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规划资讯 >

重构广州城市规划布局,当以“生态型”为目标

时间:2012-06-19 11:06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为之

    6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设计单位,向广州市政府提交了《广州市城市功能布局研究》成果报告。报告会上,众多专家为广州城市功能布局支招,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市长陈建华则在现场听取了专家建议,以谋求对未来广州市优化重组城市空间结构,推动新一轮城市发展做足准备。
    在2000年,当时出具的《战略规划》为适应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确定了“拉开结构、建设新区、保护名城”的城市建设总体战略,采取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策略。如今,12年过去了,整个城市已经从“云山珠水”的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水格局,无论从城市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需要城市在规划上加快步伐。也因此,受广州市政府的委托,上述三家单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论证之后,指出广州市在几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定位不够清晰、功能布局问题突出、文化特色挖掘不足等问题。
    应该说,如果将上述专家诊断置于今天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或许都可以成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市化一直保持着高歌猛进的状态,尤其在90年代以后,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城市的扩张速度足以令任何一位规划师惊讶。广州自然也不例外,在2000年,广州的经济规模为2800亿元,常住人口为209万,主城区面积大概为300平方公里,而2011年则为1238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了1200万,中心城区面积则超过了1300平方公里。对于生活在广州超过十年的人而言,几乎可以亲眼目睹珠江新城的拔地而起,新机场、新火车站、南沙港的横空出现,已经包括萝岗、南沙等新行政区域的划定。
    这样的大手笔,毫无疑问是政府深度介入并且主导的结果,通过借助公司化经营的手段,城市化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不过正如专家诊断书上写的,在缓解主城区压力,建设副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原先确立的“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十字方针,因为没有解决广州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关系,使得“中调”无法实现。具体可以体现为在行政权力的主导下,城市内部资源分配的等级制被固化下来,甚至包括像同德围这样一些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的住宅小区,也因为大规模集中一地的原因,而被贴上了“贫民窟”的标签,从而扭曲了政府介入的本意。
    在国外城市化进程中,有过经验,更有过教训。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曾这样描绘类似上述的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是成为牺牲品。”今天,广州的城市规划境况未必到了这般糟糕的地步,但对于已有教训的认知,广州市的规划者当能做到“犹在耳旁”。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撰写这部震惊世界城市规划领域大作的作者简·雅各布斯,她更为经典的一句话还在于:“我们需要这样的多样性,城市生活由此可以进入良性和建设性运转,城市中的人也因此可以保持(并进而推进)社会和文明的进程。”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避免枯萎的前提,也是城市本身所拥有的天性。但显然,大规模的推土机只能制造标准化的物理空间,却常常铲平了滋养城市多样文化的土壤。对照广州,城市改造带来的空间重组,切断了原先老广州社区邻里之间的传统联系,而为现行工业发展和消费文化设计的空间格局,必然决定了所生产的文化是单一性的。
    或许,值得期待的是在未来十年的城市规划中,“生态型”城市将逐渐被接受。它所要求的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为此,市委书记万庆良着重强调,要把人的需求作为城市功能布局研究的核心,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尽管“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暂时还无法真正抛弃,但是,通过引入专家、民众的决策意见,将城市功能划分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城市空间的资源利用率,最终打造出一个生态型的多中心广州市,应该是城市规划者未来要坚持的一个方向。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