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长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是全国绿化奖章、国优工程奖、北京市园林设计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 园林艺术的主题是什么?是绿阴,是自然、简约、环保和节俭。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乡建设发生了难以置信、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城市园林就是其中一朵奇葩。在园林设计艺术之路上一走就是50年的刘秀晨,不仅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也用自己的耕耘感受着这些变化带给人们的愉悦,体验到一个园林人自身的社会责任。他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在各处为专业人员讲课过程中,不断总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感悟,令人回味深思。 刘秀晨深情地说,园林绿地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城市、规划城市过程中最伟大的发现、最主要的进步。园林是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造园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有一批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范例和理论,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使中国曾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说它年轻,是园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接轨又是近百年的事。城市化进程带动了近年大繁荣。人们认识到它在城市中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避灾避险诸方面的功能。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现代园林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正如我们有传统文脉一样,英国的疏林草地、法国的整形式园林、意大利的台地、日本的枯山水,都是各自的传统文脉。经济一体化导致全球社会生活的趋同,各国都在尽量保留文化个性的前提下顺应发展,继承文脉和走向国际化将并存,多元园林创作趋势不可避免。时代感可能带来走向国际趋同的一面,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亮点,两者在多层面上对接或并存,这可能是新世纪园林文化的趋势和众生相。 刘秀晨提醒设计人员不能完全沉溺于国外一大堆理念中,不联系自己的实际去追逐简单设计复杂化、奢豪化、八股化、把居住区绿化山水化、展示化、追求非哲理化,甚至世俗化、潮流化、舞美化等等,提出园林的主体永远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是“人化自然”。园林艺术的主题是绿荫,这和爱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一样,自然、简约、环保、节俭应为园林设计师的己任。他提倡用“解题”的思维方法论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克服浮躁、炒作。园林创作的根基是心中装着百姓而不是自我。 刘秀晨说:“不少人行道和城市空地的绿化,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就挺不错,用不着动不动就沉迷在各种理念里面。20世纪50年代人民英雄纪念碑周边的油松、80年代北京机场路旁的杨林大道都是简单设计的典范,却收到了大气、恢弘的效果。” 城市旅游之外的人文景观,需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除了城市旅游的人文景观,很多人希望和大自然去接近,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去。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许多地方,生态、植被比较好,空气比较新鲜,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刘秀晨说。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一位生态保护研究领域的专家。 刘秀晨认为,一个地方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建设、管理,可以使这个地方的生态更加健全。但生态保护往往和建设、管理又是相悖的,“因为人的活动增加之后,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森林风景名胜区的伤害和破坏。” “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发展关系,关键要实现双赢。”刘秀晨表示,发展生态旅游核心在保护,要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保护、服务5个方面的工作。 “规划是龙头,如果规划做不好,对生态环境就容易造成破坏。其次是建设一开始就要走向正确的方向。管理是关键。核心是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不是不断的、无休止地建设,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辩证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最后是服务,就是要提供生态旅游的公共服务。”刘秀晨说。 提高绿化率和绿化质量,可以多吸收二氧化碳,为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的建设做出主动性贡献。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刘秀晨热情洋溢地讲述他对低碳与国土绿化、城市园林的理解。“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我们都更加关注思考构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方式。而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固然重要,但都是被动的减量措施,只有森林植被放氧吸碳,才是主动的碳汇行为。” 刘秀晨认为,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国土绿化,提高绿化率和绿化质量,这样可以多吸收二氧化碳,为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的建设做出主动性贡献。相关部门也需要把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的质量引为己任,放到战略层面上研究,才能对人类、对国家做出更切实的贡献。 他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是转变城市化的发展方式,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则是城市中的园林、园林中的城市。如今的园林设计与发展之路正走向多元、开放、包容,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成为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绿色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中国规划网北京3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