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关于“两个转型”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索
时间:2012-09-27 14:28来源:乌海日报 作者:宋新建
|
|
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
学术界对于区域中心城市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综合认为: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肩负着区域内重要生产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和最显著服务功能的城市。对一般的城市来说,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
简单来说,乌海要成为自治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相对自治区西部地区其它城市,乌海城市规模要大、人口素质要高、经济实力要强、交通运输要畅、科技创新要强、文化影响要远。
乌海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
区域意义 乌海市地处区域的核心,具有扎实的经济、文化交流基础和同质特征;特别是在以乌海为中心,以乌斯太、棋盘井和蒙西为主体的沿黄“小三角”经济区域内急需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吸纳、带动和辐射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供各项服务。
战略意义 乌海市成为并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具有战略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城市自身空间,充分利用更广泛的资源,维持城市高速发展,有利于城市明确区域定位,重塑发展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内蒙古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成为中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突破的一个亮点。
乌海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分析
有利条件 1.外部优势: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乌海市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呼包银榆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治区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规划开始实施,有利于乌海市积极融入并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乌海市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政策支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使乌海市在接续替代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吸纳就业、地质环境治理等方面均可得到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蓄水,也必将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滨水宜居城市提供新的契机。2.自身优势:2010年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391.12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再造两个乌海的目标。2011年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5%,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将成为乌海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大内部动力和基础。从发展条件来讲,乌海周边地区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乌海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甚至人力资源。同时,乌海也是整个华北和西北地区(包括小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条件得天独厚。
不利条件 乌海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多元发展格局还未真正形成;资源和环境容量制约瓶颈日益显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城市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较弱,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居民增收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乌海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实现新跨越,必须牢牢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乌海市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不断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城市集聚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
乌海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举措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筑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依托资源,壮大支柱产业、超越资源,积极培育非资源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综合服务水平;增强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园区集中。
着力增强城市功能,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优势。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做好人口向建成区集中、工业向经济开发区集中、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城市向黄河靠拢的各项规划;塑造城市深厚文化内涵;推进现代旅游提质发展,促进移民文化、书法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和特色文化全面提质。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居民普遍增收,突出富民优先,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由政策全覆盖向人口全覆盖转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项目上;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促进农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支持,调动区域中心城市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要用足用活国家、自治区的支持政策,不断优化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最终形成在人口、劳动力、能源、交通、生产、流通、市场等方面统一、协调的区域经济中心发展板块。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