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寺中山四路,桂园。 记者 邹飞 摄
曾家岩至化龙桥嘉陵江沿线,连绵6公里,散落着24处抗战遗址。渝中区投入巨资,把这些文物资源串点成线,对其进行整体打造,让世人领略重庆文化底蕴的同时,给历史一个交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渝中区此举还原了一段价值连城的历史”,有关专家如此评价。 24抗战遗址打包开发 渝中区正在打造的抗战文化走廊,起于曾家岩的周公馆,止于化龙桥的红岩革命纪念馆,长达6公里,共有24处抗战遗址,以建筑为主,大多数是民国时期修建。 “这段沿嘉陵江边的马路,其实就是‘文物’”,渝中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由七星岗经上清寺到曾家岩,全长3.5公里的三合土大马路中山路,是抗战文化走廊中的一段,是重庆市首任市长潘文华在任时修建的第一条公路。 重庆在2009年文物普查时,在这条路沿线发掘出大量的抗战文化遗址,包括周公馆、桂园、怡园、戴笠公馆、交通银行旧址、孙科公馆、高公馆旧址、刘湘公馆、李子坝石碉堡、新华日报旧址等,共24个景点。除了已进行开发的周公馆、桂园、红岩村等地,这些遗址中的大部分景点,对于市民来说还稍显陌生。 在这次普查的基础上,渝中区决定对景点进行整合,确定了抗战遗址文化长廊的计划,分为上清寺、李子坝和化龙桥等三大片区来打造。 整体风格将保持一致 目前,除对遗址建筑进行修复外,抗战文化走廊的配套设施已在陆续调整和设置中。 抗战文化走廊里,将可以看到其特有的Logo,画面中含有解放碑图案,并写有“曾家岩——红岩村抗战文化走廊”“战时首都·重庆·统战舞台”的字样,现在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的窨井盖上已率先使用了。 不少市民可能已经发现,部分道路指引牌已悄然改变。指引牌外表非常古朴,有老重庆地图,还有中、英、日、韩四国文字的景区简介。据介绍,这些指引牌从本月初开始安装。此外,走廊沿线的路牌也正在制作中。现有的蓝色路牌将换为棕色,并用四国文字标识。 按照规划,旅游景区的路标颜色将全部改为棕色。景区的车站可能也会统一风格,变成青砖建筑。整体造型就像是一户人家的院墙和院门。 文化产业休闲化享受 借着浓郁的文化味,抗战文化走廊将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业态,整个走廊,将分为李子坝、上清寺和红岩村三块片区来规划。其中,李子坝片区主要是依托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进行打造,在现有基础上开建二期工程,打造成未来的艺术天地,周边产业将是以文化休闲为主的综合性休闲服务区。据了解,二期将包含史迪威将军故居,而枇杷山公园也有望成为抗战遗址公园的一部分。 周公馆至团市委一段是文脉艺博区。目前,修复好的戴笠公馆已成为巴渝文化会馆,常举办书画艺术展、书法艺术讲座、艺术品拍卖。在这一路段,还会打造类似的展馆,也会有售卖绘画工具的商店。 团市委至人民小学路段将打造成书香慢活区,修建书吧、休闲咖啡厅、西餐厅、会所等,成为高雅休闲的好去处。中山四路路口地段,则是高端商务区,将引入大量的文化企业,或者相关文化公司,同时建设配套餐饮、休闲场所。 红岩村片区,目前重庆天地和红岩村已经发展成形,将继续按照现有状态发展。 相关新闻 想看书想借书 出门5分钟就搞定 今年6月1日,渝中区签订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责任书,誓将于2012年底迎接国家验收,是重庆唯一、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31个市(区)之一。 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渝中区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通过设施建设和内容建设,辖区居民无论住在哪里,只要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文化场馆,或参加文化活动。 “没想到,出了家门不用走太远,就可以找到看书的地方”,家住大坪嘉华新城的林凤仪说,从家到大坪街区文化中心,走路也不过三分钟,这样的距离堪称完美。大坪街区文化中心的图书馆现有藏书6000册,到明年将增至1万册。不管你的户籍是否在渝中区,凭身份证都可以办卡,不仅能免费借阅街区文化中心的图书,还可以免费借阅区图书馆的30万册藏书。 “目前,从区图书馆到街区图书馆,我们已经实现了一卡通借通还”,渝中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街区图书馆办理的借阅卡,同样可以借阅区图书馆的图书;从区图书馆借阅的图书,可以直接在街区图书馆进行归还。 据了解,除了大坪、望龙门街区文化中心建成外,大溪沟、李子坝、化龙桥、七星岗、解放碑等5地的文化中心将于明年内建成。此外,渝中区在人和街社区、七孔桥福利院、渝中区图书馆前等5个点还将建成5个图书服务站,到时候,市民通过自助操作,一天24小时随时可借阅柜机里的图书。 社区成了小叮当 啥子服务都提供 “早餐后出门晨练,午饭回到社区吃,下午和其他老人话家常”,家住渝中区厚慈街社区的李婆婆说,自从有了“居家养老”服务后,她的生活变得充实又幸福。如何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渝中区推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 “子女省心,工作更安心”,李婆婆笑着说,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她便出门到滨江路打太极拳,午饭则到社区吃,下午再到社区和其他老人聊天,如果生病了就在社区医院看病。从2006年起,街道以社区为平台,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让社区居民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 “我购买了40个小时的服务,有需要时只要打一个电话,社区爱心互助服务队伍就上门服务”,李婆婆说,“时间银行”让她随时都能享受服务。原来,社区爱心互助服务队与辖区老人结对服务,把他们的服务时间存入了“时间银行”。老人需要服务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就向他们提供等值的养老服务。另外,由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低偿服务队伍,低价向老人提供家政、陪护等服务。 此外,渝中区还在社区免费安装了“爱心门铃”,一头接在老人家中,一头接在服务人员家中。空巢、独居老人需要帮助时,按一下门铃,服务人员就会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南纪门辖区还为80个老人免费配置了爱心通呼叫器功能手机,为老人提供突发事件紧急求助服务和提供日常生活信息咨询服务。 本组稿件由记者 杨玥 采写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