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红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天津大学兼职教授
赵建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法定的历史建筑保护名称。目前经天津市政府批准的746幢、114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中,居住建筑共有560幢,占75%,共有59万平方米,占52%。无论从数量还是类型上,居住建筑都占据显著的位置。
一、发展脉络
天津现存历史风貌建筑中的居住建筑,建成年代较早的有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徐家大院(19世纪90年代)等,建成年代较晚的是利华大楼(1943年)。在近70年的时间跨度里,天津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九国租界、中华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朝代更替和连年战事,居住建筑的建设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根据其不同特点总结为四个阶段。
1.老城——城市居住的传统形态
天津城发端于旧三岔河口地区,地处南北运河、海河等河流的汇合处,受惠于历代航运、漕运,经济发展较快,大约于金元时期就形成了聚落点。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从而逐步形成了天津拱卫京师、北方经济重镇的地位。
明清的天津城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北方平原城市,面积约1.76平方公里,矩形平面,四周环墙,以鼓楼为中心,道路骨架十字正交。老城厢当时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贫、西门贱”的说法,衙署集中在东西大街以北,居住区多集中在东西大街以南。这个时期的住宅多是传统的北方合院式住宅及简易平房,人口密度大,到清道光年间,已有人口近20万。居民分布在旧城区和三岔河口上下的沿河两岸。
1860年天津被迫开放。开埠之初,老城厢仍然延续了昔日的繁荣,商贾云集,就连外国商人多数也居住在旧城中,有的干脆把洋行也设在城里。民居以小式建筑为主,杂以部分南方民居形式,呈现了南北交融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一些住宅的门楼、外檐装饰上,也嫁接了一些西洋建筑符号,体现了“西风渐进”的社会潮流。
2.租界——“国中之国”的住宅建设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同年12月7日,英国首先在此设立租界,后法、美、德、日、俄、比、意、奥等国相继强划租界,并不断向外扩张。从开始设立到完全形成,租界区的面积扩大到约14平方公里,约为天津老城厢面积的8倍。从1860年第一个租界建立至1945年最后一个租界消亡,在长达 85年的时间里,各帝国主义列强在天津各自的租界,相继设立工部局,分别以他们自己的意图来建设这些“国中之国”。由于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而中国人又无力干涉租界区的事务,形成了近代天津城市建设的两面性——一方面城市整体混乱杂糅,另一方面各租界区内规划有序、自有特色。
其中法租界、英租界、德租界和意租界的居住区建设最有特色,遗存的历史建筑也最多。如法租界的法国花园(今中心公园,图1)、英租界新区(今五大道)、意租界的居住区(今一宫花园地区)等都具有一定规模,也具有其所在国的建设理念。例如英租界新区的规划、建设基本按照英国“花园城市”规划理论进行规划建设,非常有特色。居住区规模适中,配备了学校、教堂、花园、体育场等完整的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了宜人的空间尺度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保证该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不设商业中心,并禁止电车等公共交通车辆进入,因而该区域的道路规模较小,尺度宜人。
3.河北新区——城市发展的新契机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在商业交通上能与外来势力竞争,推行新政,着手建设“河北新区”。 1903年在新开河地段建设新车站,即今北站,同时开辟今中山路至新开河一带的新区;在完善新区经纬道路系统的基础上,陆续兴办工厂,开设学堂、督造衙署、成立会所等,使其逐渐成为天津新兴的工商业中心。
辛亥革命后,河北新区成为北洋军阀政府所在地,北洋实业界的许多厂家也都设厂于此,这一带的政府机关人员和铁路工商业职工人数骤增,河北新区的住宅建设从此进入全面繁荣阶段。一些军阀、官商瞅准机会,纷纷在此购地置屋,出租谋利。此时的居住建筑以院落式里弄住宅为主,服务对象多是城市中下层居民,还有一些简陋的工房,主要为新涌进城市的产业工人居住。
4.南市开发——租界与老城的边缘地带
南市位于旧城区以南、日租界以西,原是一片无人居住的荒地。1903年日本扩充租界时称其为“预备居留地”,致使中国政府长期失管,因而有“三不管”之称。
随着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北段)的逐步繁荣,这一城市繁华区边缘地带的潜在经济价值日益明显。许多豪贵在此购买土地,经营房产。这一阶段南市除继续建造部分院落式里弄和简陋的平房外,还出现了一些早期石库门里弄住宅——天津俗称“锁头式住宅”。
二、基本特点
1.各个时期居住建筑建设的差异明显
1860年以前的天津居住建筑,仍然以一家一户自建自住为主。住宅形式以中国北方传统的合院住宅为主,也吸收了部分南方建筑的风格。
而近代天津居住建筑的发展大致可以191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基本上紧跟着经济中心的迁移而变迁,后来则是以追求居住质量而选择方便、安静的地区,以居住区的形式成规模建设。
2.居住模式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第一,快速城市化使住宅建设趋向高密度。天津由开埠之初1.76平方公里的小城迅速成长为北方的商业中心,其间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增长非常快。为与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相适应,必须不断探索与建筑技术水平相适应的高容积率住宅。因此,脱胎于传统合院式住宅的院落式里弄住宅,逐渐演变为“锁头式住宅”,继而形成新式里弄。新式里弄源于西方的联排式住宅,它通过增加建筑层数 (一般3层左右)来得到足够的使用空间,舒适性也较好,从而成为近代天津建造量最大的住宅形式。
第二,住宅功能布局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由于近代社会中现代生活方式向传统的渗透,住宅的空间格局和功能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合院式住宅,空间格局非常严整,内部各房间大致按位置划分为堂屋、厢房、倒座及耳房,而使用功能与房间的对位一般并不固定。受外来生活方式的影响,住宅各房间逐渐根据使用功能来分割,如客厅、起居室、卧室、厨房、餐厅以及储藏间等,后来又出现了车库,房间功能的确定使住宅平面布局要复杂的多。从院落式里弄一锁头式里弄→新式里弄→独立式住宅的发展脉络中明确体现出这种变化过程。
第三,近代社会商业化使住宅的营造与经营方式发生转变。在原有经济模式下,传统的住宅多是居住者个人营造、自己居住,住宅建设速度比较缓慢。随着城市近代化过程的加快,尤其在天津这种以租界占主体的城市中,这种简单的营建与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河北新区为例,作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人员的大量流入需要大批的住宅能够在短时期内完成,于是由房产商统一营造与经营的模式适时出现。
3.租界区建设多于旧城区建设
在天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旧城区面积仅 1.76平方公里,老城中房屋密度较大,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河北新区的开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发展空间,也只有6.534平方公里,而九国租界区的面积为14平方公里,将近旧城区面积的8倍。如此大面积的土地不仅被建设成工业仓储和大片的商业区,而且也为居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近代中国社会一直比较动荡,天灾人祸不断,而租界区内却相对安定,住宅建设从未间断。在租界中,一方面,各租界国凭借特殊的租界政策,为在租界中居住的人提供外国法律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保护;另一方面,他们为了将天津建设成为华北地区的洋务中心,在租界区内有一定的经济投入,并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市政措施。这些优势对许多有产阶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纷纷来此经商、居住或从事房地产业,正是这些有产阶级的经济投入,使租界得以迅速发展。因此,租界区的住宅建设在规模、速度和质量上均远远优于旧城区,表现出近代天津城市住宅发展不平衡的一面。
三、近代居住建筑风格特征
1.单体风格特征
在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中,近代居住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近代居住建筑以租界为大本营,其风格特征非常明显,其演进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传统住宅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为代表,中期是折中和古典复兴占主流,到后期现代住宅成为发展方向。这三个时期各有其时代背景,各具特色。
早期的租界居住建筑多为券廊式,盲目地照搬印度等殖民地的建筑形式,却因气候的南北差异,很快就不再建造。早期的院落式里弄和锁头式里弄住宅,基本上都是在传统居住建筑的格局和形式上借鉴了西方联排式的组合方式,在细部装饰方面不仅有本民族的形式,也吸收了外宋的东西。虽也出现了独立式住宅,但为数极少,有钱的人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中式住宅中。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住宅是以传统住宅向近代社会过渡为主,在建筑中所反映的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恰值西方折中主义、古典复兴思潮盛行,西风东渐,在天津这个帝国主义的远东殖民城市,这种建筑思潮也非常流行。辛亥革命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逐步西化,反映在建筑上,常常是猎奇和标新立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在西方风头正劲的折中主义和古典复兴的建筑思潮。这一时期的住宅,大部分采用洋折中、洋古典的方式处理住宅的外观。
20世纪30年代后期,现代建筑以其简洁的形式、实用的功能得到普遍认可,后来居上,在天津开始扎根、发展,并迅速渗透到各种住宅形式中,而高层办公兼公寓则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现代建筑进入天津。一批现代建筑的出现,给天津这个近代城市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气息,然而由于战争的升级影响到租界区的安定,建设停滞,现代住宅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的来说,天津近代居住建筑风格以折中主义为主,并具有一定的混杂性。因业主的喜好和猎奇的需求,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东西聚集在同一所住宅上,以建筑师的技巧将其杂糅一处,使其和谐统一。
2.群体风格特征
在近代天津居住建筑发展的后期,房地产经营的成熟使住宅建设相对独立,很快就不再受经济及工业繁荣的影响而迁移,后期多是有规模的区片开发而形成居住区。区片建设形成住宅的群体风貌,这也是天津近代居住建筑风格的一大特征。
近代天津的居住区分布大致呈区片和线状两种形式。住宅比较集中,风貌比较突出,保存较好的区域有五大道居住区、法国花园居住区、意国花园居住区等。其中五大道居住区的住宅形式最为混杂,根据英租界当局规定,只允许建造外国式样的住宅,不允许有中国传统住宅。于是,英式的、意式的、西班牙式的,折中的、古典的、现代的全都粉墨登场,纷纷出现在该地区。而法国花园居住区和意国花园居住区的风貌相对统一,分别是以法式住宅和意式住宅为主,风格典型。线状分布的住宅因其相对集中,也较有特色,如日租界的鞍山道、法租界的赤峰道等。
这些集中在几个较大区域内的住宅形成该区域的风格特色,而几个区域又以其不同的特色共同形成天津近代住宅的风貌特征。天津的这些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住宅包容了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住宅建筑形式,遂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四、基本类型和典型实例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中的居住建筑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现从居住形态上分五种类型简介。
1.中国传统合院式住宅
这是天津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传统居住形式,与正规的北京四合院有一些区别,根据主人的喜好和地形,有时没有两侧或一侧的厢房,而代之以廊子或箭道,体现了天津南北交融的地域风格。如杨柳青的石家大院(图2)和老城厢的徐家大院。
2.西式独立式住宅
20世纪初,独立式住宅的形式传入我国。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天津、青岛等地的经济发展比较快,许多外国人、官僚、资本家多是这种居住方式,于是独立式住宅的建设在这些地方形成规模。就天津而言,虽然早在河北新区建设时期就已出现了独立式住宅,但其为数较少,不具代表性。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独立式住宅逐步形成天津近代的“小洋楼”风貌。
独立式住宅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形式、技术和设备上较多吸取了西方的经验,而在内部装修、庭院绿化方面则保存着中国固有的习俗爱好。欧化的技术设备、西方住宅式样和中国旧式的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构成复杂的综合体。它从一个侧面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生活特点和思想特点。这种住宅形式大多趋向“新奇”、内容繁杂,花样百出,反映了居住者炫耀个人经济实力和标榜生活情趣的心理;住宅的组成一般均由主体建筑和附属服务部分组成,附属服务部分位于主体建筑之后,这固然是功能分区的结果,但同时也表达了居住者主从有别的阶级观念,等级分明的心理不言自明;而住宅主体空间构成的核心一般是较大面积的厅,多两层贯通,作为公共空间,以适应社交文化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的风气。如原法租界的李吉甫旧宅(图3)、民族路原意租界花园住宅(图4)。
3.院落式里弄住宅
院落式里弄住宅源白天津,并以天津为中心向外辐射,在北方地区有一定影响。作为天津早期里弄住宅的主要类型,是在北方传统三合院住宅空间形式的基础上,受西方联排式住宅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当时西方联排式住宅密集布局的特点,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需要相适应,是传统合院式住宅为适应住宅商品化和高密度要求而进行的变通。如古文化街的通庆里(图 5)。
4.新式里弄住宅
20世纪20年代初,新式里弄住宅在天津出现。早期多集中在法租界劝业场一代,还有一部分建造在意租界内,英租界新区开辟后,这里成为新式里弄住宅最为集中的地区。
新式里弄住宅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各分户单元联排布置。单元一般依开间的大小分为单开间、一间半、两开间、两间半以及自由式布局五种类型,其中一间半新式里弄住宅建造量最多。各分户单元中,房间功能分工明确。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以及车库和佣人间在不同层内按功能要求合理分布,每户均有独立的出入口直接对外。结构形式一般仍为砖木混合结构,到后期才少量采用砖混结构。建筑设备较齐全,室内装修朴实。新式里弄住宅比较注意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庭园及弄道内绿化较好,生活环境安宁舒适。室外小院作为空间过渡,宅后设杂物院附属服务。住宅外观往往于同一街区内西方各国风格兼而有之,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如五大道地区的安乐村(图6)、疙瘩楼(图7)。
5.集合式公寓住宅
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种住宅类型,较传统住宅层数多,标准层户型有变化,以适应不同需要。起居、卧室、厨房、浴室、车库齐备,水、暖、电、卫设施齐全,标准较高,居住条件舒适。如五大道地区的民园大楼(图8)、解放北路的利华大楼(图9)。
注:本文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技术集成示范工程》(2006BAJ03A10)之子课题碘型历史风貌建筑及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技术集成示范工程》(2006BAJ03AIO—05)资助。中国规划网天津1月1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