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理论研究 >

城市规划学科与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观

时间:2011-04-09 10:1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赵炳时

    李宝章:饮水思源,不要忘记了我们是从哪来的,赵先生是中国规划界的专家,清华本科研究生毕业,都是老前辈了,2000年-2004年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是现在清华建筑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先生是一个城市规划的专家,获过很多奖,出过很多书,对我们有两件事有历史性的影响,第一是赵先生在1985年-1986年带我们毕业设计小组做辽宁北镇古城规划和医巫闾山风景区规划。所以才有今天,才有我们,我们非常感谢!
    我们再介绍一个人,因为这也是对奥雅的今天起决定性作用的,赵先生把我放走以后,接盘的Douglas Patterson先生,是加拿大UBC大学的著名教授,在加拿大地区很受尊敬,这是我在毕业答辩的时候,他说水的入口没有设计好,因为这是水的出口,应该是神圣的,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你没有设计好,所以我在毕业答辩的时候还在做这个东西,他说希望以后注意。Douglas先生一直在支持我们,我是那的毕业研究生,之后有非常多的中国大陆学生到那学习,所以我们感谢加拿大政府,能有这样一个无私的态度,这是景观所应该做的,就是热爱社区、热爱环境、热爱人、无私奉献,谢谢Douglas先生!
    我们今天上午第一个课题,有我的老师赵先生给我们讲北京宪章。这是中国十年前组织的一次关于环境的讨论,《北京宪章和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观》,让我们欢迎赵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演讲!
我们在座的有很多清华的学生,纷纷赶来,所以非常高兴!



    赵炳时:各位嘉宾、各位老师、专家和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奥雅的邀请和刚才的介绍,3年以前我来过奥雅,昨天看到奥雅有很快的发展和成就,所以非常高兴,也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这个论坛,能够和同行们一起讨论交流,我想这次是奥雅10年的纪念会,正是在10年前国际建筑师协会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表了北京宪章也正是10年,而这个宪章所倡导的理念,正是我们现在中国特别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城市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战略思想。所以,我就选了这么一个题目和大家一起交流。



(北京宪章)


    我想分三部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二、从体形环境论到人居环境科学。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人居环境建设。提到北京宪章,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大会通过的。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文献,这也是当时世纪正转折的时候,从20世纪到21世纪,国际建筑界集体合作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也是我们中国建筑界为建筑发展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它融合了东方、西方的文化理念,指明了我们建筑实践,指明了我们规划和景观设计实践的方向,一个很重要的宣言。从广义的建筑学科来讲(可以称作: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建筑的统称为人居环境学),我认为有三个里程碑文献。一个是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一个是1977年利马会议--马丘比丘发表的宪章;第三个就是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北京宪章。雅典宪章大家都知道,现代建筑协会1928年在瑞士成立,1933年第四次以功能城市为主题,讨论了33个城市的调查报告,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当时的会议特别强调,“现代建筑的特征,就是建筑与城市的不可分割性,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关键就是城市规划”。所以,他们开始在马赛上船讨论,最后到了雅典,在雅典卫城下面签署了这一宪章。
    这个宪章的宣布在世界大战以前,不久世界大战,人们就认为这个宪章所倡导的事情难以实现,这个宪章传到中国已经是1951年,当时清华大学的老师,梁先生、林先生,包括我们的几位老师一起第一次翻译出版,并且在上面进行了注解。
    雅典宪章强调的,“城市要跟周围地区做一个整体规划来研究”。另外,提出了四个分区的概念,提出城市四大功能,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念。包括:工作、居住、休息和交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40多年的实践,二战之后真正开始建设。特别是1972年时,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后来又有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公约,最后促成1977年出现马丘比丘宪章。这个宪章得到国际建筑学的大奖,这个宪章提到“欧洲是文明的摇篮,马丘比丘则是另一个大陆的独立文化体系的象征”。它讲“雅典宪章不是不对,而应该有所发展,根据现实的情况应该有所充实”。当时发表之后,我在讲城市总体规划课时,曾经预言:1933年是在欧洲,1977年是在美洲,可能不久后在亚洲,亚洲就应该在中国,在长城脚下会签订一个新的宪章。果然在1999年签署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正在世纪交替的时候,是整体回顾20世纪建筑发展,展望21世纪未来的里程碑式的文献,特别是进一步对环境的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996年联合国人类住区的会议在土耳其召开后,我们争取到1999年在北京召开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在会前经过长期的准备,由吴良镛先生主持,全国各个大学、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的研究单位,共同和国外一些建筑师合作,反复了多次,最后制定起草了这么一个文献,1999年6月23日-26日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获得通过。



    这个宪章一开始就强调,时代赋予我们建筑师共同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认识时代、正视问题、整体思考、协调行动。分了几章:1、认识时代。2、直面新的挑战。3、走向广义建筑学。4、基本结论: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认识时代里特别强调,20世纪是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20世纪是伟大的进步时代,它的成就卓越,城市与建筑得到空前发展。建筑设计空前的活跃,可是同时20世纪也经历大破坏时代,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浩劫,包括和平的时期与和平的地区,也有不少文化遗产和环境、生态,遭受到所谓“建设性”的破坏,这是无法挽回的,这个宪章里提到,“20世纪末叶,是我们迷惘、困惑的时代,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该怎么走?21世纪应该是一个大转折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技术发展和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新时代,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思考建筑学的未来”。
    第二章里讲我们面对的问题,存在盘根错节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比如我们正面对着对环境的破坏,现在全世界都正在讨论,到底怎么处理生态危机;另外,混乱的城市化,城市时代如何应对城市问题;还有技术发展可以说是双刃剑,它的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是同样大的,如何趋利避害;最后一个问题是建筑魂的消失,地域文化特色越来越衰微,怎样寻求建筑之灵魂,寻求我们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的延续。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分利用已付出沉重代价,吴先生特别引用了一段荀子的话:“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地熬然,若烧若焦”。我特别选用了这张北京黄土盖天的沙尘暴景象图片。这是一个漫画,人类最后一滴水,可能就是人的眼泪;还有就是“城市化”,人口爆炸,毒品、犯罪率升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它的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是共生的。大家都知道,迪拜可以建造800多米的高楼,这个图是过去前苏联核电站事故。最先进的技术造成非常惨重的破坏。我们共同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应该有我们共同的未来,主要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美学未来的发展,不能单从经济GDP的增长,要提出整合的解决方式,一种新的建筑运动。首先就是正视生态困境,加强环境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不仅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繁荣与生态建设;特别强调,要关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积极进行文化和艺术创作带动建筑美学的发展。




 
    怎么办?于是提出了要走向广义的建筑学。它的基本前提,我们近百年的现代建筑学要进行横向拓展与纵向的深化,而信息时代能使全面的建设观成为所有建筑师必备的。最后特别强调,要将融合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三位一体,共注于人居环境建设,特别提到关于地方特色的问题,根据地方文化的多层次技术建构,高新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结合,而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与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是我们建筑的生命力所在,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强调建筑文化“和而不同”。建筑作为艺术的形成,最终的表现就是重视建筑群的总体和城市全局的协调,重视建设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悉尼歌剧院)


    北京宪章另外提到的,强调公众的参与,全方位的教育要有整合的教育,这个我不详细解释。
最后一点叫做基本的结论:一致百虑,殊途同归。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安居乐业,美好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师必须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不同途径,所以,最后引用的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大家目标是一样的,可是应该有不同的道路,大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地区和特色。
    吴先生在最后在这次大会的演讲中说:“对世界建筑师来说,在东方古都北京提出建筑学发展的整体意义非常深远,千百年来,整体思维一直是我们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今天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成为地球的福音,是我们处理盘根错节现实问题的指针”。后来又提到,“北京宪章的起草是在国内外经过多次会议讨论,集思广议并且求同存异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全球建筑学学术思想前进的足印,也是我们中国建筑界对世界的贡献”。宪章仍就只是一个框架、一份草图,难以涵盖一切,建设理论和实践道路漫长,中国建筑师应该更加要努力研究、创造、探索,营建我们的“中国建筑之路”。
    第二部分,我想介绍从体形环境论到人居环境科学。体形环境论是梁思成先生在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的时候发表的;吴良镛先生在1989年发表广义建筑学;后来国际建协在1999年通过北京宪章;2001年吴良镛先生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简单解释一下,梁先生是在1949年的时候,对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建筑学科”的诠释,在发表的文章中讲:“体形环境就是有形有体的环境,细至一灯一砚、一杯一碟。大至整个的城市,以至一个城市甚至若干城市内的若干联系,都应该称之为体形环境。为什么叫营?营是适用与美观两方面的设计。建是用工程去解决坚固的问题,使其实现的过程。营建学系包括建筑学、市乡计划学、造园学、工业艺术学和建筑工程学的学科构成。”所以,提出《体形环境论》。到了我们解放以后长期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拨乱反正",又经过一段实践,吴先生总结了一些广义建筑学的理念,实际上应该说继承了,并且发展了梁先生的体形环境论,《广义建筑学》全书分成十章,这个就不详细说,强调建筑学概念应该扩展,必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层次,以及用不同方法来看待建筑,所以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构想,他说“不是对于传统建筑学的否定,而是用多学科已有成就的基础和一般规律的总结,来丰富建筑学的内容”。这个从理论上说,这是大跨度高系统的巨型学科的开拓,就实践来论,这是对最基本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广义建筑学的想法,有助于建筑师等树立全局观念和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



(梁思成先生)

(吴良镛先生)


    后来到了2001年,又进一步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用系统学的理念,来做一些详细的论述和分析,以生态、经济、社会、文化、艺术五个原则,以全国、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为五大层次,以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作为五大系统,综合形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以建筑、城市规划、地景园林三位一体作为核心,与其他学科广泛交融,利用整体性思维,建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
    他讲应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为主导专业,而外围学科应该随时代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几个最主要的原则:1、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2、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三部分,我简单讲一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人居环境的建设”。2003年时,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坚持与贯彻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建设人居环境建设,应该是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从全球的背景来看与中国的国情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必然的,整个当代的世界形势,中央几次提的,现代还是基本以和平发展为主流。同时在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源的压力下而竞争激烈,世界性的金融海啸与经济衰退,恐怖袭击和地区性的冲突仍然不断,全球面临的环境挑战和粮食危机,有很好的方面,也有不利因素。而中国基本的国情,我们也有很多优势,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我们明显的劣势是,资源虽然不少,可是对人口比例来说相对还是很紧缺的,自然灾害也是经常发生,而我们的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家,这是我们基本的国情。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还是要发展,核心的目标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是为了广大的老百姓,而基本的要求,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而根本的方法就是要统筹兼顾。
    简单介绍中国的国情,咱们自豪的是9600万平方公里国土(比美国还大一点),13亿人口,我们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持续的发展,GDP增长10倍,达到34000亿美金,应该在世界上说是史无前例的,可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人均可耕土地,只相当世界水平1/3,而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也就是世界水平1/3,总体上生态环境非常的脆弱,我们的“沙漠化”问题还是很严峻,我们的人口占世界1/5。大家看这个图,这部分是空的,而这一部分特别的密集,一个点是一万人,这是北京的妇产医院,每天都有新生婴儿出生,压力是很大的。
    GDP提高了,原来由300美元,排世界第100多位,现在提高到2-3000多美元,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还排在80位以后,仍有数以千万计的赤贫和失业人口,这是我们的现实。我们面对严峻的问题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空前巨大的转移人口,都涌入城市,今天我听司机师傅讲:深圳常住人口,统计是200多万,实际上是1200多万。这个矛盾非常突出,城镇人口达到6亿多,发展到45%的城镇化,这个统计有很多不同的口径,公安部、建设部、卫生部统计的都不太一样。
    "城市化"的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很多农村还相当的落后贫穷,二元结构差异扩大,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质量有所改进,而大城市发展也进一步增强,现在一个现象就是城市群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就很明显。基本的特征是我们持续快速发展,已进入“城市化”建设发展中期阶段。
    城市数量增加,我们“城市化”发展趋势,现在看起来,生产型的转化向消费型转换增加,过去强调工业、生产、制造,现在看来,消费型的中心城市将明显增加,就是第三产业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另外,城市发展走向集群化;小城镇都将再度焕发活力。顺便说一句,中国的城市化,世界非常关注,前些年有一个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迪格 里茨,在北京说过这么一句话:"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美国为主的科技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所以,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对策,唯一的做法是科学发展观。确实是通过这些年,比较强调经济GDP的发展,之后看到问题的所在,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来统帅经济发展,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要提高质量、效益,要改变城乡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在城市规划和城乡规划方面,特别强调五个统筹,依法编制城乡规划,引导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目标,这是对我们现在各位同行非常重要的理念。要均衡、节约、合理利用各项土地、能源、水源和人力资源,营造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保护耕地、减少污染,综合防抗自然灾害,这是唯一的道路。
    特别要强调“要以人为本,解决好人居环境的改善,教育、卫生、就业、休闲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人文遗产,延续历史人脉、营造城市特色形象,构建民主、公正、和谐社会。这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建设提出最重要的指标。现在建设部也提出用系统学,复杂的科学来研究城市发展理论,特别是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人性化城市,提出很多的设想。
    吴先生在北京宪章序言里题的字“未来始于足下,现在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回首过去,剖析现在,以期在21世纪能够更自觉地营建美好宜人的家园”。



    我祝我们奥雅,今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为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做出更多贡献,取得更大的成功,谢谢大家!
    李宝章:我们总想着中国的问题很大,通过赵老师很系统的讲,我们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取得成绩最大,对环境的改变最大的城市,实际上落在我们身上,谁能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是可以解决世界的问题,因为我们的问题,从难度、规模、速度、发展来看,确实是最难的,因为有这么复杂的问题,是能出大师的年代。
    谢谢赵老师一开始把问题的基础框架打下,为我们讲后面的题目树了一个很好的总体框架,我们也向梁先生、吴先生,在前辈的引导下,继续探讨城市景观和规划,怎样在中国这样及其复杂的条件下,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环境,我们再次感谢赵老师,第一本奥雅的专辑在这送给赵先生,感谢赵老师对奥雅的长期支持,谢谢!
    赵炳时:我除了代表个人祝贺奥雅10年,我也代表母校,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祝贺奥雅的成功,祝贺你们发扬清华大学“自强不息”的精神,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