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自建置始经历了12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成为了具有一定吸引辐射能力和作用的区域发展中心。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发展指导思想,青岛市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常规,以超前的眼光和广阔的视角,充分认识、挖掘、创造青岛城市发展的“核”动力要素,以跨越式发展实现质与量协同的飞跃。 一、实施大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开创大青岛城市发展新格局 从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经验看,规模化和集约化是世界现代城市发达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所有的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几乎无一不是其所在区域的规模最大、集约度最高的城市。城市的大型化乃至巨型化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现阶段文明发展程度的最集中体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结果,也是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和载体。 受国外五六十年代某些抑制大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的影响,我国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镇化道路上曾走过一段误区,青岛的发展规划也受到了落后理念的影响。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了新的城镇化发展思想,即按照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按城市的人口规模计,青岛仅排在我国城市的第19位,按城市的建成区计排在第18位。这种城市规模很难与青岛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地位作用相适应。因此,要想真正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科学地制定好未来青岛市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就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大城市问题。树立起正确的、超前的大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和规划理念,结合我市的发展条件,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以积极的、超前的理念和措施,高起点、大手笔的构建起我市环湾特大型城市发展框架。 二、以建设半岛国际枢纽机场为契机,创造城市新的发展动力要素 如果说20世纪是海港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空港的世纪。空港已不仅仅是传统认识中的城市的对外交通配套设施,更是一种新兴产业,就像20世纪的海港一样,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我国很多城市看到了空港对城市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提出了大规模建设机场的规划设想。青岛新机场的建设目前也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对机场以及空港区的规模、机场的选址等问题仍存在落后认识,仍仅仅把青岛的新机场看成是青岛市或山东半岛的配套交通设施,没有把空港当做是一种产业,更没有意识到空港对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带动作用。 青岛应充分认识到青岛国际枢纽机场(半岛机场)建设对于青岛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积极实施空港发展带动战略。应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像建设海港那样,以争取成为我国十大国际枢纽机场为目标,以不低于5条跑道和100平方公里的空港发展区的规模,选择最合理的区位规划考虑青岛半岛国际枢纽空港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使青岛的新机场成为青岛市21世纪以空港兴市的重要发展动力因素。 三、强化港口的国际中转枢纽港功能,谱写以港兴市新篇章 随着青岛市港口规模和吞吐能力的不断增长,特别是董家口港的兴建,青岛港口群的总泊位将达到近200个,与日本的神户港相当。面对如此规模的港口吞吐能力,如果仅作为目的港,青岛港将面临着巨大的腹地和陆域输运能力的压力。 青岛及山东其他沿海港口群的紧密腹地基本上局限于山东境内,其港口的服务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应积极研究港口的发展规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加快青岛港的结构和功能升级。应强化青岛港由目的港向国际中转枢纽港即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转化的力度。充分发挥青岛港的航运枢纽功能,避免单纯的目的港因腹地和陆路输运等问题带来的发展制约,特别是董家口港建成后,如果仅靠目的港的功能,很难满足其吞吐能力的要求。所以必须优化港口自身的结构体系,强化青岛港的国际中转枢纽港的功能和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和优惠政策,强化对国际性的航运公司、货代公司、物流公司的招商引资的力度,如给予大公司以航运母港政策等。应以董家口港和前湾港为核心形成国际航运中心,争取使青岛港国际中转量达到50%以上。 四、增强城市功能的国际化,带动促进城市升华 应以强化城市功能的国际性为突破口和发展重点,采取以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来带动和促进城市的现代化的发展策略,把工作重点放在强化城市的国际功能上,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海港空港、海洋科研经济、国际性会议会展及机构设置、特色旅游度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外向型经济和特色文化经济等方面形成城市的国际性功能。强化我市海港和空港的区域性国际功能作用,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为目标,把我市的海港和空港建设成为更具国际性的对外交流的口岸,形成城市的国际交通枢纽功能。 发挥海洋科研机构和人员优势,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研及产业发展基地。应突出强化设在我市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功能作用,使其成为更具备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形成城市的国际学术研究和特色产业功能。 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积极争取各种类型的国际性机构、会议和会展等在我市的设置,以更加强大和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推进城市的国际性交流功能的发展,增强城市的国际地位与作用。实施差异化和地域性战略,利用我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优势,进一步强化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突出城市的国际性特色旅游度假功能。积极研究探索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化城市的国际文化功能。 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外资企业的比例和质量,以经济的外向型促进城市的国际性。同时,可以完全发挥对外开放城市的条件,建设原汁原味的世界风味餐饮街、世界特色产品购物街、世界艺术品街等特色文化经济产业。 五、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构建蓝色经济核心区发展新高地 西海岸经济新区是国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发展区域,我市应学习借鉴天津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国家经济新区的规划建设经验,积极加快推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设置和规划建设,使西海岸经济新区尽快成为第六个国家级的经济新区。要以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为平台,优化城市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和体制,打造城市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形象,使西海岸经济新区的规划建设真正体现新的理念、新的品质、新的标准、新的气象,成为可以与其他经济新区相媲美的国家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区,构建青岛市作为蓝色经济核心区发展的新高地。 应尽快调整优化整个西海岸地区的行政区划,为经济新区发展创造合理的城市空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空间。尽快研究制定促进西海岸经济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研究土地、财税等扶持激励政策,为经济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空间。超前研究规划东西海岸间的交通联系及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避免因两岸间的交通堵塞形成新的“青黄不接”。进一步研究新区与老区之间的如公交、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系统和市政配套系统的协调、统筹问题,真正解决同城同质发展问题,更好地促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快速发展。 六、优化调整城市发展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合理的发展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布局结构和行政区划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大青岛的发展需要。不合理的区域分割已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招商引资的有效推进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综合布局和高效运行。应从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框架着眼,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时序,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和行政区划,通过城市布局结构和区划的调整,加快和促进青岛迈向国际先进城市的步伐。 把青岛市的行政辖区10654平方公里的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像我国其他发达城市那样,把行政辖区都作为城市规划区来统筹综合进行规划布局,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城市总体规划那样把七区和五市割裂开来,仅把五市作为青岛市的附属区域列在城镇体系范围内粗框架地进行描述。把青岛市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也符合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更是实施大青岛发展战略、强化提升青岛市的城市地位、作用和区位价值的重要举措。 近期,可把即墨、胶州、胶南与市区的七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进行城市规划布局结构和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形成大青岛的发展核心区;把平度、莱西作为两个相对自成系统的地域,形成发展极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一核两极”的整体空间发展框架。远期,可以整个青岛市为核心,与山东半岛其他城市构成区域一体化的半岛城市群发展格局,成为国家乃至国际地区的重要的超级城市群发展区域,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之后的第四区域增长极,实现国家赋予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发展使命的要求。 七、建设中日韩自贸城等国际交流区域,抢占对外开放新的桥头堡 中、日、韩自贸区的推进,带来了新的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而青岛因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极有条件形成中日韩自贸区的桥头堡和中、日、韩商务商贸总部的聚集区。青岛市应抓住这一新的发展契机,在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建设中、日、韩自贸城,超前地集中形成为日、韩公司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的商贸城,为其创造良好的商务商贸服务、产品展示和办公条件。使青岛形成中、日、韩自贸区的办事机构的集聚区、商品展示交易区和商务商贸活动服务区。抓住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我市的区域发展。同时,应充分利用中德生态园在我市设立的优势,建立经常性的中德经济贸易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使中德生态园不仅仅是一块招商引资的园地,更是中德乃至中欧间的经济贸易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升青岛在国际经济合作活动中的城市地位。在中德生态园中还应该设置中德、中欧国际产品展览交易中心,强化中德生态园的国际性功能。中国规划网青岛8月14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