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际综合型大都市发展,城市经济行政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负荷,一般都采取建设副中心的做法,通过“一心”变“多心”的规划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而得以化解。近年来,永宁实施城市“北连东扩”,加速了“一城两区”(“一城”指永宁县,“两区”指县城区域和望远新城区域)同城化建设,成为既近银川又近滨河大道的最具沿黄城市发展优势的精华地段,已具备实现与银川无缝对接的条件,能率先建设成为银川城市副中心,很好地承接从中心城区疏散出来的人口、产业和其它城市功能。 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在道路交通方面,京藏(石中)高速、南环高速、西线高速及109国道、沿山公路、滨河大道、银川永宁快速通道等大交通网络均与永宁产生“脉冲”作用,在银川10-30分钟经济圈范围内,距河东机场10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快捷通畅的区域交通路网。在城市设施建设方面,市政供排水体系和供暖、排污设施日益完善。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近年来重点围绕滨河大道绿色生态屏障、109国道两侧园林绿化通道、包兰铁路及石中高速两侧生态环境治理等三条主线,大力开展城乡环境造林绿化建设,加大对银子湖、珍珠湖和鹤泉湖等湿地水系建设及中干沟、汉延渠、唐徕渠、永二干沟的河渠治理,提升改造了宁和广场、利民广场等一批公共设施,城市园林绿化率有了较大提高,县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2011年,永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是2006年的1.5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是2006年的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16元,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6781元,同比增长15%。经过“十一五”做特农业、做强工业、做活三产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产业布局功能日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1:55:24调整到2011年的16:60:24,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迈进、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迈进。产业功能区对经济贡献不断增强,2011年,进入“西部百强县”之列;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城市建设“北连东扩”可对接银川市空港物流、陆路口岸等大物流体系,必将成为银川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降压仪”和“起搏器”,为把永宁建设成为银川城市副中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具有相对完善的城市功能。近年来,永宁县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塞上农民新居”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势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基本确立了围绕望远新城的物流商贸住宅综合区、装备制造工业区功能和围绕县城的行政文化教育核心区、回族穆斯林文化展示区、黄河金岸文化旅游等功能区及109线两侧都市休闲现代农业功能区布局。伴随着功能区建设,教育、医疗、商务、文化创意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具备融为一体的必然趋势。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体系的现代化,我区以银川为核心的全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启动,银川城市空间由中心区沿“北京路”和109国道快速拓展;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永宁经济发展的能量也进一步释放,永银两地空间联系明显增强。就业生活方面,形成互动频繁的永银生活圈,大量永宁居民到银川中心购物、消费、求学、看病,居住在银川、就业在永宁,生活在银川、旅行在永宁。随着两地功能联系日益密切,由于能够共享银川市外围优越的交通条件,位于永银交汇地区的望远镇发展较快,已成为银川城市功能扩散和承接的主要区域。依托银川城市中心区良好的公共配套服务,望远的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总部、办公、研发机构在银川,生产在望远、生活在银川的关系,以望远工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城镇空间迅速增长并已具城市副中心雏形。(作者系永宁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