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规划资讯 >

哈尔滨首批景区124块指路牌安装完成

时间:2012-06-05 14:14来源: 东北网 作者:为之

    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和部署精神,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哈尔滨首批景区124块指路牌安装完成,这些图文并茂的景区实景拍摄照片指示牌最大的16平方米,平均9平方米。

  这些指示牌科学、合理地摆放在通往22处景点的沿途中,以吸引更多游客对哈尔滨进行一次深入式旅行。

  这些指示牌,既被看作哈尔滨向世界展现城市风貌的过程,也将成为城市文化旅游营销的又一个起点。在这个庞大而具有推动意义的进程里,每一寸人性化的细节,都是关键。

  民意选出的终稿

  棕色底纹,景区实景拍摄照片加反光膜——此前,哈尔滨市区几乎没有任何一块标准的景区指路牌。

  全国各大城市景区指路牌的指定格式包括景点剪影图案、景点名称、距离及前行方向等四部分元素。根据国家统一规定,景区指路牌必须采用棕色底纹,但元素的分布格式并不固定,字号、图片大小均可根据路牌周边环境做出不同调整。只是,指路牌并非艺术品。

  哈尔滨首次大规模制作安装景区指路牌,这意味着,今后哈尔滨所有景区指路牌都要以这批牌子为标准。负责此工程的市交警支队设施大队工程科刘志刚科长说:“结合哈尔滨城市风格,我们要求牌子必须规范、大气、洋气,配合城市的味道。”在确定指路牌点位同时,刘志刚用他16年的工作经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牌子上开始了他的反复实验与梦想实践。

  “对四部分元素的调整,必须先突出功能性,让行人与驾驶员一目了然,看着顺眼。其次才是美观。”刘志刚根据开车及行走的习惯与视线角度,针对不同点位,反复调整了牌子上各项元素的布局,并最初设计出十几种备选方案。

  其间,刘志刚始终有一个疑惑:像极地馆这样的景点,可以用企鹅、鸟等剪影图案代表,而像中央大街这样的景点,用剪影恐怕不行。“用实景图片到底行不行?我们的想法很大胆,但并不知道实际效果如何。”刘志刚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毅然跑到北京,在两天内徒步走在京城的大小街路。这个曾开过奥运会、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城市,恰恰正是用实景图片式指路牌形象展示了它的细腻与人性化。

  回到哈尔滨,刘志刚请了位专业摄影师,重新给22处景点拍了80余张照片。“我们力争同一处景点在牌子上用不同的图片。”刘志刚说,“比如通往滨江湿地的牌子一共40多块,每款都不一样,这是为了让行车经过的游客更全面了解即将前往的景点。再比如太阳岛,我们在公路大桥至太阳岛方向道口,使用太阳石的照片;从道口到太阳岛部分使用水阁云天的照片。”

  仿佛着了魔一般,刘志刚捧着一堆大小不同、“款式”各异的小模型,先将它们拍成照片上传到网络论坛征求网友意见,又将“骚扰”目标锁定到同事、亲友,甚至随处拦到的行人及驾驶员。“我用‘民意测验’的方式,让大家在中意的小牌子上划选票,最后选出三套上报。结果我也有些意外。”刘志刚告诉记者,最终被确定采用的终稿恰恰是得票数最高的那套方案。

  2800公里的迷路与寻找

  设计者们要在一个月时间里,完成每块平均9平方米、共124块指路牌的设计、选位、制板和施工,最终将哈尔滨的标志性景点,通过“路线更新”的方式进行展示与营销。

  刘志刚带了一支只有4名队员的团队,在这座他生活了50年的城市里,开始了一场探索式的旅程。

  此次的任务,是为了确保哈尔滨今年的“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期间交通组织顺畅,指引中外游客安全、快速、便捷地到达旅游景点。对刘志刚个人来说,此番任务更像是一种圆满:作为市交警支队设施大队工程科科长,刘志刚从事交通标志设计工作整整16年,亲手设计了哈尔滨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交通指示牌,而目前,哈尔滨几乎没有一块标准的景区指路牌。

  4月24日开始,刘志刚和其他4人分别出发,走访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和各大景点,用短短几天粗略勾勒出一张联结哈市22处大小景点的路线网。紧接着,他们开始在这张粗略的网图中仔细行走。反复且枯燥的行程进行了2800余公里,大家结合了各种路网实际问题,不断调整和实验标志的点位设置,最终寻找到124个点位。在这一过程中,对哈尔滨街路一向无比自信的刘志刚,仅在滨江湿地景区里就遭遇了5次迷路。“当时很感慨,本地人都难以准确找到方向,更何况是外地游客。”

  刘志刚的团队很快总结出一条线路设计规律:要带游客走最近、最好走的路,并从最具标志性的一级街路开始,设置景区指路牌的第一个点位,一路保持点位的连续性。“比如我们要去滨江湿地,通常会被告知先锋路是必经之路。”刘志刚说,“那么我们就在先锋路设置滨江湿地的第一块指路牌,只要看到第一块,再也不用问路,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所有关键路口,保持每隔1至3公里设一块牌子,一路将游客带进景区。”

  一个月完成的“指引”

  124块指路牌,最大的16平方米,平均9平方米。一个月内拼装完成,极大限度考验了体力与耐力。

  这批哈尔滨首批景区指示牌,在短短一个月内,以一种看不见的迅猛速度安装,计划6月5日完成,比原计划提前5天。

  小团队所在的市公安交管部门,也同时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每块牌子是铝合金材质,大大小小,不仅运输是一个主要问题,制作过程中,由于棕色景区标志反光膜平时使用较少,厂家基本没有库存,订货生产周期较长,为不影响施工,只得由该部门积极联系北京的兄弟单位进行援助。另外,整个工程需要70多根每根1吨重的立柱支撑,有的牌子还需要借助建筑物。观察并确定牌子的安放位置,是一个极其令人头大的过程。因为这种高空立牌往往更多考虑电缆安全、建筑物、视线等多重因素。

  为了将施工对路面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市公安交管部门采用交叉作业、穿插施工、24小时联系作业的模式,强力对工程进度进行攻克:白天设计并确定点位,晚上浇筑基础、吊挂杆体,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路面施工对交通的影响。负责制作板面的哈尔滨机动车牌照厂为了加快进度,还将退休的十余名技术骨干返聘上岗。

  刘志刚对目前安装好的所有指路牌的款式、规格、点位甚至大小,都了如指掌。“现在这些牌子的样子,其实已经在我心里存放多年了。”刘志刚告诉本刊记者,很多人认为他的工作枯燥无趣,其实恰恰相反。“谈不上有多么高难,只是需要些技术含量、经验、细心与耐心。当然,还有诚心。”

  “在迷人的哈尔滨之夏”,脚步将近。这是一座重新深入城市、认识城市的契机。在这场展现城市、营销城市的一步步准备过程里,每一寸细节同样彰显着用心,还有一座城市的诚心。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