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收到了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绵竹市清平乡派出所的陈涛写给他的一封信,陈涛在信中回答了刘奇葆十分关心的清平重建的问题。他在信中写道:“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让清平一天一个样,在蔺家坎安置点里,老百姓在房前屋后开垦了“微田园”,种的是蔬菜瓜果,既有了小菜园,还美化了环境。 “微田园”,这个来自基层群众口中的词汇,新鲜又形象,给一心牵挂着清平群众的刘奇葆留下深刻印象。 在先后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清平重建格外令人关注。在清平乡调研时,刘奇葆提出,要依托清平场镇科学规划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充分利用清平场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村庄和农房,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质量,建设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如今,“新农村综合体”大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医院、超市、幼儿园就开在村民身边,老百姓上学、看病、办证更方便,村里的农家乐也开业了。尤其是蔺家坎的“微田园”,前庭后院,有地方种花种菜、喂猪养鸡,村民们都说:这样的新村,大家喜欢得很! “新村建设就是要有这样的‘微田园’”。刘奇葆指出,“微田园”好听好记,形象直观,抓住了新村建设的关键问题,表达了群众的真实意愿,它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却是群众对我们一直所坚持的“新村建设要保留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理念的生动概括,因此,新村建设在住房规划设计上,一定要做到前庭后院,建设“微田园”,既方便群众发展经济,又体现庭院生活情趣。 根植于泥土,萌芽于乡间,“微田园”展现活力 入秋,清平乡蔺家坎新村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又有了一季轮换:上一季的四季豆、黄瓜已经采摘结束,新一季的莴笋、白菜苗又栽好,脆生生、绿莹莹一片。“我们的‘微田园’又播种了一季希望!”陈涛指着眼前的景象说。 10月9日,临近中午时分,村民林德珍走出家门,在门前的菜园里扯起了一把小葱,抖落新鲜的泥土、冲洗干净,数分钟后,麻婆豆腐的香味便溢满了农家小院——这便是“微田园”的一个剪影。 “这菜园子不仅好看,更实用。”清平乡党委书记陈文刚介绍,在清平乡的新村建设中,房前屋后都有意识地给农民留下了小菜园。平整的地面上,根据田型,用大小相宜的鹅卵石在房前屋后摆放、压实形成生态埂;遇到地面倾斜,则根据地形地貌,用适当的卵石砌成适当斜面的堡坎,使田块形成梯田型,建成“梯形田块”——这是绵竹市清平乡村民因地制宜建设“微田园”的景象。 在成都市郫县战旗村,村民廖代建在住上新建的楼房后,又对房前屋后的空地进行了新规划,种上了小葱、蒜苗,“尽管住得比以前好了,但家里的老人总是觉得眼前有个菜园子,心才安”。 对于村里越来越多的这种“小菜园”,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也经历了一个思路转变过程。他说,一开始,新村建设并没有给村民们规划小菜园、小庭院,但从这两年的情况看,村民们自发经营房前屋后的“地盘”,也启发了村干部:不管生活再现代,农民的生活肯定有与城市人不一样的需求,村民的小菜园一发展,战旗村的田园“味”更浓了,村民们的生活也更方便了。 “‘微田园’是农民在新村建设中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前庭后院和‘自留地’在新村建设中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正是因为根植于泥土、萌芽于乡间,所以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将得到农民兄弟最根本、最长远的支持。”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有个别地方把老百姓房前屋后的树木菜园全部搞掉,一草一木都不留,这种倾向要及时纠正,不能把城市的钢筋水泥崇拜搬到农村去,否则,农村就失去了它的本色。农村住房除了要有现代功能外,还要配套种植、养殖、储藏等多重功能,“微田园”的建设,正是还原了农村住房的多功能化,应该提倡。 事实上,“微田园”除了带给村民视觉上的好感,也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清平乡房前屋后“微田园”建设增加了630亩作物,种植了蒜苗、萝卜、白菜、青菜等时令蔬菜,去年一年实现农产品产值250万元。 新村建设不能把农村搞成城镇,把农村一些好的东西丧失掉 “农民房前屋后如果连一根草、一棵树也看不到,‘鸡犬之声’也听不到了,那新村建设就是失败的!”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刘奇葆对来自全省各地的主要领导发出这样的提醒。 新村建设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地域特色,让农村在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一个个颇具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的新村惬意生长,这是新村建设的目标。 2009年下半年起,我省开始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并逐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和村级组织建设以及新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等重点工作,形成了“4+1”的四川新农村建设之路。 什么是新农村的现代化生活?新村建设的关键在哪里?城里的钢筋水泥就是现代化?铺着大理石的大广场就是现代化?在深入农村基层的调研中,刘奇葆发现个别地方在推进新村建设时,一味追求模仿城镇的建筑,连排房、水泥地,甚至把院坝也搞得像广场一样,看不到花草看不到树,让新建的村落失去了乡村原有的特色和风情。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各市县主要负责人:在新村的规划和建设中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农村就是农村,城镇就是城镇,在让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同时,一定不要把农村搞成了城镇,把农村一些好的东西丧失掉了,尤其是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一定要保留住。否则,新村建设就是失败的! 对规划的注重,对田园生活的呵护,对农民参与主体的尊重,在我省的新村建设进程中一脉相承。早在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之初,刘奇葆就特别指出,在农房重建中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即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正是这样的理念和思路,灾后重建的一个个村落成为世人眼中靓丽的风景、灾区群众心中最美的家园。2010年,在灾后重建中我省启动了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了2043个新村重建规划,使整个灾区新村建设质量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总结和运用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按照“全程、全域、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短短两年时间,新农村综合体从试点到铺开,今年全省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282个。 “‘三打破、三提高’和‘微田园’,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认为,“微田园”是经过长期实践后,我们对既有的关于新村建设的经验和理念的新的发展,是对新村建设的更高要求,是新村建设中既有前庭后院、又有鸡犬之声相闻,既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但又不孤立于农村的具体体现。 铺展现代文明与乡村气息交相辉映的乡村新画卷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我省提出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用10-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在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大背景下,新村该怎样建已不是一个短期命题。 就像刘奇葆要求的那样,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和认识现代化,新村规划立足农村实际,依山就势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展现生态田园风光。有条件的地方,民居设计要前庭后院,建设新村里的“微田园”,既满足农民群众发展种养副业的需要,又彰显鸡犬之声相闻的田园生活情趣。 许多从事新村规划建设的人认为,刘奇葆高度重视“微田园”和对各地的及时提醒非常有价值,因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全省推开,在这一关键节点,如果一些地方将路子走偏,将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失误。可喜的是,“微田园”正为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并正在思想上和规划上,彻底摒弃钢筋水泥崇拜,还原生态,建设生态,把新村建成有花有草,有畜有果,鸡犬之声相闻的新村。 记者从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了解到,到2015年,我省将建成新村聚集点6万个、新农村综合体1000个,涉及农户近600万户、逾2000万人;到2020年,我省将建成新村聚集点逾10万个、新农村综合体2000多个,涉及农户近1000万户,逾3000万人。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着力打造生态、绿色、有机等农家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而今,不仅在清平乡、战旗村,“微田园”已在不断铺展:在三台县永明镇的万家坎村,当地以农村田园特色为主提升农户风貌,因地因势改造庭院栅栏建设 “微田园”126户,“现代田园中的乡村流水别院”景象已具雏形;在广安市广安区岳庙新村,前庭后院的小菜园形成了一道别样的景观,村民们从打理“小菜园”入手,使乡村环境焕然一新…… 循着“微田园”这条路径,巴蜀大地上一幅现代文明与乡村气息交相辉映的乡村新画卷正舒展开来。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