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局汤志平副局长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访谈)
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将来的出行还是这么不方便吗?这些问题都是广大听众朋友非常关心的,为此,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都市家园》邀请市规划局的汤志平副局长为听众朋友介绍上海市近期的城市建设规划情况。
路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相信每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因此而回避了城市建设当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还是比较大,开发强度也偏高,道路交通拥挤等,汤局长,我们很想听听规划局对此有什么样的考虑?
汤志平:经过十几年的城市建设,在城市的功能、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形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心城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有时带着外宾和外地的同志来参观都是觉得比较自豪的。但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也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开发的强度比较高,城市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存在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上海现在外环线以内有976万人,密度到达1.55万每平方公里,比较一下东京、莫斯科、纽约、巴黎,我们的人口密度是最高的,相当于东京的1.2倍。人口密度高会带来很多压力,比如说城市的安全,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和交通压力,都跟人口密度、开发强度有关。将来在规划当中对中心城区人的口控制、开发强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对中心城规划有一个政策,叫“双增双减”,“双增”即尽量增加公共空间,增加绿地,“双减”即减低建筑的总量,减低单块地块的容积率。通过“双增双减”,能够总体上把我们中心城人口和建筑容量降下来,并通过以下一系列措施来落实。
一是通过编制规划来落实,结合分区规划的编制,在市中心划定了242个控制性编制单元的规划,把建筑总量在242个单元里能够确定下来,这样在以后操作时就有了依据。二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对技术规定也作了修改,进一步从降低容量的角度,对一些技术指标进行了修改。比如我们原来中心城的办公商业容积率最高可达到8,现在是最高不能超过4,原来的高层住宅容积率可达到4,现在最高只能达到2.5,这样在法律法规上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我们对一些非住宅用地转为住宅用地进行严格的控制,过去我们市中心有一些科教文卫体的用地,包括有些工业用地,市政用地,往往会改性为住宅用地,这不是很合理,一方面使我们的中心城住宅量更大,导致人口有很大的增加;另一方面,中心城本身这方面的用地就比较紧缺,因此通过一些政策调控,使这些用地尽量不能作为住宅用地来开发。
四是妥善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对过去容量是比较高的建筑,我们根据新的规定梳理了376块土地,这些地块都是超过标准的,针对这些项目,我们都跟有关的开发单位、有关的区进行了协商,总体上我们下降了4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容量,改善了中心城区的环境,城市安全和人口压力进一步地减少。当然,由于历史原因,近期还是有一、二千幢已批待建高层建筑即将建设和竣工,中心城的景观环境压力还是很大的。
路平:随着我们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心城要“双增双减”,控制人口的规模,那么郊区城镇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未来郊区城镇建设的规划上我们规划局有什么打算?
汤志平:这几年上海郊区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总量、工业产值等方面的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也不断地在增加。但城镇建设尽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跟中心城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是一个趋势,上海城市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外环以内的600平方公里,要向环外6000多平方公里发展,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务院在2001年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要把郊区建设好,特别是要重点发展郊区的城镇,这也是跟国家的要求一致的。对于郊区如何发展,比较关键的是要搞好三个集中,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郊区现有600多万人分散在100多个镇里,比较大的镇也只有20万左右,总体而言集聚程度不高。了解一下世界上卫星城建设发展的趋势,结合我们国家的发展特点,我们觉得上海的郊区发展还要进一步增加集聚度。为此我们规划有9个新城,重点选择松江、嘉定安亭、临港新城作为近期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在城镇体系布局里,新城、新市镇占的人口总量和郊区整个人口总量相比,要超过50%,从而达到较高的集聚度。目前小城镇比较多,如果100多个小城镇平均发展,无论对发展的集聚度,还是资源的利用等都不是非常合理的,这些小城镇要结合行政区域的调整进行归并,设想是从现在的100个归并到60个左右,这样可以实现资源集中。如果小城镇规模太小,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基础设施的配套都不是很经济,因而一定要强调集聚的发展。
产业的集中也是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郊区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区域,上海市中心的第二产业都要逐渐转移到郊区。产业布局也应该体现一个集聚的原则。目前我们规划了不少国家级、市级的工业园区。但现在有一些地区产业分布还是比较分散,我们希望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主要重点集聚在国家级、市级产业园区里发展,这两块加起来用地比率占郊区工业用地比率65%以上,集聚度也是非常高的。其他的一些零星的工业则强调归并。郊区产业集中,关键是要提高土地的投入与产出率,我们希望工业园区土地的单位产出率最好1平方公里能够达到50个亿,甚至更高,因为上海的土地资源比较紧缺,一定要走集约发展的道路,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也制定了一定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比如我们过去对上海郊区产业的工业用地也有容积率方面的控制,过去是控制高限,最高不能超过1.0,最近我们觉得应该设立一个低限,最低不能小于多少,最高在1.0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地提高。现在的产业结构有些变化,高科技包括研发型的企业有很多,如果为郊区工业用地设立一个低限,然后在高限上适当提高一些,容积率提高20%,相当于多提供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节约了土地资源。
路平:最近市政府提出“两个一千万”的目标,很多人都非常关心这“两个一千万”工程的选址情况,我们对于配套商品房的规划选址依据是什么原则?
汤志平: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是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的一项工作,规划部门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落实了基地的选址。市委市政府对这些基地的选址是非常关心的,希望我们在选址时一定要方便百姓,确定了几方面的选址原则:一是用地的选址应当靠近中心城的周边地区。基本上都是外环线的附近。外环线以内用地非常紧张,希望外环线以内的人口要疏解出去,但又不能离中心城太远,所以我们布局都是在外环线的周边地区,这样也使居民可以比较方便地享用中心城的一些设施;另外一个原则是依托新城及新市镇。这些基地都不是单打一地零星地去选,一定要结合环外城镇规划来进行选址。比如说顾村的基地是在宝山新城的西城区,周浦基地是结合周浦新市镇来考虑的。这些城镇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市政设施的配套方面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为老百姓在那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个原则是有比较方便的跟市中心联系的交通通道。顾村通过沪太路能够进入市中心,周康基地通过沪南路能够直接进入市中心,除了毗邻的一些干道有利于我们组织公共交通之外,我们在选址时尽量使这些基地靠近我们规划当中近期要建设的一些轨道交通的线路。顾村有7号线,周康基地有11号线,闵行基地有8号线,这些都是在近期能够直接服务或者比较靠近的轨道交通站点;第四个原则是我们希望当地有产业依托。因为这些基地有大量的人口,每个基地都在一个平方公里以上,约有5-6万人居住在每个基地。最好考虑有产业的依托,实现就近就业,促使就业岗位平衡;还有一个原则是要考虑与中心城动迁居民来源相呼应,中心城的动迁都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基地在东、南、西、北都选了址。不能让虹口、闸北这些地区的居民到西南方向去,这就不是很合理。
路平:汤局长,听您这么一介绍,我们配套商品房规划选址上考虑得还是比较周全的,考虑到生活设施要便利,交通也要方便,还有就业的环境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等。尽管在很多媒体上我们知道了已经确定的选址规划方案,您在这里是不是再简单地介绍一下?
汤志平:从前年开始已经选定了几块,现在已经启动了,比如说周浦的基地,顾村的基地,江桥的基地,主要是三大基地和一些零星的基地。现在又确定了约13平方公里的配套商品房的用地,主要集中在曹路、周浦、浦江等地,顾村和江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这有利于我们在公共设施方面发挥效应,另外还选择了一些新的基地,如松江的泗泾和青浦的徐泾等。
路平:新浪网友问,黄浦江沿岸大开发是个世纪工程,建议区域之间应该协调规划,比如浦东新区政府应该与对岸各区政府协调,将两岸比邻地区的规划风格一致起来。
汤志平:这个意见提得非常好,因为黄浦江开发不是单岸开发,是两岸总体开发,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两岸的关系。要相对协调,无论在功能上,包括在建设的进度上,都应该协调起来。黄浦江两岸核心段有20公里,从复兴岛到卢浦大桥有20公里长,我们在近期重点启动的四个核心区的规划中,都是两岸同步编制的。
路平:听众通过短信提问,龙柏新村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如何,地铁线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使用,最近的地铁车站在哪里?
汤志平:龙柏新村有一条轨道交通10号线经过,地铁的线路是走延安路并往西延伸,目前的方案龙柏新村中的站点位于黄桦路附近,轨道交通10号线在2010年以前有望建成。
听众顾先生:我有幸经常去国外考察,发现外国的城市比如巴黎、纽约及欧洲一些城市,地面上的建筑环境都是非常漂亮,看起来都是非常和谐,而高层建筑布局很有章法,相比之下,上海这方面比较欠缺。这些城市不仅地上建设得这么好,而且地下的设施也很繁荣。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地上要“双增双减”,地下如何开发利用呢,规划部门有什么样的设想?
汤志平:这位先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上海中心城的密度是非常高的,如何利用好地下空间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地下空间是人类潜在的资源,上海在地下空间开发还是比较早的,类型也比较全的,但是相比国际上类似大都市,我们地下空间开发相对还是比较滞后的。国外现在同类的大都市地下空间利用方面都已经朝着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深层化和一体化这样一种趋势在发展。目前上海中心城正在建设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一些功能性的开发,如果现在不重视这件事情,将来再要做就非常困难,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工作。最近根据市政府的要求,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一个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确定了一些原则,如上海未来地下空间利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利用过程当中应当遵循怎样一些原则,?总体布局应该怎样?规划中特别对我们地下空间分层利用也作了规定,对浅表层、中层、深层,每一层到底安排哪些设施,就象在地上一样,也要有一个规定。对在同一个层面互相之间怎么避让,也作了原则规定。规划确定了近期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重点,我们讲有东、南、西、北、中有八大建设的重点地区,这些区域主要结合轨道交通的大型枢纽站,将周边地区的开发地下空间连成一体。在总体规划编制完以后,我们在各个节点上的详细规划也都在推进,比如说徐家汇地区、静安寺地区、世纪大道东方路几个换乘枢纽站,这些交通节点在统一规划之后,地下空间的利用会比过去有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朱小姐:上海近几年的发展确实都很快,新房子不断地造出来,同时老房子也越拆越少了,我想问一下市规划局对老房子的保护及利用有什么设想?
汤志平:上海是一个国家历史名城,这是国务院在86年批准的。上海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市里是非常重视的,在第五次规划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上海要建立最严格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制度。目前上海在这方面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从90年代以来,陆续已经有3批398处建筑作为优秀近代历史建筑经市政府批准进行保护。这种做法跟国际上保护历史建筑的登录制度应该说是类似的。现在第4批230处也已经建议被纳入保护建筑的范围,已上报市政府审批。除了中心城之外,我们对郊区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视的,原来上海有四个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嘉定、松江和南翔。上海郊区还有不少城镇也留下了一些能够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比如新场、金泽、练塘、枫泾等等,经过普查之后,我们又梳理出了30片12平方公里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向社会作了公示,把这些也纳入保护的范围。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工作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定会做好。
路平:有一位王先生打电话来,问汤局长为什么上海交通近来非常拥堵,上海的交通规划问题想请您谈一下?
汤志平:上海交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市政设施投入应该说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最近我们的交通又开始拥堵起来了,市委市政府对交通的问题非常重视,有关部门也在进行交通排堵保畅的研究,也有很多的措施。作为一个大都市,交通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比如巴黎、纽约、伦敦等地交通问题也是非常严重。关键是我们道路的增长跟机动车的增长相比,机动车的增长很猛。上海的交通还是应贯彻公交为主的政策,出路是大力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建设,通过轨道交通能够承担主要的客流。
路平:新浪网友问,汤局长,您好!近年来,我的感觉是上海的规划层次越来越高,规划人员也越来越有远见,现在我有个问题:环线内各区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比如北部)甚至明显不如环外繁荣,按道理应该是外环线以内地区均衡发展。以后政府该如何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呢?另外,我所在的浦东沪东街道管辖的整个区域似乎都没有象样的绿地,这也牵涉到均衡发展的问题。
汤志平:上海环线以内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确实有些不平衡,我们规划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对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考虑通过规划的引导能够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网友提到的问题我们会认真地加以考虑。关于绿地问题,现在有这种情况,有的地区绿地多一些,有的地区绿地少一些。我们在规划里也有一个500米的服务半径问题,在规划上已经考虑了,下一步是加强实施的问题。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