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访谈 > 院长访谈 >

不仅为世博会 还为城市未来发展做规划

时间:2010-07-30 11:15来源:未知 作者:王瑞冰

——专访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夏南凯

 



 

 

    嘉宾:夏南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 
    注册城市规划师
     
    记者:王瑞冰
    地点:同济规划大厦



    没有充分利用空中步行走廊,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建筑周刊》:在这次世博会中,您印象深刻的世博项目有哪些?


    夏南凯:现在我还只看了浦东C区,很难有一个全面印象。从建筑外观来看,英国馆比较有特色,中国馆比较有争议。也有其他一些设计优秀的场馆,如设计手法比较现代的德国馆,比较传统的泰国馆。而从网上看到的,日本馆、荷兰馆等都有各自特色。


    基本上各国家馆都是自建馆,相比前两届,建筑设计的档次及建筑师的发挥都要高出很多。另外,这次世博会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建筑特色,而历届世博会都没做到这点。

 

   《建筑周刊》:您觉得中国馆争议性在哪?


    夏南凯:首先,它在形态、色彩、概念上表达了中国元素,但是不是原创,有人提出异议;第二,结构形式是不是合理,从结构学或展览角度来看,下小上大这种结构都不是非常适于展览建筑;第三,从美学角度来看,它的体量跟周边环境相比,体量是不是过大?就我个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特点的建筑,但是不是一个好建筑,还应该由历史来检验。

 

   《建筑周刊》:您参与了此次世博会的规划工作,您觉得最终的规划方案比较成功的地方在哪?


    夏南凯:我觉得这次世博会的成功在于主题得到了充分演绎。06年那时我们参加第二轮国际招标,最后我们的方案被采用。我们方案的主要特点在于把城市和会展理念结合在一起,不仅为世博展览,还为城市未来发展做规划。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首先体现在把上海一些重大问题如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城市景观、城市交通等方面都做了很大提升。一条世博轴形成了上海的南北轴线,或者说扩展了上海的南北轴线,对上海向南延伸、扩展、连通上海南北区起了重要作用。后来的建设基本上达到这个目标。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它为世界各国城市怎样达到更好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更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等当前城市生活的一些重大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足够的展示空间。我觉得这次世博会对中国,对全世界各国、各城市都有很大借鉴意义。


   《建筑周刊》:有没有一些不足或感到遗憾的地方?


    夏南凯:那还是有很多的。第一个局限在交通上,我们规划时曾提出一条空中步行走廊,最终这条走廊也建了,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空中走廊成了一个形式,没有落实到具体建筑,二层交通走廊没有与展馆相连,使规划设计理念没有充分落实到建筑设计上——如果提出每个展馆的二层和底层出入口必须要利用好,那么建筑设计也会不一样,交通可能会更合理。从一个规划师的角度看,没有充分利用二层走廊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理念太超前,管理太落后,我觉得这两方面原因都有。


    到目前为止虽然人流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平均值——根据我们当时预测,高峰人流会达到七、八十万,但一旦发生预想的高峰,整个展馆区域的人流和车流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这个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我们事先总体考虑得比较充分,交通问题应该不大,路也比较宽,交通也比较方便,总体交通组织安排还是很好的。


    第二个局限是这次规模可能偏大。规模大是因为有城市主题展览,如城市实践区、企业展示区等,但也导致了观众疲劳程度的增加。观众人数多、人流控制、观众休息、减少体力消耗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可调整空间,这些都需要统筹协调。


    那么,该怎么解决观众的参观和休息问题?原来预想的是预约制,虽然网络上、报道上都在说,但大部分场馆——即使是一些热门展馆也都没有实行,这对展览来说是个问题。像国际上大型游乐场如迪斯尼等,预约制都非常完善,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参观人员的效率。效率提高之后,也可增加其他展馆的观众人数——像有些人就因为时间浪费在排队上,而只看了几个馆,没时间看其他馆。


    总体上,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都在不断发展,相比上一届的爱知世博会,这届世博会的展览内容有很大进步,这届世博会的整体效果应该是满意远远多于遗憾。


   《建筑周刊》:这次世博会建设对上海城市建设有什么启发和影响?


    夏南凯:从规划师角度来看,如果城市提供的系统比较先进,那它的建设也要比较先进,系统和建设应该配套。系统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建设同样如此,才能相应的完成概念。做到这点,有一定难度,因为科学的预见性总是不确定。


    这次世博会提出的一些理念——交通体系、生态基础设施、能源供应、生态环境等都比较超前,建设和控制手段相对落后,但世博会前期的规划和建设还是基本达到了要求,世博会为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世博会后这个地区也将是上海最先进、生活最方便、环境最好、城市各方面设施也最完备的一个地区,将成为上海的一个实验区。


   《建筑周刊》:据官方消息说,一些场馆要在世博会后陆续拆除,您觉得该如何后续利用,特别是那些有一定价值的建筑?


    夏南凯:展览完后,世博会整个地区将成为上海的一个新地区,所以有价值的也许可以保留一两栋作为地标建筑,但大部分建筑即使非常好也不能在原地保留。


    处理方法,首先要符合国际习惯,其次要尊重原国家和政府规定;再次中国的一些地区、开发商、企业等对很多场馆都非常感兴趣,很多地方提出世博结束后,这些场馆可搬到他们那去作为地标建筑,这种可能性应该鼓励和支持;另外,有些建筑本来就是生态建筑,寿命在世博结束后差不多也快结束了,本身不具有长期保留的可能性,所以要看以后怎么消解、分离等。


    我觉得解决方法丰富多彩,但丰富多彩并不是随便处理。要适当处理优秀建筑来更好地保留它的价值,另外也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概念保留下来,让后人通过它来看这届世博会,来理解我们当代人的思想和方法。

 

    不仅规划空间、物质,也要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出规划控制的方法


   《建筑周刊》:听说同济城规院和同济大学10月份要举办一个以“城市与地产风险管理”为主题的城市国际论坛,举办这个论坛的初衷是什么?


    夏南凯: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事先都没有想到。自然环境问题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对城市发展带来了破坏,这些破坏由于不确定性,对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带来了不确定的危害——我们把这种不确定的危害叫风险,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如汶川、海地、玉树地震等都造成了很大破坏,但它们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在什么具体地点等都无法完全预料,都是不确定的。为了提防这些不确定性,以前就有一些标准指标如抗震指标,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除自然灾害外,还有社会风险如911、经济风险如金融危机,经营生产性风险如化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消失等问题,他们发生的方法、程度、产生的结果等也无法完全预料,要预料也不是简单的事。


    所以就需要对这些风险有系统性认识,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对可能的危害进行探讨,对风险发生的时机进行判断,使政府主管部门和城市居民对危害有所了解,然后提出一整套完整的合适的处理办法,,一旦这种危害事故发生,就能减少损失,让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应该怎么处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是我们近几年一直在重点研究的题目。

 

   《建筑周刊》:讲到地震,您觉得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夏南凯:规划不仅是规划空间、物质的问题,也要对未来的可能性、不确定性提出规划控制的方法。要全面研究各种不确定性危害发生的时间、地点、概率和程度,建立起抗震标准,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提出处理办法,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做好防范准备,损失会减到很小。


    自从1976年唐山地震后,我国提出了抗震强度、抗震通道的问题——在地震强度比较高的地方,就应该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加强逃生的空间、通道布局等。


    在汶川地震中,成都基本上没有建筑物倒塌,为什么呢?因为成都的建筑抗震强度非常好,建得晚、建得好的建筑,损害就小。在地震过程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有个中学,建设于七十年代,但中学校长分别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000年代的时候,不断按照新标准对学校进行加强和改建,对学生也进行相关教育,最后这个学校在地震中伤亡率非常小。对于规划师来说,也必须有这种意识。


    地震中还有些情况是房子没倒,但通道全部堵塞,一些人是在逃生过程中被砸死,所以加强逃生的空间、通道也非常重要。

 

    规划是一门比较强调协调能力的综合学科


   《建筑周刊》:您有好几篇学术文章都提到策划,前期策划在规划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夏南凯:前期策划为我们的空间布局和项目布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经济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安排合理的空间,才能组织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建设优美的生活环境。


    策划是规划的一个前期工作。没有策划的规划,只是一个单一的功能分析和空间布置,但是有了策划的规划,那就是一个有思想、有理念、有想法、有系统的规划。

 

   《建筑周刊》:现在如果有一名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想转行做规划师,您觉得是否可行?


    夏南凯:同济培养的规划师,就是在建筑师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规划、建筑、景观是相关行业,所以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要改行做同济培养的规划师是可行的。还有其他行业如道路、交通转行作规划师也比较方便,


    当然,转行需要学习一些新知识、新内容、新方法,要学习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规划理论方面的知识。


    严格来讲,规划不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而是一门比较强调协调能力的综合学科,所以上海重要的规划项目评审,会请建筑学、景观学、规划、交通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参与。另外规划的很多问题都需要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去解决,而建筑、景观问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更强点,但转行还是比较容易的。

 

   《建筑周刊》:作为资深教授,您觉得现在中国的建筑、规划专业教育还有哪些可改进空间?


    夏南凯:现在教育有一种现象,尤其是我们同济大学培养的学生,对城市建设、规划和工程的技术问题,对技术标准理解和研究得比较多,对标准的作用和制订标准的原因理解和研究得比较少,这将来需要加强。


    第二,城市建设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也许我们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很强,但培养管理能力方面就比较弱。所以我觉得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培养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不仅能解决技术问题,也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一些社会和经济问题。(中国规划网上海7月3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