践证明,只有用好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才会开启科学发展的大门,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
第二,必须把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体现在科学发展实际成效上。西安正是抓住了加快发展的历次重大机遇,并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国内外大格局中来分析、来定位,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思想敏锐、把握大势,才能认识和抓住机遇;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把机遇变为发展优势、发展成果。
第三,必须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上。西安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愿望、新期盼,坚持把让人民群众幸福作为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把尊重人、为了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重大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第四,必须把兑现城市价值、塑造城市特色体现在丰富和提升城市的内涵品质上。西安在综合分析所处发展阶段、发展优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了进入城市价值兑现期的判断,坚持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充分兑现城市价值,塑造城市特色,使西安这座城市更有特色、更有内涵、更有品味。实践证明,只有在城市价值兑现中,塑造城市特色,丰富城市内涵,才能打造城市鲜明个性,彰显城市独特魅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第五,必须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体现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上。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西安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西安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方向、用人方向、舆论方向、做人方向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评价标准,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实践证明,只有着力提升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才能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中国规划网西安10月17日电
执笔:宋毓文 李传顺 严磊 卜振炬 孙建华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