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理论研究 >

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 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步伐

时间:2011-04-09 11:4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包含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科学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所具体阐述的“五个统筹”是我们开展城市规划工作,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建设首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新时期城市规划工作的新形势,不断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观念、思路和方式。目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编工作已经完成,就此谈几点体会。

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指导,用创新思维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修编

  第一,理性判断新形势。新世纪的北京城市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这就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抓住重要机遇,解决主要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当前及未来北京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等。同时,北京已进入21世纪前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城市的发展基础也比以前更为扎实、起点更高,所有这些都对北京市的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北京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桥头堡”之一,由于目前全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政策制度的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互相交织,作为首都的北京,这些情况就显得更为错综复杂。因此新的总体规划必须适应并科学引导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二,正确树立新观念。此次总体规划修编树立了城市发展框架立足大区域,城市发展对策贴近实际问题的观念,使总体规划既有战略性,又有可操作性。在规划编制前期,首先认真总结了历版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城市发展要求,依据城市发展的聚集和扩散理论,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旧观念,从区域大空间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通过明确区域空间结构及城市在其中的节点组织作用,奠定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才进一步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其次,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城市问题为导向,根据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了新城、交通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重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拿出对策。尤其是深入研究北京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布局,明确提出以产业发展为动力驱动新城的发展,并对新城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分工。

  第三,明确规划新思路。即以建设首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兼顾代际公平和区际平衡,实现首都的持续、协调发展。一方面,规划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关键因素入手,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并以此作为城市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基础和条件,研究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使城市空间的拓展与资源条件相契合,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另一方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努力实现不同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新城规划、中心城的调整优化以及城乡协调等方面,尝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大力推进城乡、区域,乃至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第四,探索修编新方式。即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为工作方针,建立“三三四”的工作机制,加强跨地区的协调,体现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三三四”的工作机制指:三家编制单位中规院、市规划院、清华大学既分工又合作,形成综合方案;三级例会制度为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重要工作协调会议和日常工作协调推进会议;四种参与方式为中央部门参与、北京市部门(区县)参与、中外专家参与、广大群众参与。在编制过程中,与中央各有关部门、与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县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将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依据其不同的学科领域分解成不同的研究专题,委托吴良镛等近200名国内专家学者和70个国家和市级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在修编过程中邀请了近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相关专业问题的学术交流。通过电话、互联网、电视、社会公示等途径向群众征集建议千余条。通过各种渠道就规划内容加强与天津、河北等地的沟通。

以建设首都和谐社会为主线,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调整规划内容

  第一,重视城乡统筹,科学构思符合北京城市发展规律的空间架构和发展策略。总体规划根据世界各大城市的空间发展规律,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通过实施多中心与新城发展战略,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将全市各类分散的资源和功能整合到若干联接区域的交通走廊上,打破“摊大饼”式的单中心发展模式,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奠定首都和谐发展的总体框架。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提出通过实施中心城的优化调整,改变目前单中心均质化发展的状况,积极缓解中心城由于功能过度聚集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诸多问题,以优化中央办公环境,有效保护古都风貌。同时,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镇化模式,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第二,重视区域统筹,通过区域协作促进首都和谐社会的构建。总体规划强调以京津冀为基础的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巩固和发展京津冀区域城市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的协调与合作,重点通过协调落实铁路、高速公路、首都第二机场选址、港口等重大区域基础设施的布局,构筑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积极实施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核心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推进构建首都地区和谐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三,重视城市发展需求和制约因素,适当增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刚性和强制性。总体规划根据北京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在对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规模、布局。同时,对一些强制性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切实加强城乡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作用,如对城市限建区进行明确划分,对水资源等资源利用指标和建设标准提出明确要求。总体规划刚性的增强将进一步维护和加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力地推动首都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四,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力促进城市文脉延续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进行。一方面,以不同城市功能区的和谐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即建立起旧城功能提升与减量调整并举,旧城保护与新城发展联动的机制。合理确定旧城的功能和容量,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疏导不适宜的功能。同时,加快新城发展,承担旧城部分功能,形成城市新的发展极,拉动区域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促进城市文脉延续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进行。从变“大拆大建”为“有机更新”入手,积极探索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法,以细致到位的工作方式,加强旧城保护,并切实改善旧城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通过加快拆除违法建设及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严格控制旧城的建设总量和开发强度,重塑旧城优美空间秩序,形成宜居环境。

  第五,重视近期与远期的协调,深化扩大举办奥运会对城市发展的健康影响。总体规划明确了近期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求按照集约紧凑的发展模式,逐步实施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整合,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规划特别注意了与奥运工程有关的环境、场馆、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安排,为确保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奥运会后北京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重要内容的城市规划是一门以研究人与城市的关系为主题的系统科学,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来统领规划的理论、编制和实施工作。此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就是一次具体的实践活动,它尝试通过转变工作思路,优化城市发展方式,以进一步加快建设首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和经济社会、城市与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历时两年的修制工作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行之有效的重要思想,并将对未来的规划实施工作乃至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中国规划网北京4月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