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沙湖“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图 制图:张帆
湖泊三线控制指标一览表 湖泊蓝线控制面积(公顷) 307.8 湖泊绿线控制面积(公顷) 87.2 湖泊灰线控制面积(公顷) 754.92 湖泊在消失,城市在流泪。为了遏制住湖泊面积锐减的势头,武汉政府昨通过《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为39个湖泊划定“保护圈”,并通过媒体永久公示。“三线一路”分别为蓝线(水域控制线)、绿线(绿化控制线)、灰线(建筑控制线)、环湖道路。“三线”划定后,蓝线、绿线之内不得任意开发,灰线内的建设要与滨水环境相协调,并且限制环湖无序开发,保护湖泊资源、水环境景观的公共性和共享性。 中心城区有40个湖泊,因东湖适用《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该《规划》确定了39个湖泊的保护圈。 其中,“蓝线”规划湖泊水域保护面积为132平方公里;绿化范围“绿线”,规划湖泊绿化面积106平方公里;外围控制范围“灰线”,总面积182平方公里;以及环湖道路432公里。 根据“三线一路”规划,39个将湖泊按景观公园、城市公园和生态公园三位确定湖泊功能,其中,16个湖泊定性为景观公园湖泊,16个湖泊定性为城市公园湖泊,7个湖泊定性为生态公园湖泊。 “三线一路”上保护锁 “碧水连天,荷叶田田,飞鸟蹁跹,群鱼戏水,草长莺飞;夏可摘莲花,捕虾蟹,戏清水;冬可采湖藕,观飞鸟,尝鱼鲜。”这种关于湖波的老段子,永远定格在老武汉人儿时的记忆中。 据了解,武汉现有湖泊166个,中心城区湖泊40个。而在建国初期,武汉仅中心城区湖泊就多达127个。“为湖泊划定保护线刻不容缓。”昨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上,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给湖泊划定"三线一路"在全国属首创,一旦最终确定,就相当于给湖泊上了一道保护锁,再想填湖占湖就很困难了。” “保护圈”向社会永久公示 “保护圈划定后,谁也不能变!”昨日,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要求,每个湖泊的保护范围将向社会永久性公示,接受广大市民的共同监督。他表示,“三线一路”的划定第一关在于环湖路的建设,39个湖泊必须先修环湖路,哪怕是“土路”也可以。 会议透露,新城区126个湖泊的保护规划编制将于近期启动。“锁定岸线,确保166个湖泊不减少。” 同时,武汉市、区政府将一一签订湖泊保护责任状,每个湖泊将有一个“湖长”。 此外,唐良智要求,有关部门要率先编纂一本《武汉湖泊志》,深度挖掘湖泊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每个湖泊的历史、现状、文化、文人墨客的诗词等一一建立档案。 武汉多次为湖泊立法 为有效保护湖泊,遏制无序填占、侵害湖泊的行为,武汉市曾多次出台法规,守护湖泊。 早在2002年该市就实施了《湖泊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武汉所有湖泊都列入保护名录,明确表示要打击围湖建设、填湖开发等行为。 随后的2005年,武汉市又颁布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划定中心城区湖泊水域保护线,即湖泊蓝线。不过,该蓝线划定精确度偏低,湖泊水域范围与实际水面存在一定偏差。 2010年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确定蓝线(湖泊水域线)为湖泊最高控制水位;湖泊绿化用地线以湖泊水域线为基线,向外延伸不少于30米。绿线保护区内,除按照规划建设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外,禁止建设任何建筑物、构筑物。 从2007年开始,水务局等有关部门着手编制《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2009年完成初稿,经过多次讨论修订后,最终于今年成稿并报市政府。 链 接 “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在修订2005年中心城区湖泊蓝线的基础上,规划了“绿线”、“灰线”和环湖道路体系。 绿线:即环湖绿化控制线,确定绿化面积、绿化开放岸线,保证水生态与绿化生态相协调,对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证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具有重要作用。 灰线:即环湖滨水建设控制线,确定了湖泊预控开敞面积、开敞岸线率等指标,限制环湖无序开发,保护湖泊资源、水环境景观的公共性、共享性。 环湖道路体系:包括“环湖车行路”和“环湖步行路”。 39个湖泊名录 鲩子湖,塔子湖,小南湖,西湖,北湖,机器荡子,后襄河,菱角湖,张毕湖,竹叶海,墨水湖,龙阳湖,莲花湖,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三角湖,紫阳湖,四美塘,内沙湖,水果湖,晒湖,外沙湖,北湖(青山),严西湖,南湖,杨春湖,野芷湖,竹子湖,青潭湖,车墩湖,五加湖,严东湖,野湖,黄家湖,青菱湖,汤逊湖,金湖,银湖。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