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满街、绿染全城、水清地净、有序繁荣”。近年来,夏津县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把“水”和“绿”作为城市建设最大亮点,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据记载,春秋时期夏津为 “齐晋会盟之要津”。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城区环城河道被垃圾、污水侵占,不但影响防洪排涝,且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治理河道、净化水质成万民所盼。夏津县委、县政府制定以城区环城河治理为核心的全县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坚持 “规划先行、疏导并举、多元投入、综合整治”的思路,全面铺开投资4亿元的 “碧水绕城”工程。达到了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的目标要求。
碧水绕城 净化城市 “血脉”
为确保清水长流,重点实施了 “三大工程”。引水工程,对西线 “引位入夏”沿线、东线 “引潘入夏”沿线所有河道进行清淤疏通,南线 “引临入夏”工程全面竣工,通过多轮驱动保证水源;蓄水工程,在 “碧水绕城”上游,建设了集调蓄、景观、公园为一体的龙湖公园,蓄水120万立方米;净水工程,在 “碧水绕城”下游,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净化城区污水,实现中水回收回用。
在城市水环境建设方面,把握3大原则:注重生态优先。尊重自然所具有的多样性,保障和创造满足自然条件的良好水循环,约束城市对河流水系的无序索取,给经济社会以可持续的水供给;给洪涝出路,减少、避免洪涝灾害;通过节水、清洁生产、治污生态修复让河流水清流畅。体现人本理念。在沿河适宜地段建设河滨主题公园、公共绿地、水上廊桥、亲水平台及健身器材等水岸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彰显文化底蕴。通过充分挖掘利用夏津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河道的水域特色及其所蕴含的人文艺术与文化内涵,塑造浓郁细腻的水系概念,突显高品位水岸空间印象,打造夏津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森林养城 打造城市 “氧吧”
绿色植物能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夏津县按照 “围城林、行道树为绿网,单位、街点为绿点,公园、片村为绿片”的思路,大搞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荫,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彻底改变了城区缺绿少水现象。目前,全县植树420万株,城区外环路及城区道路植树15万株、乔冠木30万株,城区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实现了建设 “森林城”的目标。在搞好道路绿化、园区绿化的同时,积极组织绿色创建工作,共创建省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学校14所,省级绿色社区3处,市级绿色社区24处,市级环境优美乡镇8处。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7公里,景区总面积 10万亩,森林覆盖率 62%,有“北方落叶树博物馆”美誉,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古树林。借助28公里的桑椹、葡萄长廊将万亩桑椹园、千亩梨园、千亩槐林、千亩高科技观光园、千亩蔬菜观光园及水库风景区等十处景区相连,划分民俗园、宗教园、文化园、玉鸟园等休闲园区,通过举办椹果采摘节、梨花节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多方游客,被誉为华北平原的 “绿色明珠”。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与县城交相辉映,真正成为了夏津的城市 “氧吧”。
环保兴城 呵护城市 “健康”
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是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根本所在。 狠抓绿色产业,培植绿色品牌。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为主体,发展生态农业,以生态林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旅游格局已初步形成;以棉纺织、工艺品加工、面粉加工产业为支柱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生物柴油、秸秆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相继落户。狠抓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实施 “三大工程”,即以老污染源治理为重点的 “治污工程”,以锅炉治理和控制扬尘为重点的“蓝天工程”,以控制噪声为重点的“安静工程”。近年来,先后关停取缔各类 “土小”企业40余家,限期整改企业20家,停产治理企业28家,拆除取暖锅炉64台,实现城区统一供暖。 30多个过千万元的项目因环保问题被拒之门外。 5家企业通过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狠抓长效机制,严格节能减排。将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 “同步”,并建立环保工作五项制度;全面加强新建项目管理,严格环境准入, 避免 “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落户。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