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访谈 > 院长访谈 >

专访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部部长孙联生

时间:2010-06-11 16:07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部部长孙联生

  日前,记者预约采访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是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部部长孙联生略带沙哑的声音,依然在会议室里回荡。

  这位“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掌门人,此刻正在和中外参展方商讨如何增加实践区的客流量,各方讨论很激烈,孙联生急促的语速里明显带有一丝焦虑。曾经面对媒体宣言“不求卖座,但求给人启迪”的他,如今也不得不为低迷的客流量寻求突破口。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创新,同时也是浦西园区的“招牌”参观点,开幕十多天后依然延续的“东热西冷”现象,让身处浦西展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略显尴尬。

  “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久!我们现在正集合中外的城市案例馆开会,这两天会有大动作,下周二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 一个小时之后,孙联生结束完会议,开始接受中国网记者的专访。

  中国网:城市最佳实践区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案例的展示,这是本届世博会的一大创新,很有自己的味道和特点,当时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初衷是什么?

  孙联生:上海在申办世博会时,考虑到应该直接演绎和表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就提出建立“城市试验区”的设想。国际展览局听到这个想法后,认为这个设想很好,但是建议把名字改为“城市最佳实践区”,他们认为世博会里应该看到已经实现的例子,而且可以进行推广。因此,这个概念应该是当时申办世博会时我们共同的智慧。

  中国网:来自全球的76个城市,把解决城市难题的“得意之作”带到上海集中展示,也是本届世博会主题的直观体现,当时评选时,最重要的标准和入选条件是什么?

  孙联生:当时就提出三条硬性标准,公认度、创新度、价值度。城市案例应该是在国际性组织或者国际期刊上得过奖的,用自己的案例来参加展览,而并不是城市直接申请就能够参加的。

  由小见大,公认性就是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你能够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解决的方案获得了国际性的奖项认可。案例可以被复制的,成本不是很高,这就是价值性。既然城市案例做到可以推广,那么它在某一个方面就应该处于本领域的高端,因此也就具备了创新性的标准。

  通过这三个标准,专门组成了由15个人组成的国际遴选委员会,由委员会来决定哪个城市入选。

  最初设想的是15个城市案例,但是因为后来有100多个城市报名,第一次选取了50个城市,采用实物建设案例和展馆展示案例两种方式。但是后来觉得有许多案例不采用很可惜,比如介绍城市的管理经验,处理的方法的案例,国际展览局觉得应该用演讲报告的方式来交流,所有又选了30个,就有了现在报告厅的案例。

  中国网:参展城市案例确定后,在实践区的实施建设过程中,哪些难题又让您记忆最深刻?

  孙联生:当时出现的难点最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难点,因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一个创新的东西,所有城市的参展积极性不能去掌握。当我们设计好构想时,从四个不同的领域来表达,即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方案公告全社会后,到底有多少人来,参展合同的谈判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第二个难点就是展馆的建设和布展,特别是实物建设,因为城市参展方的投入比较大,如果场馆建设合同没有谈下来,我们的压力就会很大,所以那时一直都会考虑这个问题。总的来说,这两个环节在当时的困难是最大的。

  中国网:这是一个中国人在家门口“取真经”的最好机会,您如何评价中外城市化之间的差距?

  孙联生:我觉得应该这样讲,不同的发展水平,有不同的应对方案,每个城市都可以在我们的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例子。我们有发展中国家的案例,也有发达国家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拿来主义”,百分之百的拿来;有的可以部分拿来,比如巴西,它处理室外广告的方法等,我们都可以学习。有些城市生态技术比较全面的,可以择其一二进行推广。

  城市的成功案例都是现成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案例我们实践区也有,比如天津的华明镇和宁波的滕头村,两条不同的路线,但是都可以走向农村城市化。所以我认为城市案例之间不存在差距,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它的解决方案,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城市,适合的那就是最好的。

  中国网:在城市最佳实践区里,也有很多中国的城市参展,那么通过这些城市,我们是不是能够看到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孙联生:应该说,这些城市案例能够代表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比如农村城市化,它们是非常具备代表性的,这些例子不光是得到中国的奖项,而且获得了联合国的奖项,因此它肯定能代表中国城市化的一条发展路径。

  中国网:到现在为止,整个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运行情况如何?参观的客流量是否达到您最初的预期?

  孙联生:在世博会开幕后的半个月内,我们总体觉得整个园区宽松和舒适,人流量相对是少了点。这个因素有很多,一个是人们的参观心理,我们的园区比较大,按照一天的时间来算,连浦东的园区都游览不完。“一日游”的观众肯定是先到浦东,然后到浦西,逛累了他甚至都不过来浦西。

  对于目前的客流“东热西冷”现象,我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参观的心理或心态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有正确的客流引导,客流会相对的均衡,多日游的观众是会考虑到浦西来参观的,选择会更加的理性。

  当时在预期客流量时,我们更多的是从物理的角度来考虑,比如一平方米能容纳的观众,当时我们测算的瞬时流量是每天5万人左右。

  中国网:客流量的高峰期会在何时出现?

  孙联生:从每天的高峰量来说,我们目前测算出的时间是在每天的下午三点左右。今后时间段的客流高峰,我认为随着暑期的到来,学生流将带来一个高峰期,也就是在七、八月份。

  中国网:“东热西冷”现象依旧存在,有媒体认为,是由于实践区的案例馆外形较为单一、展示内容比较专业,所以遭受了普通观众的“冷落”。”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会不会有一些措施来刺激实践区的客流量?

  孙联生:这应该从参观者的视角来分析,观众是从嘉年华的角度来看世博会,还是从世博会的理念上来看世博会。我们实践区的建筑都很时尚,比如实践区的路灯是所有园区里最漂亮的,互动性的节目也很多,各种形式的都有。所以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它只是在用一种嘉年华的角度在看世博会,是不正确的。

  当然,我们也正在主动增加更多的展馆互动性节目,而且很多已经开始实施,希望让更多的观众进来。因为从地理位置来说,实践区相对偏僻一点,而且展馆出入口位置看上去不太便利,所以我们也正在做一些调整,同时还将增加园内公交站点、参观“直通车”等八项便民措施。

  中国网:世博会结束后,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会被永久保留。它在世博结束会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孙联生:这是现在舆论的一个很大误区,我需要澄清一下。城市实践区的建筑将作为世博会的遗产保留下来,但是布展、展览内容是要拆除的,保留下来的建筑用途由市政府统一规划。有很多观众误认为,城市实践区所有展览内容都会保留,所以就不着急过来看,这是不对的。如果错过了这个参观时期,将会留下很大遗憾的。

  中国网:如果一名普通的参观者来到实践区,您会建议他用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和心态区参观?

  孙联生:我们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特点是,既能满足一般观众看热闹,又能满足专业观众看门道,所谓的参观“味道”,除了整体的规划布局,实践区和国家馆、企业馆是有差别的之外,它更像是一个街坊,一个精致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一个展馆,有一种苏州园林的感觉,都是拿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拿来展示。

  我们现在要求参展方在布展时互动性做的强一点,那么观众就会觉得更有意思一些,同时还要提高专业的讲解质量,让观众有所启发,如果观众在参观之后有一两个启发,那么这个展馆就是成功的。所以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只要你静下心来去参观,一定会有所感触和启发。在这里,你既能看到现实的生活,更能看到未来生活的环境。

  世博会终究不是嘉年华,如何所有的展馆都做成游乐园似的嘉年华,那这也就不是世博会。根据世博会的理念和最终目标,展馆应该是更看重启迪性,用最生动直接的方式寓教于乐,这也是我们参展方和组织者所希望做到的。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