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规划资讯 >

城市生活便利度观察 规划管理制约致服务功能弱化

时间:2012-05-31 15:33来源:新华网 作者:为之

    城市越来越大,人们享受着大城市的繁华,却发现“大有大的烦恼”:

  车多了,走路反倒变难了;
  大商场、大超市多了,换拉链、买扣子这类家常小事反倒不知去哪儿办;
  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节奏加快,老年人等相对弱势群体反倒感觉“被遗忘”了;
  政府投入不少资金搞便民设施,老百姓反倒总觉得没有真正方便。城市生活如何更便利?城市建设和管理如何与市民个体体验合拍?在提高便利度的同时如何处理不同人群间的矛盾?
  过马路,有点怕
  ——路越修越宽,一次绿灯只能过一半马路,行人迫不得已闯红灯
  针对北京等特大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一位长期在美国生活的知名经济学家说,原因之一是人们太喜欢开车,800米、一公里的路也要开车或打车,不愿走路。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打瓶酱油也开车”、不愿步行?有生活习惯的问题,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步行并不那么轻松便利。特别是在道路资源有限、人流车流混杂的大城市中,近年来社会把关注点更多地投向疏导车辆、健全公交体系,而行人出行的便利度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甚至发生倒退。城市很大,马路很宽,步行却不容易。
  “过马路,真让人害怕。”这话不是夸张,而是不少市民在面对越修越宽的马路、越来越多的车辆时的真实感受。
  人行道,不好走
  ——车辆占用、商贩摆摊、规划先天不足,人行道拥挤不堪,越来越不好走
  车有车道,行人有步行道。很多人感到,步行道越变越窄,越来越不好走。
  5月1日下午3点左右,北京三里河东路附近,路边的行人道上停满了车辆。“这些车大多是周围商店店主和餐馆客人的。”一家餐馆的服务员说,“停在这儿又近又方便。”
  30米长的人行道上,一个挨一个停了16辆轿车。如果想在人行道上行走,行人必须左右穿行,时刻提防着前方的障碍物。其中许多车辆并排停放,车辆之间的间距有时仅能容纳车门打开的长度。为行人剩下的空隙在最窄处不足一米宽。妈妈推着婴儿车、老人推着买菜的小车想经过就更难了。
  换次乘,走太远
  ——一次换乘往往要走一公里的路,上上下下好几回,让人觉得“还是开车好”
  鼓励行人乘坐公共交通,但换乘的烦琐也让人觉得“还是开车好”。
  “西直门地铁站是2、4、13号线相交的地方,修建的时间相差很长、换乘很乱,来过的人都知道。”家住北京的付先生每次上班都要在西直门地铁站换乘。“13号线和2号线换乘时,要走几乎1000多米的路,再加上人多,就更慢了。”为此,付先生每天要早起15分钟,防止在换乘过程中耽误过多的时间导致上班迟到。  “换条拉链跑半个城”
  ---大城市寸土寸金,传统的小店小摊小服务项目,是不是注定要消失
  不少大城市居民有这种感受:城市发展了,可从前居家生活中一些很平常的小事,现在成了一个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平添许多烦恼。
  “换条拉链跑了半个城。”住在北京金融街附近的康大妈抱怨。她去年从郊区搬到城中心儿子家住,发现繁华都市的生活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便利。“没有杂货店,只有大商场 、大超市。买吃买喝倒是挺方便,还有那些名牌店,看着挺过瘾,可想换条拉链、修个鞋、织补个毛衣什么的,真不知该去什么地方。”去年底,家中洗手池漏水要换软管,康大妈坐了近十站公交车到南三环的家居城才买到。最近为了给穿惯的一条长裤换拉链,她打听了好几个人、兜兜转转好几圈才找到愿意也能给她换拉链的地方。
  大城市寸土寸金,传统的小店小摊小服务项目,价格便宜利也薄,是不是注定要消失?
  买菜只能去超市
  ——追求整洁的市容市貌,也需通过细致安排兼容市民的基本需求
  下班后,顺路在家附近的菜市场挑几样新鲜蔬菜好回去做饭,是许多市民已习惯的生活。然而,随着近几年各地加大对马路菜场的清理整顿,不少人发现,买菜只能去超市,再无从前的方便和从容。
  “小区门口的几个菜摊水果摊,最早是挪地方,然后缩小规模,再后来彻底消失了。”北京市民凌云对此深感不便。凌云是自由职业者,住在五棵松附近的一个小区,每到下午都要买菜做饭。菜摊没有了,她要走远些到超市买菜。“超市的菜,一来贵,二来不新鲜,真的不如传统的菜市场或小菜摊好。”蘑菇、圣女果,超市里多数装盒并盖上一层保鲜膜,“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买回家掀开保鲜膜,发现下边一层是小的、蔫的、坏的。”
  客人来了愁停车
  ——停车难有总量不足的因素,也有管理不够细致的原因
  谈起生活便利这个话题,家住广州市中山大道的王敏表示,他最心烦的就是停车。
  单位附近停车费10元一小时,上班一天,停车费近百元。这钱要花出去也不容易。早上7点开始,附近的停车场就开始拥挤不堪,停车位十分难找。
  “睡城”也需要药店邮局幼儿园
  ——新城新镇的生活便利度肯定比不上老城区,但基本的生活配套应尽快完善
  城市生活方便吗?京沪穗三地的许多市民表示,老城区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建设出现新的便利问题,但真正不便的还是新城区。
  由于本就在上海嘉定汽车城的某跨国汽车公司工作,唐旻夫妇2005年买房选择了嘉定安亭新镇。生活看起来很理想:没有上下班拥堵之累,还能享受郊区的宁静。
  入住之后,小夫妻发现,风景看起来很“美”,但待解决的事儿一桩桩很具体:商业配套进展缓慢,偌大一个镇,只有两家便利店。几年后,住户增加,这里才开出一家联华小超市,零星也兼卖点菜蔬,一家水果店同时卖点冷冻肉类。有新餐饮店开出,业主常常在社区论坛奔走相告,有的却开不久就关门了,坚持下来的也屈指可数。
 “少数派”遭遇生活尴尬
  ——道路难走、楼梯难下、卫生间难上、新技术难用
  在城市生活,一些对绝大多数人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另外少数人却是举步维艰。比如下三个台阶,到楼下小院去晒太阳,这对于82岁的刘成林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成林住在北京西城区一栋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老楼里。“别说爬楼梯,没人扶着,一个台阶我都迈不动。”刘成林身子骨依然硬朗,但走路全靠助行器帮忙。年轻人走一步的距离,他要挪上四五步。3年前,老楼单元门出口处修建了无障碍坡道,刘成林等老年居民特别高兴。“没这坡道,子女不在,我就没法出门。不出门活动活动,这身子骨就更不行了。”
  “少数派”也要享受便利生活
  ——许多大城市已经具备相当的财力来为少数弱势人群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
  城市生活中,不仅“少数派”的便利常常得不到保证,有时候还会与“多数人”发生“利益矛盾”。
  40秒通过10车道的宽阔马路,对于多数人并不难,但对孕妇、老人、残疾人、推着婴儿车的妈妈就充满风险,可如果拉长红灯时间,开车的人又会觉得没必要、人为增加道路拥堵;
  上网查资料、打印作业,对于多数城市家庭并不难,还能扩大孩子知识面,但对于低收入家庭就是笔不小的负担;
  电话、网络预约挂号优先,对文化水平较高的病患,无疑提高了看病效率,但对于低文化水平的家庭,这种新技术的优先权实际上很难实现。
  让“少数”和“多数”共同便利
  ——通过渐进式的“城市改良”,让均等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贯穿城市建设
  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全国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6.34%;我国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逾35876万人,文盲率为4.08%。这意味着刘成林、罗百臣们的“生活难题”虽然不是城市生活的主流,但也绝不是个案。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少数派”的城市生活更便利?
  均等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应贯穿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许光建认为,城市建设不应仅注重规模和速度,应更重视宜居性、便利性,尤其是要提高对残障人士、高龄人群等弱势群体生活便利度的关注。
  近日,某市一段两三百米长的路段,由于两侧人行道都停满了汽车,路人经过时都得紧贴着汽车道小心通过。每当有汽车经过,整条路都扬起尘土,路人掩面行走。
  规划制约便利
  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商业利益和短期政绩,导致城市的服务功能弱化
  北京CBD核心区,摩天大楼林立,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但在这里工作的汪小姐却很烦恼:每天上下班时间,没有一个方向不堵车,没有一条地铁不拥挤;高档写字楼看着漂亮,其实却是一个大罐子,没几扇窗户能打开透气;隔着窗户望出去,一片钢筋水泥森林,要寻找绿色只能在办公室养盆花。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的期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简单目标,现代城市生活被赋予的使命越来越多:设施齐备、选择多样、舒适便利!然而,这些并没有得到满足,其中舒适便利尤其欠缺。这是为什么?
  管理制约便利
  城市人口密度大,不同人群利益诉求不同,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宣布,今年拟在全区17个街道试点错时停车,每个街道将至少设一处错时停车试点区域,预计可为老旧城区居民提供2000至3000个车位,以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
  错时停车,将别人暂时不用的车位,暂时出让给需要的人,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原来自成体系的管理运行系统被打破,服务人群扩大、服务时间变长、服务形式多样化,势必需要重构管理、扩充人员甚至增添设备。谁来投入、如何开放、如何收费、如何降低运行风险、如何规避矛盾?所有这些,都直指一个问题:管理能力和水平。
  边界模糊制约便利
  需要政府强制力、集体约束力、个人自制力三种力量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北京天坛公园曾经发生过一件尴尬的事情,管理部门为了提高服务档次,将公共厕所的厕纸全部换成高档卫生卷纸,不料引来周边许多老太太排队扯卷纸,有人甚至一扯就是十多分钟,这边扯完了再到旁边排队继续扯。最后景区管理部门无奈撤回高档卷纸,重新恢复到普通档次。
  “良好的城市管理,需要政府强制力、集体约束力、个人自制力三种力量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罗亚蒙说。政府什么都不管当然不行,但政府什么都管、事无巨细,效果也不好。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强制力超强,集体约束力欠缺,个人自制力及参与度不足。
  城市管理中,政府行为的边界到底是什么?
结语:城市发展,最终要让城市居民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适。否则,摩天大楼再多、500强总部再集中、道路修得再宽,如果其中占大多数的老百姓感到不方便,甚至觉得不如从前,这样的发展也没有太多意义。我们关注这一话题,希望能在城市迅速长大的今天,客观反映普通居民的声音,为城市建设管理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起到推动作用。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