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理论研究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规划

时间:2011-04-09 11:2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吴良镛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受到中央和地方空前的重视,也是成绩斐然,同时面对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迫切地感到在这方面的学术储备还不够,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对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
  回想我个人自1950年回国参加建设工作以来,从学习城市规划到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2001年,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书中,我尝试构建了以“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大要素”(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为基础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努力以综合的、整体的、普遍联系的观念来认识、解决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整合、统筹、整体性的概念是其方法论的灵魂所在,也是当今城市规划的要义。藉此,我们可以从学术角度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再思考,并进一步提高认识。下列有关的几个方面,就是我个人思考的初步所得。
  学科发展上的三位一体
  1999年国际建协UIA第二十次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明确提出,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融贯发展。这几年来,我进一步注意到:相当一段时期来,建设项目愈大,涵盖范围愈广,每每涉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个方面(乃至更多方面)的专业内容。国际上有些重大的竞赛明确规定必须有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联合才能参赛,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且,即使无此规定,在有名望的设计机构内部,亦有多专业的专家,或邀请有关专家联袂参与。这说明创造性设计需要多学科的融贯。目前项目的开展多是某一专业工作者为主导,其他方面专业配合的工作模式。如果主持设计者(一位或数位)能有多方面的修养,其创意每每更能高屋建瓴,发人所未发。这也为近年来重大工程设计中优秀的作品所证明。
  城市规划、园林学与建筑学有着诸多共同点,如(1)它们的目标是共同的,即以人为本,共同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简称“人居环境”);(2)宜人除物质环境的舒适外,还有生态健全,回归自然;(3)共同创建和谐社会,要有借助人文科学的素养;(4)共同致力于土地利用,充分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5)共同建立在科学与艺术的创造上;(6)共同寄托在工程学的基础上,等等。
  今天,面临空前的机遇与空前的挑战,首先在学术上要打破城市规划、园林学与建筑学的界限,互相交叉,互为渗透,互为补充,综合地创造性地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
  规划空间上的区域眼光
  从中国近2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空间视野已经涉及到大城市周边地区、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地带,甚至大河流域的城市研究(如三峡库区保护与发展,滇西北,三江并流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这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大趋势,也对城市规划提出新要求,即我们必须自觉地将城市规划拓展到区域研究。
  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组成负责的关系网络。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乡村都视为互相关联的整体,综合考虑,正视现实矛盾,充分发挥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寻求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
  以区域的眼光,虚实结合,切实处理好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创造人与自然(包括生物、动物等)和谐相处的“生境”(Habitat)。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愈是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愈要节约用地,严格控制非建设地区的使用。加强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保护,以山水名胜为中心的大范围的大地景观的环境保护与开拓,以及沿江与沿海岸线的保护与综合利用,等等。
  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大中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预留快速交通系统发展的空间,特别注意区域空港、海港、河港的布局及其与快速交通干道的衔接。减少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西方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有识之士在上个世纪40年代即提出防止“高速公路爆炸”、特大城市地区人口骤增及郊区化、游憩地的大规模开发,合称为“四大爆炸”现象。
  在城镇密集地区,要重视交通网络与其节点上的城镇、村庄的布局结构。这种城、镇、村等聚落每每由一群大小不一、成组成团的建筑群聚集而成,这种开放的城镇体系结构带来了规划与发展的灵活性,以期较好的环境效果。
  城乡统一规划树立人居环境科学观念
  城与乡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乡联系。过去工作的缺陷是我们孤立地进行城市规划与农村居民点规划,整体研究很少,更基于二元经济结构所困扰,农村发展长期滞后,所形成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2004年,联合国“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城市—农村发展的动力”,最近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在一封致各界的信件中强调用整体方式来处理城市和农村问题,“为使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均保持可持续性,必须更好地整合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使之实行更有效的管理。”“我们目前面对的切实关注的问题是由于城市未能同时带动农业,地区生产力的相应提高,亦未能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任何改进。”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特别要围绕增加就业岗位、改善生活条件等问题进行城市化政策设计,切实提高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刺激和带动作用。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与让农民“进得来”相比,让农民“留得住”更为重要。要防止单纯通过行政建制的升格来提高城市化数量水平的做法,杜绝土地滥占、官僚膨胀、乡镇债务危机、农民负担也随之“升级”等做法。
  从经济工作来说,我们还需要积极发展传统产业,包括推动传统民间科学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维护中小城市发展的基础。农村要发展经济,学习浙江等地区经验,发展无污染的产业集群,形成地方特色。
  乡村发展需要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有条件的集镇发展为中心镇,作为县域范围的经济文化副中心,带动地区的繁荣;在此过程中,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集约使用,村镇可能的相对集中,农村文化教育设施的建设与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人民生活的安康。从空间规划技术而言,这些乡镇建设原则与城市建设原则是具有共同点的,同时也有各自不同难点。本文提出用人居环境科学观念考虑城乡问题,可能有助于从多方面揭示这一重大问题,并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整合需求重视空间发展时序
  全局观念是城市规划考虑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规划的战略性思维就是要求总揽全局、驾驭全局、服务全局,争取全局的主动与胜利。识别战略方向、关注长期的有深远意义的选择、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及调控,以及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都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重视“序战”,迈好走向理想的第一步。在认识到规划艰巨性与长远性的同时,要充分理解不同的现实空间形成背后的约束条件,对近期建设予以特别的关注,强调第一期行动并落在实处。在战争或战役中,第一仗又称“序战”或“初战”,其胜败将极大地影响于全局。打第一仗,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必须打胜;全局在胸;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对城市空间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的城市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无论规划设计还是建设都希望“速战速决”。速度愈快,规模愈大,愈要强调收紧阵地,慎重初战。“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正确选择主攻方向,以精品意识重点实施,序战必胜;成功后,再转换解决另一个战略重心的问题,步步为营。那种全面开花,开脚一步就丧失了主动权,实是最蠢最坏的做法。
  从“理想的终极蓝图”到“可能的实施途径”。目前,为了有效地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规划关注的重点不是去寻找“理想的终极蓝图”,提出一个详细的空间利用理想方案,而是在既定目标下选择若干“可能的实施途径”,力图解决具体问题;随着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城市空间发展逐步向“理想状态”逼进(注意,所谓“理想状态”,其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调节的),从而真正地把理想与现实沟通起来。
  理顺关系加强城市规划的综合性
  科学发展观总结50多年来的建设经验,力剖时弊,作为多方面改革的新起点。城市规划发展也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长期的规划体制问题。当前最主要的是两方面的关系。
  一是条条之间的关系。努力解决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例如,现行的土地规划,同一块土地两个部门分管,耗费钱财,自相矛盾,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到解决的途径。除了部门外,还要加强国务院的领导,该集中的就集中,或成立国家规划委员会,或加强部际之间联席会议的职能,这种方式要明确。
  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中国幅员广大,这样大的国家,发展如此之快,万箭齐发,不能没有中央的宏观调控,中央应在整体上、长远上就重大事情制定方针、原则,监督执行,这是艰巨而浩繁的任务;同时中央也应该适当的权力下放,引导地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倡相邻地方之间的分工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处理矛盾,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从本质讲是地方性事业,中国各地具体的条件千差万别,要充分认识到地域性,发达与不发达、山地与平原等地区,应在中央统一的原则、方针的指导与制约下,既要有全局观点,又要根据具体的地区条件,重视地方文化的建设,不要盲目跟风,邯郸学步;也就是说,要积极发挥创造性,寻求特殊的发展道路,以防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丧失地方文化特色,其中地方规划研究力量的培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群众利益为依归关注弱势群体和普通大众
  伊斯坦布尔“人居二”会议,2001年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伊斯坦布尔+5”特别联大,以及联合国人居署等都在积极地号召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适宜的住宅,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工作者要有勇气,为人民利益敢为天下先。规划工作者既然是政府的参谋,就应“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当前形势下,要有忧患意识,有大智大勇,敢于揭露时弊,积极慷慨进言。一个规划工作者,他的工作岗位也许属于某个政府事业单位,受不同部门管,属不同辖区,对本部门、本地区要敬业,但考虑问题的范围应扩大到全地区、全民族和全世界。规划工作者要对现实有杞人忧天的精神,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的精神,改革现实,对未来有高度想象力的塑造。自己有了人文素养,对人文的感情,对当地文化的关怀和至爱,增加对地方历史文化修养,就能够在规划实践中发挥意想不到的自主创新作用。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城市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和更深层次的基本原理,言简意赅,内涵至深,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至关重要的是,真正地将科学发展观加以贯彻与落实。当务之急,需要思想先行,城市规划工作者务必要从日常事务中走出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学术理论修养,以学术研究推动规划实践探索,以创造性的实践提高规划的科学水平,不断学习,积极创新,推动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中国规划网北京4月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