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访谈 > 高层访谈 >

北京海淀吹响集结号 建设全球创新中心

时间:2012-06-13 14:06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为之

——访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

 
2009年,海淀被确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这是继1988年国家批复在此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来,海淀第三次迎来为国家自主创新而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
3年过去了,核心区建设效果如何?通过先行先试,创新路径是否已渐渐明晰?对此,记者对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进行了专访。
“作为海淀区委区政府,这几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核心区。”隋振江开宗明义,“为实现这一目标,海淀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拓发展空间,二是完善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拓空间,分南北两步走。“南部,我们在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地区建设中关村科学城。这个地区既有历史上形成的一批大专院校和院所基地,同时又是中关村最早形成创新产业的发祥地和发展地,企业、院校、院所高度聚集。通过院所院校存量资源的调整、规划、整体提升,形成一种新的发展空间,例如产业研究院、特色产业园等。不管是空间上发展还是产业上发展,在中关村核心区原有的发展上都再提升了一个层次、更具内涵式增长。”
北部,在原有园区的基础上,增加产业用地,建设北部科技新区。“北部新区的开发规划已经确定,正在进行8个村庄的腾退,整合和完善翠湖、永丰两大园区空间的一级开发。这也是未来海淀——中关村核心区的一个增长极,为新企业、成长型企业提供发展空间。”说起北部开发,隋振江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虽然园区的一级开发尚未完成,已经有一大批企业在等候入驻。
南部挖潜,北部拓展,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空间从而得到了保证。“这是硬件上的支持。核心区建设的另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实施与创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配套政策。”隋振江说,中央授权北京市首先施行“1+6”政策平台试点,海淀在这个试点过程中先行先试,经过去年一年时间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这些政策对于科技院所的改制、创新活力的激活,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配合市里的政策,海淀区自己也出台了一系列服务措施。“经过前后几次调整,现在被确定为‘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包括1个若干意见、1个资金管理办法、10个支持办法。这套政策体系对于如何发展大企业、如何发展中小微企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如何发展重点产业均有相对应的政策支持。资金聚焦度更明晰、政策支撑方向更明确,是对‘1+6’政策的补充。另外,在对企业的服务方面,我们都出台了个性化措施。”
科技园区,是海淀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但开展核心区建设,海淀不仅仅只围绕园区转。采访中,隋振江向记者透露,海淀今年开始实施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程,按照创建标准找差距,为生活、工作在核心区的广大企业、机构、市民提供更和谐宜居的环境。目前,“第一战役”——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展开。
“3年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努力,核心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型产业策源地引领作用在进一步增强,为国家科技创新也探索出了新经验、新路径。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未来我们仍需做出大量的努力。”隋振江表示。
海淀发展大事记
2007年
■海淀园累计注册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亿元产值以上企业突破500家。海淀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区。
■海淀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2008年
■北京奥运会期间,海淀区高标准完成了群众游行、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6场专题游园和45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一批奥运遗产给全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2009年
■北京市正式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大力推进先行先试改革。
■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带队深入北坞村进行调研。以北坞村为试点,进一步推进绿隔地区城乡接合部发展,鼓励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开发配建商品房。
2010年
■海淀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海淀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3月29日,海淀区市级挂账整治重点村——唐家岭地区村民回迁楼及多功能产业用地工程举行奠基仪式。
2011年
■中关村软件园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海淀区累计投入1.54亿元,支持329个节能减排项目,荣获首届“节能中国贡献奖”。
2012年
■海淀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全面实施“四个率先”部署,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海淀区作为中国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核心和主体,获得科技部等五部委的正式授牌。
■海淀区获评世界投资促进大会亚洲唯一最佳投促机构大奖,这是亚洲地区唯一一家获奖机构,同时也是全球五家获奖单位之一。
■4月19日,海淀区荣获“首都文明区”荣誉称号。
回首过去5年,“创新”是海淀区发展的首要关键词。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创新体制机制,促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启动了“南优北拓”,优化了产业空间布局。全区大步向“‘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迈进。
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海淀文创产业在全市遥遥领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经验,将在全市示范。
坚持社会管理创新,“智慧海淀”建设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管理更精细,百姓生活更舒心。
……
坚持创新,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海淀呼之欲出。
中关村核心区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聚集
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3年来,海淀在政策上先行先试,激发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积极推动中关村西区改造、中关村科学城和北部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通过优化和拓展空间,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
从卖场一条街到创新一条街
这是一座并不起眼的灰色建筑。九层楼,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曾经,它是附属于海龙大厦的电子卖场。
仍是这座建筑。半个月前,在一个简短、热烈的挂牌仪式后,它正式更名为“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
记者走进这座位于海淀大街1号、被人们称为“中关村1号楼”的9层建筑。昔日电子卖场的喧嚣已经不见。一层大厅,罗列着“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广东半导体照明产业创新中心”、“中海春国移动互联网体验中心”等机构名称的楼层指示牌,让人迎面感到一股浓浓的科技风。
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西区,经历这一颠覆性转变的,不仅仅是“中关村1号楼”一座楼宇。
2009年7月,海淀区政府拉开了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大幕。以海龙、鼎好、E世界为代表的三大电子卖场首当其冲。经过两年多的业态调整与提升,3座大厦共减少销售类面积约6万平方米,另有14座大厦减少销售类面积约2万平方米。
低端的商业销售类业态缩减的同时,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总部、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却渐渐在西区呈聚集之势。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清华科技园鼎好分园、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据统计,2011年,中关村西区新引进的1415家企业中,高技术服务类企业、科技金融类企业、创新要素类企业等占入驻企业总数的94.5%。其中,科技企业占有面积已达西区楼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昔日的“电子卖场一条街”已成功向“创新一条街”迈进。
科学城北京创新新地标
海淀是中关村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则是核心区的核心。
中关村科学城位于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周边,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区域内汇集了重点高校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上百家,联想集团等6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0年9月,中关村科学城启动建设。“一不新增土地资源,二不进行大规模建设,以‘腾笼换鸟’的方式,引进重大项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中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推动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是中关村科学城的使命。”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科技金融产业园”……自科学城启动建设以来,已签约四批共计48个项目,其中在海淀的项目有40个,主要包括10个高新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央企中央研究院和29个特色产业园,共梳理产业化项目160项,总投资约548亿元。
到2015年全部建成后,中关村科学城建成面积将达到680多万平方米,其中将有30%的面积与社会共享。届时,可为海淀区新增发展空间200多万平方米。
600亿元开发北部新区
以百望山为界,海淀分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城市建成区;北部,是面积占全区53%的农村地区。过去,海淀南北发展极不平衡。
随着中关村核心区的建设,这种不平衡正逐渐被打破。针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现状,海淀区提出“南优北拓”战略,在对南部城区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的同时,大力拓展北部空间。
2010年,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规划获得批复,其226平方公里正式被纳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北部将形成40平方公里的研发型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
华为、中国人寿、航天电子……一批知名大企业纷至沓来。据统计,截至目前,海淀北部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600亿元,开工建设105个项目,竣工87个项目。从二季度到今年底,联想总部等38个大企业大项目将开工建设。另外还有150多个大企业大项目正排队等待落户。
科技助力文创收入占全市四成
海淀既是科技大区,也是文化大区。受科技创新氛围的浸染,海淀文化创意产业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科技烙印。凭借科技创新这台马力十足的新引擎,海淀区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一直遥遥领先。
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海淀区文创产业收入保持年均17%的增长,2011年预计实现收入3033亿元,实现税金16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主要指标均占全市文创产业的40%以上。
文创产业打上“科技烙印”
运河流淌,水波荡漾。拱桥上,城门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熙来攘往。路边酒肆,酒旗招展,二三人围坐,对饮酣畅。待夜幕降临,楼船轻泛于河面上,有女子婀娜起舞。耳畔传来远方的古琴声,舒缓低吟,声色却饱满有力,余音袅袅之外,溪流声、欢笑声夹杂其间……
记者走进位于海淀公园北侧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其“镇馆之宝”——长68米、面积400平方米的数字版《清明上河图》,仿佛把记者带到了1000年前的宋京汴梁。
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的是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水晶石以数字水墨画卷一举成名。今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也同样出自水晶石。文化和科技的完美融合,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
水晶石是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海淀区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截至去年底,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业总量超过3.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2746家;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97家,过十亿元的企业有40家,区内文化创意产业类上市(含挂牌)公司103家。
日前,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为主体与核心,北京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盘活空间扩张文创版图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寸土寸金的海淀,对既有空间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扩大着文化产业的版图。
三环北太平庄段,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内,几座灰色的大楼悄然间拔地而起,这里将成为新影动漫文化城的所在地。
新影动漫文化城是海淀区“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北太平庄地区虽然汇集了中影集团总部、北京电影学院等我国电影界的产业、技术领军机构,但并未在发展上形成合力。近两年,恰逢新影集团、北影厂、洗印厂等对厂区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海淀区抓住契机,利用政策杠杆,引导、促进,整合资源,联合企业共同打造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功能区。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由于经营困难,厂房几近荒废。政府引导,国企转型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充满艺术气息、聚集高端设计产业的768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朝阳798遥相呼应……
通过整合资源,海淀区正逐步形成以西山文化创意大道、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北太平庄数字影视基地、768创意设计基地等为代表的“一道五园三基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
每年亿元扶持文创企业
从2009年起,海淀区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扶助文创企业。两年多来,已经累计支持219个文创项目,支持资金1.9亿元,资金的带动和放大效应达到10倍。
为推动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海淀区已经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制定出较为完善的“1+8”政策体系,包括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
预计到2015年,海淀区将建成3-5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培育超过10家规模百亿元企业,形成10家以上国际知名品牌,集聚细分行业领域领军人才100名。到2020年,海淀区将建设成为影响全球、领航全国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智慧海淀”开启居民新生活
海淀区的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也用上了高科技。
海淀区启动了“智慧海淀”建设工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精细化的水平。
该工程已在社区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文化教育、企业服务、住房保障等领域开展。“智慧海淀”,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清华园:网上预约挂号精确到分钟
清华附小退休教师余永红今年65岁,这些年,她居住在清华园街道荷清苑社区,几乎从不为看病挂号犯愁。“平常预约挂号,就在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网站上,预约挂号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
让老人倍感便利的还有坐车。余永红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腿脚不好,出门都坐清华校园的交通车。交通车上装有GPS定位系统。“我出门前先在网上看看车到哪儿了,快到时我再下楼,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余永红生活的清华园街道,知识分子高度密集,几乎“家家有电脑、户户能上网”。街道发挥科技优势,建设“智慧型社区”,先后组织11家科技单位,集成应用17项技术,构建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和为老服务体系。地区6万多居民享受到了“智慧社区”带来的生活便利。
在清华园,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几乎无处不在。门禁卡实施“实名制”,同时具有借书、健康档案查询等近10项功能。居民在刷卡进楼时,进门时间、所对应的门牌号,在小区的监控后台都有显示。对于高龄独居老人,当系统显示老人连续两天不出门时,工作人员还会主动打电话或者上门进行问候。
学院路:“格长”聚力,为居民解烦忧
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的居委会主任魏立自从变成了“格长”,工作越来越高效。“是网格化把大家的力气都捏到一块儿了。”
中午12点多钟,魏立才吃完饭,就见有人怒气冲冲地进了办公室。来人是二里庄社区网格内石油环保研究院物业的负责人赵先生。
原来,前年自来水公司在石油环保研究院的门口修理管道,管道修好了,可挖开的路没铺平整。小区老人多,平时过个轮椅就颠簸不平。这几天下起雨来,水积在坑里,更加难以通行。
铺路要沥青,可是居委会眼下也没沥青啊。没有沥青,搞些沙子、水泥来也行。去哪儿搞呢?魏立眉头微颦。忽然,她有了主意:最近几天附近的石油附小正在施工整修,那里有水泥。
魏立马上拨通了石油附小校长的电话,校长二话没说,“我让我们这儿师傅带上水泥,过去弄。”“石子儿的话,我们这儿就有”,魏立兴奋地计划着,小区墙边还有些装修完的废料,跟居民说说,也一并拿来填路坑用。就这样,地区单位、居委会、居民齐出力,才下午两点半,大坑就抹平了。
“要说还是因为现在有了网格,我们跟周围这些单位联系也多了,要是换了以前,我也不会跟校长张这个嘴。”
说起网格化给社区管理、服务带来的方便,魏立有一肚子的话。“以前大家都是各自做自己的事儿,平时也没什么联系,像有了修路这样的事儿,找市政?找自来水公司?真不知道该找谁。”
如今,学院路街道实施网格化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将地区共划分成27个网格;地区城管、安保、卫生、工商、律师、志愿者,以及物业公司、地区单位的力量全部纳入网格,真正实现了各种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共同协调”。很多过去“办不了、没法办”的问题现在都迎刃而解。
数字背景
海淀开展中关村核心区建设以来,辖区有25家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占全市48%;88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获得贷款10亿元;2902个产品进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占全市62%。
海淀区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全区共引进“千人计划”61人,其中创业类人才占全国13%以上;“海聚工程”95人,占全市50%左右;中关村“高聚工程”78人,占示范区的70%左右。
海淀目前有1.6万家各类高科技企业,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32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7家。按照新标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42家,约占全市60%;72家企业入选中关村“十百千”企业名录,占全市58%;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领域中,70%以上的龙头企业落户海淀。
2012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淀区域内共获得通用项目91项科技成果,占北京获奖总数的68%,占全国的30%。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