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规划探索 >

以火车站枢纽改造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整合

时间:2011-05-07 18:1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21世纪的火车站应该是公共交通的火车站,应该是对全市开放的交通运输和服务枢纽。作为交通枢纽的火车站,需要人们对它做全方位的功能分析,需要人们对其内部与外部空间做出全新的构思,需要人们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作为起点和终点,城市的一扇门。在成为交通枢纽的同时火车站也成为城市中一道新的风景。因此应该赋予火车站一种个性以便人们能够重新发现并认同它。
    1、城市设计要素的分类及构成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处理和艺术安排”。
    1.1 要素分类
    哈米德·胥瓦尼(Hamid Shirvani)在《都市设计程序》(The ur—ban Design ProceSs)一书中对城市设计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1)土地使用;2)建筑形式与体量;3)流线与停车;4)开放空间;5)行人步道;6)标志;7)保存维护;8)活动支持。
    当代理论将城市设计要素主要分为:1)土地使用体系;2)城市公共空间体系;3)城市交通体系;4)城市景观体系。
    1.2 整合的机制
    城市作为有机的大系统,要获得1+1>2的效果,必须研究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整合是个宽泛的概念,城市要素在复杂的大系统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整合关系,一般可分为:实体要素整合、空间要素整合和城市区域整合。
    2、对城市土地使用功能的整合
    2.1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城市交通枢纽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城市土地的可达性来实现的。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枢纽站地区的可达性,从而使得周围地区人口集中,地价上涨。以前为农业和工业的用地,随着枢纽站的建设将逐渐转变为居住和商业用地。用地性质改变以后,将会引起新的交通出行的吸引,从而进一步影响交通系统的建设。
    2.2 对于土地开发潜力的提升
    城市轨道交通是经济外部性很强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交通枢纽的建设和交通设施的改善提高了地区的可达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吸引更多人们的到来,提高了土地的价格,对场站周边物业的刺激开发带来了显著的房地产增值,必然吸引开发商的投资,从而提升了土地的开发潜力。
    2.3 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影响
    1)城市空间结构由原来无序混乱到有序的梳理整合,从单一的城市功能转变为综合性的多种功能的混合,提高了枢纽地区的城市活力。
    2)建立综合功能的城市枢纽中心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将成为居住与工业、居住与文化、商业、行政办公混合的城市综合功能中心区。
    3、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
    3.1 枢纽地区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
    铁路枢纽客站的“一体化”是交通枢纽站功能与城市功能更为紧密的联系与接纳,两者在空间形态上是多层次、立体化的渗透与融合。其中由交通组织、商业服务、环境景观形态三方面构成了枢纽客站“一体化”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枢纽客站与城市的主要结合点所在。
    一体化组织包括:1)城市功能组织一体化:城市、交通、车站一体化的功能互动机制,改变了以街道和广场等交通要素为纽带的封闭状态,功能组织由传统的单元连接模式趋向于一体化。包括:功能组织集约化;功能的复合化;功能的延续化;功能的网络化。
    2)空间组合一体化:车站空间不再只是一个厂房一样的空架子,而是相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注重交往场所气氛的塑造和发挥的公共空间魅力;同时,人们在车站希望能够获得城市空间的便利性,车站空间呈多元化趋势。
    3.2 客站综合体——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整合以铁路运输为中心,将铁路客运(包括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与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及城市商业服务设施综合衔接利用,形成一个高效率、多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客站综合体的建筑空间具有复合性和协调性的特点。
    如日本的新京都火车站综合体(见图1),除了电铁车站和地铁车站外,还包含了伊势丹百货公司、购物中心、一家有三个观众厅的文化中心以及博物馆、旅馆、停车库等公共设施。它将各种城市功能融为一体,并创造了可供逗留、休憩和观赏的室内外公共空间,给整个车站地区带来了活力。新京都车站综合体通过大厅空间,联系室内、室外及各种使用尺度的空间,使大厅成为“聚集场所”,成为传统城市空间的延续。消除了高层建筑的感觉,实现了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有机的融合。
    3.3 地下空间的利用
    铁路客站交通枢纽可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与城市动态交通系统的衔接和转换,以及与停车设施的联系。同时与地下人防结合可将地下空间用于:社会车库、出租车上客区、地铁站厅、行包库、设备用房、出站地道、人行通道、下沉广场,行包邮政地道、车道以及停车、换乘,密切联系和功能性用房。地下空间具有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安全、迅速、便捷和节能的优点。

 


    4、对城市交通功能的整治
    4.1 零距离换乘
    “快进快出”和“顺畅便捷”是时代对车站设计的要求。通过高架候车、地下出站地道和地铁、地下各种车辆下客点、联系通道、地下过街等方式缩短流线,减少出站旅客的步行距离。分析旅客不同的进站方式,设置相应的迎接方式,使旅客以连续的节奏进站,满足旅客不同的需求,力求做到“零距离换乘”,见图2a)。

 


    4.2 城市各种交通方式接驳与衔接
    铁路客站和站前广场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汇集了从城市外部进入城市的客流及城市内部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到达铁路客站的客流,见图2b)。包括:公交车辆、出租车、社会车辆、地铁、轻轨、自行车、行人等。站前交通衔接就是要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接驳衔接方式实现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无缝连接。
    4.3 立体化交通组织
    1)利用立体化交通组合各种交通工具;2)利用高架广场使城市公交靠近客站建筑;3)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连接客站与城市轨道交通。
    4.4 交通组织的“一体化”
    车站融人城市交通网络,与市内地铁、地下步行通道、高架干线、公交、出租车等形成联运体系,疏解地面街道压力,克服站房广场与市内于道交接处的“瓶颈”现象。表现为车站在地下或二层直接与地铁站和高架轻轨站相接,车站下部架空形成公交换乘站点,车站成为城市步道系统的一部分。
    5、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改善
    1)站前广场的绿化系统与城市绿化系统的融合;如在站前广场上种植市花、市树等,会给外地旅客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2)枢纽站环境设施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结合;在站前广场上应设有城市环境设施,包括:商场、商亭、厕所、座椅、知识牌、电话亭、灯具、景观小品等。这些环境设施不仅为旅客提供停留、等候、观光等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延伸,使火车站和周围的城市空问结合为一个整体。3)站前广场是城市整体开放空问的组成部分;如长春火车站广场,与不同功能的城市广场串联起来,形成开场空间序列。4)火车站文化特色与城市文化的交融;通过火车站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如哈尔滨火车站通过用传统的纹样和曲线改造站舍建筑,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6 结语
    如今的火车站交通枢纽不再仅仪担负交通换乘的职能,而是向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和一体化的方向综合发展。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应从土地使用、公共空间、交通、景观环境等要素的整合人手,从城市规划设计、开发运作、管理实施等各个方面提高水平,建设一个和谐高效的城市环境。中国规划网北京5月7日电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建筑学报,2004(1):21—24.
    [5]李传成.城市中心火车站改造初探—— 以南京客站和上海二客为例[J].华中建筑,2003(4):18—20.
    [6]黄桂兴.天津站换乘方案设计思考[J].铁道标准设计,2005(7):11-13.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