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生态规划 >

打造“中国水城” 建设宜居南宁

时间:2011-03-09 12:2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2010年,南宁市紧扣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积极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使“中国绿城”建设成果不断深化;城市无障碍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筑节能工作迈上新台阶。特别是通过打造“中国水城”,把南宁内河美化成了“舞动的城市飘带”,让南宁清得更透彻、绿得更深远。

  着力打好“中国水城”攻坚战

  2007年起,南宁市在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内河水系规划研究和重点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该市在2009年提出了打造“中国水城”的城市建设目标,着力改善南宁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广西首府形象。

  一、打造“中国水城”,改善人居亮出新招牌

  南宁打造“中国水城”,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南宁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发挥南宁水系特色和优势,在打响“中国绿城”品牌之后,为建设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而实施的城市发展战略,更是造福于民的惠民工程。“中国水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治河的理念,充分考虑防洪、生态、景观、旅游等功能效果,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形成了“一江、两库、六环、十八(内)河、八十湖”的水城规划体系。其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水体环境明显改善,整体水质水平实现国内领先;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显著增强;与水相关的产业繁荣,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人文要素与自然风貌良好融合,城市水系实现“水畅、湖清、岸绿、景美”,南宁成为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国内一流亲水城市。经过10年建设,届时,将展现出“邕江为带,河湖成网,绿依水,水绕城”的“水绿双城”风貌,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独特城市形象,“中国水城”、“中国绿城”品牌交相辉映。

  二、立足特色优势、水城禀赋和经济基础

  南宁市的地形地貌特点为四周群山环绕,中部构成南宁盆地;气候特点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太阳辐射强,雨量充沛。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支流郁江的干流――邕江,由西向东横贯南宁主城区,城市规划区内还有18条内河和众多水库、湖泊、池塘,构成了以邕江为主干的庞大水系网络。丰沛的雨水、发达的水系、良好的水质,使南宁具备打造“中国水城”的资源禀赋和天然条件。

  南宁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属百越之地。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在此设立邕州下都督府,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邕”,意为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千百年来,邕江穿越而过,联系着内河支流与湖泊,历史上水运繁荣。唐朝邕州城外人工开挖的南湖,为邕江行洪发挥着蓄水池作用。南宁有着悠久的治水传统,具有深厚的水文化积淀。

  南宁市经济已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达1800亿元,同比增长14%左右。经济的较快增长、发展质量的较大提高,为打造“中国水城”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南宁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以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积极推进生态南宁建设,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力度,邕江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机动车、饮食服务业、建筑施工噪声和工地扬尘、泥头车等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有效,2010年顺利实现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三、领导高度重视,打好“中国水城”攻坚战

  打造“中国水城”攻坚战是2010年南宁市“五场攻坚战”中的重要一战,南宁市的各级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车荣福,市长黄方方亲自挂帅,多次部署打造“中国水城”工作,并亲自到项目现场检查指导,对项目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常务副市长周家斌、副市长温守荣也亲历亲为,多次主持召开水城项目建设推进会组织落实,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达90多次,市人大、市政协对水城规划建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市政协组织专题会议和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活动20多次,为建设工作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四、建立“四项机制”,迈出建设新步伐

  南宁市坚持把建立健全机制作为推动“中国水城”建设的基础保障。一是建立工作机构,成立了直接隶属市政府管理的“中国水城”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水城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创新审批机制,针对水城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建立了绿色审批通道,以特事特办的方式完成对各个水城建设项目的审批。同时,实行现场审批制,现场协调解决,保证项目审批的高效。三是创新协调机制,设立5个协调小组深入工地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定期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等措施,加快推进水城建设步伐。

  五、围绕“三个重点”,打造“中国水城”新亮点

  按照南宁市委、市政府2010年的工作部署,建设单位确定了南湖―竹排冲、心圩江、相思湖三大河湖公园为“中国水城”攻坚战重点突破口,开展了23个水城项目建设。一是重点整治南湖―竹排冲水系工程。重点打造民歌湖连通南湖竹排冲,使市民可以乘船畅游中心水系。二是重点整治心圩江、可利江环境工程。在优化提升两岸生态景观的同时,通过连通渠连两江,形成两湖水系。三是重点整治黄茅坪水库周边环境工程,建设水环境优美的秀湖公园。截至目前,上述3个重点项目基本完工。初步构建起了“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核心水系景观,南宁市民的居住环境更上一个新台阶。

  创无障碍建设城市 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使南宁满城如沐春风,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南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无障碍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积极促进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文明发展成果。

  在“十一五”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期间,南宁市既重视无障碍设施的硬件建设,又重视软件建设,营造了“人人都来关心残疾人,处处建设无障碍设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2006年,南宁市被授予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城市称号;2007年,被列入了全国100个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从此,南宁新一轮的无障碍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重视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服务残疾、老龄人的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从2000年起,南宁市以过街人行天桥和道路平交路口作为试点,开始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2001年后,在城市道路新建及改造过程中,严格按照原建设部和中国残联联合颁发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加以实施,并逐年加大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2009年,南宁市全面开展了道路无障碍建设情况调查并编制了改造计划。2010年,投资530万元对市区42条重要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改造完善和提升。2011年计划投资1380万元,对55条道路和3个地下通道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完善和新建无障碍设施。目前,全市已铺设盲道500多公里、缘石坡道6000多个,在城市公园、广场、重点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均设置了提示盲道和行进盲道。

  从2007年起,南宁市在市区32条主要道路上,安装了无障碍标志牌;2009年,在市区内多个交叉路口安装了过街音响提示装置;2010年,南宁市大胆创新,特别选用一款有声响和振动提示功能的盲人过街音响装置,安装在了10个人流量比较密集、残障人士出行较多的路口,更加方便了盲人朋友的使用。

  南宁市注重加强道路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在日常维护工作中,由市政部门安排道路巡查人员负责定期巡查,对非法占用和破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在每次道路检查中,都把无障碍设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全力提升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功能。经过不断的建设和改造完善,南宁市的市政道路基本实现了无障碍化。

  (二)强化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基本实现无障碍服务功能。

  开展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活动以来,南宁市坚持从源头上把好建设关,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所有政府办公建筑、综合(专科)医院、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大中型商场、星级宾馆、邮政营业厅、电信营业厅、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室外公共厕所等公共建筑都按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了改造。如:完成出入口坡化、无障碍引导标示牌、无障碍厕所、低位服务台、医院语音导医系统和提示系统、无障碍病房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明显地提高了全市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为广大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南宁市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小区,居住建筑无障碍建设率达100%;已建成居住小区、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达标率分别达到63%、83%。有关部门还在按照计划,持续开展居住小区、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营造适合各类人群的宜居环境。

  (三)加大公共交通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力度,满足特殊人群出行需求。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根据实际情况,对照工作标准,积极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完善,先后增设了低位服务台、低位电话,并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充分发挥无障碍设施的应有功能。

  开展创建活动后,南宁火车站先后投入20多万元改造完善了无障碍进出站斜坡道及无障碍厕位,增加了无障碍标志牌等,尽最大努力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

  汽车客运站方面,南宁市现有5个国家一级客运站,目前各车站已设置坡化路口31处,出入口、通道均可无障碍通行,设置无障碍厕所或厕位14个,各车站均按规范设置了无障碍标志牌,5个客运站中有4个设置了无障碍行进线路图。经过交通部门的努力建设和维护,各客运站的无障碍设施已基本满足特殊旅客的安全、便利出行。与此同时,琅东、金桥和安吉3个公交接驳站也按规范要求设置了无障碍设施。

  此外,为给广大残疾朋友乘坐公交车提供便利,南宁市还专门购置了首批10辆无障碍公交车,并投入运营,填补了该市甚至是广西无障碍公共汽车的空白。

  (四)完善特殊设施无障碍设施,充分体现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南宁市新建、改建、扩建与残疾人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教学校、福利企业、康复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设施等基本实现无障碍化。与此同时,南宁市将无障碍建设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开展了“无障碍进家庭”活动。2010年,南宁市通过为民办实事工程,对234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入室坡道、扶手、降低厨房灶台、卫生间蹲改坐或增加坐厕器、地面防滑处理等。残疾人家庭改造工程不仅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也减轻了他们家庭的负担,深受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欢迎和赞誉。

  南宁市在电视台安装了中国电视手语系统,在商业、医院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推广手语培训。2010年,还将“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了“一键通”呼叫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通过扎实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为特殊人群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有效途径。

  此外,为解决全市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生活起居困难的问题,南宁市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中,给予残疾人家庭优先保障及特殊照顾,先后通过多种扶助政策优先安排解决了290户残疾人家庭住房问题。

  下一步,南宁市将努力实现无障碍建设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社会化,让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全体市民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南宁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绿城南宁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之城

  一、南宁市持续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回顾

  1994年,南宁全市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三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城市环境和市容市貌“脏、乱、差”得到彻底整治。1995年,被授予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南宁市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主要街道黄土不露天、沿街机关单位拆墙透绿、居民小区庭院见缝植绿活动,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显著提高。1997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南宁市深入开展“五个进”(文明新风进社区、优质服务进网络、群众文化进广场、园林绿化进街道、环保行动进家庭)活动,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人居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南宁市整合城市环境整治成果,首次申报国际奖项。2000年,该市“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发展”项目获联合国人居委员会“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良好范例”称号。

  南宁市启动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活动,确立人居工作目标。2001年,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

  南宁市不断推进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活动,2004年,兴宁区东沟岭棚户区改造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该项目获联合国人居署“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良好范例”称号。

  南宁市承办2005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开创了南宁市与世界人居领域合作、交流的历史。

  南宁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得到充分肯定,2007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标志着南宁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2009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0年再获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等13个部委和单位共同组织设立的国内环保领域最高奖项――中华宝钢环境奖,实现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文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南宁市积极推进设立联合国人居署南宁办公室工作,期待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人居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与联合国人居署在人居领域实质性项目的开展。

  二、进一步夯实宜居城市建设基础

  南宁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结点!在无数荣誉的背后,是南宁市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接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坚实脚步。

  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之后,南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巩固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的工作成果,更坚定了进一步做好人居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到位,成效更加显著:一是工作机构不散。2004年6月,在原有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南宁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小组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人居办,此组织构架一直延续至今。该办依据联合国《人居议程》、《千年发展目标》,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人居工作的部署以及南宁市的实际,不断为市委、市政府提出人居工作建议,策划、启动和协调相关工作,对改善人居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二是工作目标不变。为使人居工作始终保持着强劲的态势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南宁市从不断深化“中国绿城”内涵,从全力打造“中国水城”入手,不断推进现代宜居城市建设步伐。组织力量开展“南宁市宜居城市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抓紧制订切合南宁市实际的指导意见,形成创新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理论,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依据,该工作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工作力度不减。南宁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机遇,按照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发展环境建设年”、“党组织建设年”4个主题活动,结合全力打好工业经济振兴、五象新区开发、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打造“中国水城”5场攻坚战,进一步加快了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步伐。通过努力,提高了城市品位,为构建一个基础设施较为健全、环境质量良好、市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便捷的新南宁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10年,南宁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再次获得好评。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固有规律、利用诸多自然生态环境要素持久改善人居环境的“中国水城”建设。二是建立和完善了按市级、城区级、街道(乡镇)级和小区(村庄)级四级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梯次体系。三是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大力开展城市交通出行环境建设。四是不断深化“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五是获得了“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并获得了8000万元可再生能源专项奖励资金。六是注重城市水环境治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实现了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并运用创新做法,提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效率。

  随着南宁人居环境和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喝着放心的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住得安静舒适,广大群众从中得到了真正实惠。2011年,南宁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严格按照相关指标体系,切实抓好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项目的整改、提高,为建设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工作、生活和居住的“中国绿城”而不懈努力。中国规划网南宁3月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