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采访记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一项以崭新的理念指导的实践,正在上海60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探索推进。
集聚海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过去那些仅为专业人员使用、枯燥的“死资料”——地质资料,如今在上海人手中变“活”了:变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大众生活相关而有用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想在上海投资搞工程建设,首先需要工程选址。如何让工程落在安全的地段?
你可先到上海市地质调查院,进入“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信息与管理系统”。在这里,你肯定会有所收获。轻点鼠标,输入一个坐标和立体参数,就可以看到沿线的钻孔分布、岩性情况,还可模拟地下隧道,具体了解一个地区隧道之下地质条件、地下水、地质灾害的情况,还可作些简单的开发成本可行性估算等等。这些地质信息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咨询。
这是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
一个基本事实是,目前,上海初步集成和整合了上海地区近50年地质资料成果,收集了30多万个钻孔资料,掌握了2万多个工程勘察报告,突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地质资料部门分割所有、难以汇交的难题;目前的上海已建立了一个可为社会服务的开放式的地质公共信息平台——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信息与管理系统;在上海,地质信息已有效地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等方面,走出了长期以来我国地质资料只服务于地矿部门的“怪圈”,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
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等领导的肯定。
今年1月15日,徐绍史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提出: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工作。
3月11日,徐绍史部长在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关于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上作出批示,给予肯定。
3月31日,部批复上海市局提出的《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初步方案》,部决定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列为试点单位,并定于明年统一部署全国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纳入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主流程和国土资源财政保障体系。
5月20日,在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移交仪式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上海市有关领导对上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予以肯定。
近日,部储量司组织调研组实地调研后认为,上海市局积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扭住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这一关键环节,带动了地质工作的健康发展,既提高了上海市地质工作的地位,拓展了工作空间,增强了话语权,又为全国加强地质资料信息管理工作探索了新的路子,带了个好头。
突破地质资料汇交体制机制障碍
为什么在上海这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弹丸之地,会出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突破性的进展?
上海人率先敏锐地把握住了城市化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真正认识到地质工作成果之一——海量地质资料的价值,率先进行地质资料集群化收集。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华文说,上海没什么矿产,但上海可做的地质工作有很多,城市地质工作开展了20多年,围绕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城市地质调查特别是环境地质工作为核心开展工作。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上海市启动了上海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在此过程中,我们感到,调查是个项目,把调查工作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的起点来考虑,找到地质工作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我们听取了规划、水务、市政等部门方方面面的意见,围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需求,开了十几次调研会,我们特别感到,地质资料的收集是关键。
收集什么?怎么收集?原始地质资料详细记录了地质工作过程,包含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上海人首先把目光瞄向了原始地质资料特别是钻孔数据。修地铁、盖高楼,铺管道,建水厂,轨道交通选线,或者其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地质资料信息,特别是钻孔数据信息,对于上海的工程建设、地质科研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陈华文说,这些工程建设钻孔对城市建设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了解深部地质构造、浅部的工程地质情况,是上海城市建设必须要掌握的。地质资料如果单靠地调院打钻孔收集,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上海工程建设由各建设单位实施,打完钻孔后分散在各个点。
地质资料的收集遇到了体制机制的障碍。
一种障碍是,勘查资料分散在各勘查单位,勘查单位很担心资料交出后,资料大家都好用了,自己吃饭的本钱没了。
还有一种障碍,各部门如水务、海洋、地震等部门,他们担心,把资料交出来。我们行业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是体制的障碍。
再一个,地质部门觉得相关部门单位档案没有地质部门保管得好,很多行业没有这样那样的资料保管标准、要求,地质资料收集后的保管有技术的障碍。
怎么办?陈华文介绍,我们当时就找资料生产的所有部门和事业单位,一个一个地谈,在资料汇交上动了很多脑筋,作了许多探索,如与建委监管部门取得联系,在监督施工许可上先做告知,在施工之前告知勘查单位要汇交资料,这个措施采取后比事后催交有效果。对工程勘查单位,我们对他们说,你们将来不是靠卖资料生存,你们要做的是对资料的深加工,形成新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市场能力。我们还与上海城案馆取得联系……与其他单位,我们谈合作机制:讲清汇交资料对上海经济建设的好处,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让他们感到交资料是件好事,是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性事情。不仅要合作,还应与各委办部门形成优势互补。我们的资料公开越多,人家的资料才越能交出来,这是良性循环,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张宪林说,上海地质资料汇交比较顺畅,上海的地质队伍一直做基础工作,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很协调,在地质资料汇交、信息服务转化为成果方面,建委、水务、环保等部门很支持。
“这样慢慢地游说,与大家取得了共识。从2004年以来5年间,上海地质资料汇交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停止过。目前我们掌握了2万个报告,30多万个钻孔资料,将来要收集100万个钻孔资料。我们规划国土局有个指挥系统,里面的土地管理、矿政管理、房屋管理都得到了地质信息支持。” 陈华文说。
搭建开放式地质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地质资料的来源是多渠道的。
在收集汇交了地质资料后,关键是集成资料,把公共产品做出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上海市地质调查院,记者参观了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建立的地质公共信息平台——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信息与管理系统。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地勘处处长王正平说,三维地质信息系统2008年底建成。我们想,要把三维系统作为基础,不断补充更新材料,满足方方面面的需要,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传统的地质资料管理主要是:汇交——进资料馆——查阅利用。我们要从单纯的查阅利用,扩大到数据处理、咨询、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等多种信息服务。
这个系统从内容上分为五大板块:一是城市地质安全评价,二是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保护,三是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工程地质,四是土地质量与后备资源评价,五是服务于基本农田保护的地球化学调查。
上海市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严学新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一公共信息平台的情况。他说,2004年国土资源部、上海市启动了合作的上海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依托项目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数据库,整合了上海地质工作40多年的成果,利用了30万个钻孔资料,数据库数据量达到1个T,初步建立了地质资料共享机制,并结合上海实际,将信息化与地调工作流程相融合,初步形成了地质信息化平台。
记者了解了这一系统的一些内容和功能。
通过大量钻孔资料建立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其中的“城市地质安全评价”板块,主要服务于城市地质安全——分析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规律,评价城市基底的稳定和安全。在系统里,记者看到,通过遍布全市800多个基岩钻孔(上海基岩孔深度400-500米,一般不超过100米)及其他地震勘探数据,做成基岩地质图,可看到基底信息、断层信息,做些通用查询。
上海松散泥沙覆盖物一般为150米-500米,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赋存在砂石中。历史上由于上海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1962年采取防治措施以来,地面沉降受到控制。严学新介绍,在“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保护”版块,通过水文剖面、钻孔资料,建立了一个水文地质立体模型(精度比工程地质模型差一点)。在这个数据库里,收集了上海全市1962年以来全市地下水开采、回灌的数据包括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的信息。地下水开采、回灌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通过地下水位进行连续观测,及时掌握地下水环境的变化信息,这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面沉降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工程地质”板块是这个信息系统最具特色的内容。严学新说,地表以下10米以浅工程地质结构反映了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信息,我们用钻孔资料编出全市工程地质土层分布图,对城市规划、建设很有意义。目前我们已收集30多万个钻孔,已数字化了7万个,可满足工程规划、重大工程选址初步设计的要求。与市建委、市政规划院等建立合作共享机制。以后会将更多的工程钻孔资料等收到这个平台上。如果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后,能起到满足所有工程初步设计的要求……
陈华文说,目前对这个平台的这些地质资料只是略微作些评价,我们是提供基本的服务,比如规划选址、大项目选址包括投资地段的地层能适应要求吗?不适应,就不能盖楼。更深的评价要靠市场做。从地质角度说,地质信息服务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判断。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领域广泛
上海的地质资料真正实现了向社会的服务。
镜头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上千万人口,人流、物流高度聚集。城市交通已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动脉,如何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集中体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在上海,地质信息已在地铁等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营中得到应用。依托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和海量地面沉降监测资料、生命线工程长期沉降监测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上海区域地面沉降是导致地铁隧道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基础上,开发了《上海轨道交通数字化监护管理系统》,集地质成果、监测数据、沉降预警预测、日常维护于一体,成为地铁运营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平台,为保障地铁安全运营发挥了积极作用。
镜头二:借助已建立的集成海量地质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可快速提供事发地点地质条件,通过对地质条件及时监控数据的综合分析,划定事故范围,为城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决策提供依据。2008年2月、8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就利用该系统分别参与了蕴藻浜防汛墙抢险和轨道交通4号线临平路—大宁路段旁通道漏水抢险工作,减少了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
这是上海地质信息服务经济社会的两个缩影。
事实上,随着地质资料内容不断丰富、钻孔控制精度提高,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已渗透、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使地质信息服务从宏观决策向审批管理、从总体规划向详细规划、从工程选址向建筑设计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地质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机制。
——为城市规划服务:在城市总体、新城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重大工程规划过程中,提供基础地质信息和综合地质环境评价等服务。
——为土地管理服务:在土地规划编制和实施、土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地下空间资源管理等环节,提供地质信息和技术支持,为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管理提供相应的地质咨询服务。
——为城市建设服务:为重大工程规划论证、设计施工方案比选提供区域地质调查和工程沿线地质钻孔信息,减少工程投入和避免地质灾害影响;提高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为工程建设安全施工、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为地下空间开发服务:围绕地下空间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评价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地质环境容量,提供地下空间利用信息,为地下空间资源管理、规划和开发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为城市安全服务:在地面沉降监测和控制基础上,完善城市生命线工程(轨道交通网、防汛墙、天然气管网、磁悬浮、高架桥梁等)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开展应急处置。
——为海域资源利用服务:对海域重大设施、海防工程、重大产业基地等建设提供基础地质信息;对长江口、杭州湾岸带冲淤及滩涂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为围海造田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质资料信息为科学研究等方面也提供了服务。
向集群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2009年3月,上海市制定了推进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的初步工作方案,不久前制定了《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3年行动计划》。
据了解,上海局近4年已安排4000多万元用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未来3年,计划安排4500万元用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
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那么,什么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集群化产业化呢?
陈华文说:“说到底,地质资料集群化,就是把资料收集起来,而且资料收集要有流畅的机制,资料收集要有源头。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就是一定要形成个产品,这个产品大家能用,而且好用。就是以产业化的思路推动多元化服务,在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找到服务的节点,从而找到地质工作的定位,奠定地质工作的主体定位。其中很重要的是,你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公共的?社会是不是离不开你的服务?关于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我们是这样想的。我们已经行动了!”
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贾其海在调研后认为,在推进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方面,上海市有一些特点,一是站位高。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定位准。其一,用多种手段多种比例尺的各种信息资源形成一个平台,集成起来,使有效资源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其二,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定位为社会生产公共产品,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组织有效的政府投入搞好服务;其三是思路新。上海从特殊情况出发,以城市地质为主要工作内容,构建平台,组织各方力量形成产品服务的链条;其四是机制活,主要体现在开放上。站在政府层面、站在公众层面上考虑问题,打破部门壁垒,与各方面和地勘单位联系起来,收集汇交地质资料,为社会提供服务。
信息服务在探索中前进
当然,地质资料信息产业化服务还有一些问题要探索解决。
有关专家认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首先是一种公共服务。这种公共产品首先要得到公共部门的认可。这种公益性产品要主动营销推荐给社会使用。在这方面,如何去推动社会运用?如何使这种产品得到社会反馈信息后不断改进质量,同时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这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就全国而言,要搞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首先手里要有“本钱”。现在全国地质资料汇交不上来,针对这些问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要解决好地质资料的来源问题。
再其次,从全国而言,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在真正为公众服务方面并未打开局面。从推动工作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做好服务。这是推动集群化、产业化重要的一步。(记者 丁全利)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