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生态景观资源越来越缺乏的今天,人居建设发展和生态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成为行业进步的重要参考。日前,在由新京报主办、公园城协办的“2010城市生态资源利用与人居建设趋势主题峰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消费者对人居建筑的居住需求日益强烈,每一间居室、每一栋建筑与一座城市三合一才能实现人居美好。城市发展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城市发展最高境界是向“生态引导型”转变。
人居建筑考量包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人居环境的衡量牵涉到传统文化、经济实力、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等许多没有绝对标准的因素。不过市场和消费者是最好的老师。 王正宇(世联地产华北区总经理):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的居住方式必然有一些疏导或者新的诉求,这些诉求对家庭追求幸福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像公园城类似的生态项目,核心客户的诉求是来自于对健康、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期待。 随着时间的变化,客户对人居建筑有一些具体的考量标准,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如山、水、空气、交通、周边的环境。在软件环境上,社区环境会对人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人际关系的高质量关系到人们幸福的标准,人可以创造和营造这种氛围。比如欧洲很多小镇上的房子,露台、窗台有半自动空间,属于自己的,邻居也可以看得到。负责任的开发企业可以在类似庭院,包括一些办公空间的方式上加以引导,营造更好的社交空间。 不提倡人工营造环境 城市正在经历“企业引导”、“公交或地铁引导”的模式,这些模式对城市发展都带来或多或少的弊病。而“生态引导型”发展模式,将会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 开彦(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组长):绿色建筑从以下两方面去打造。一是最大发挥它的资源整合作用;第二是在能源方面,用科学的主动和被动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去营造建筑环境。 人居环境如何更好需要很多学问。过多地营造人工迹象不是我们提倡的。国外的一些住宅项目,是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稍微添加一些景观等物件美化小区环境,而不是刻意全新打造小桥流水、花园等景致。我提倡自然、顺畅的人居环境,这样的环境更适合人居。 王君(孔雀城营销总监):公园城是一个尊重自然,超越生态的建筑样本,公园城依水建公园,在沿着蓝色水街和九曲华街的原生树木外,又配置了更适合北方的和整个园区环境的树木。 杨重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居住、城市应该统一地进行观察分析。从城市发展的理念看,大致有三种。第一是“企业引导型”城市,靠经济和企业带动城市发展;第二是“公交引导型”城市,典型的如北京和香港,地铁修到哪儿,住宅和商业就往那里发展。第三是城市发展的高级理念生态引导型城市。沿着山脚下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通过水系、湿地进行城市建设。城市环境的治理,生态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每一栋房子、每一个小区、每一座城市这三者的建设是合为一的。 新社区需考虑未来人的使用 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很多智慧和技术。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 王琪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城市生态资源的概念很广泛,以前其主要包括六大要素:矿产资源、化石资源(煤炭)、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但实际上还应该包括文化、人力、时间和空间资源。 从国外经验看,人居环境建设从教育、制度、技术各方面都很有创意和特色。在日本有一条地铁,其所用的照明等电力,都是利用人在地铁上下走路时产生的热量来发电。城市生态资源问题的出现也意味着需要用智慧解决问题。1972年欧洲提出了“零发展理论”,后来演变为“科学持续发展”理论,这给北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迪。 唐艳红(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副总裁、美国城市土地规划研究院会员、美国景观协会会员、清华大学EMBA客座教授):城市资源不仅包括生态资源,还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在内的更多范围,生态城市建设不应该只注重生态结果而不注重节能环保过程。 建造新的社区需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为将来,为下一代留有余地;第二,考虑未来的使用人,每个时代的家庭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前的四合院里,祖孙几代都住在一起,将来会有很多更小的家庭,要针对未来的家庭结构做规划设计;第三,要配套整个城市的商业、娱乐,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做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我们想要什么人来这定居,从而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一个好的社区要有好的学校,要有好的医疗设备。最后,应该在最大限度范围内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说湿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