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消息:山美、水美,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这些都是让牡丹江骄傲的资本。不过最近牡丹江又多了一个令人骄傲的头衔:全国“宜居城市”。去年,中国城市论坛2007北京峰会评出了全国十大“宜居城市”,牡丹江从287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排位第七。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宜居城市”就是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但如果仅仅以为建设“宜居城市”就是搞搞山水、修修街路那就错了。一座城市如果宜居,不仅能提升人们发展经济的精气神,还会成为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一张绝好名片,从而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软动力。
“重整旧山河,再造新家园,为人民建一座好城,为历史留一座名城。”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市委书记徐广国向与会者发出了上述倡议。由此,我市“宜居城市”的建设问题再一次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建设“宜居城市”是最大的惠民实事
有人说,宜居最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对中国城市建设的真正挑战。
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现在我市已经迈进了这个门槛,建设“宜居城市”可谓正当时。
“建设‘宜居城市’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健康是一,其他的都是零”,这句话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同样如此。牡丹江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人们发展经济的劲头儿就更足。相反,如果环境不如意,人们健康受影响,不仅大家工作情绪低落,还会加大整个城市的医疗负担。
2008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承诺要为全市人民做50件惠民实事,而改善人居环境是最重要、最急迫的一件。道理挺浅显:谁不愿意住在环境优美的地方?谁不愿意呼吸清新的空气,过田园诗般的生活?“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宜居城市’的建设力度。”
其实建设“宜居城市”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去年我市投入了比2006年多7倍的财力,在宜居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的方面包括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改造棚户区、市污水处理厂恢复运行、整修市区街路。细节方面包括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整治乱贴乱画等诸多方面内容。
对于建设“宜居城市”的意义,海林市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刘建春说得更为明确:环境就是生产力。“从长期看,环境建设的回报率最高;从现实看,创造适宜居住的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是让广大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具体体现。从两个角度综合看,建设‘宜居城市’有助于提高大牡丹江的整体形象,更是受益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座美丽城市,就是给他们留下了一笔可以长久享用的无形财富。”
建设“宜居城市”与发展经济相辅相成
“我们要发展,更要有质量的发展,对人们有益的发展,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去年我市花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进行了全面的城乡环境整治,特别是在亮化工程上更是取得了明显成效。可是也有极个别人认为有钱应该花在刀刃上,不应该搞这些“花架子”。
对于这一不和谐音,我市某位企业界人士用事实给予了辩证回答:“经济发展重要,民生同样重要,何况这两件事并不冲突。城市美了,干净了,亮堂了,不仅咱牡丹江人生活得舒心,就连外地人都羡慕咱们,招商引资工作都变得容易多了。”
还有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建设“宜居城市”,还对我市的现代服务业有促进作用。“比如说,云南大理、广西桂林、浙江杭州等地不都是凭借其优美的山水风光成为旅游名城,使旅游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的吗?再看我市,牡丹江有镜泊湖、林海雪原、中国雪城、百年口岸和东北虎乡五大品牌,初步形成了旅游优势产品集群,完全可以按照建设‘全国著名旅游避暑度假胜地’、‘旅游文化名城’、‘最适宜人居城市’的目标定位,在旅游产业上形成突破。”
“宜居城市”,当然还有“宜品”的文化氛围。一些有心人还提出了用文化提升城市发展的理念,建议相关部门充分整合渤海国等牡丹江流域的历史文化,理清城市文脉,融入城市建设,挖掘深厚的牡丹江人文精神。同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民俗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做好渤海国遗址和长城遗迹等国家级文物单位的保护规划。要建设和恢复绥芬河百年口岸、横道河子百年老镇、解放路百年老街等老城镇、老街区,把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区域文化软实力变成城市发展的硬实力。
是啊,经济发展了,我们就有更多的财力去搞“宜居城市”建设,反过来,“宜居城市”建设也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两种关系处理好了,我市就可以长久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建“宜居城市”要形成“次第突破”之势
说到底,“宜居城市”建设包含许多方面,比如说要“宜住”,就是既包括绿化、美化工程,又必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市政设施以及进行棚户区改造等;比方说要“宜游”,就是要大力发展我们的旅游业;比如说要“宜品”,就是要充分挖掘我市的文脉和城市文化氛围。
而在众多建设项目中,业内人士都建议,在现阶段我市还是应该首先在棚户区改造中形成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对于目前还住在棚户区的低收入群众来说,改变居住条件无疑是雪中送炭。“《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市要大规模进行棚户区改造,改造面积比上年增长2倍以上,这种改造速度是近年罕见的大手笔,为我市低收入群体改善居住条件带来了无限希望。”
一位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人士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说,改造棚户区不仅能极大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还将有效提高我市的大气质量。“要让牡丹江的天更蓝,棚户区改造必须加快进程。”
就此,记者还专门采访了市建设局副局长郭富。他告诉记者,刚刚闭幕的市委全会对宜居城市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详细部署:要加快生态型宜居城市建设,实施生态环保治理工程,在中心城区新增绿地2万平方米,推进西山公园、人民公园等6个公园改造提升,促进“一河三溪六湖”流域整治开发,加快4500米江滨景观带项目建设,以及实施老城区楼房“穿衣戴帽”工程,完善80条小街巷路灯设施等。
郭富说,其实市建设部门早就利用“准备之冬”进行了先期谋划。本月下旬,他们将召开牡丹江市城市建设推介会,邀请全国各地开发企业及有识之士参加项目推介。会上,市建设局将主要向与会者推介我市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河三溪六湖”治理改造项目、郭家沟垃圾发电项目等七八十个项目。同时,下一步他们还将就如何吸引投资者参加市区棚户区改造问题进行调研,以吸引更好的投资者。此外,建设部门还将继续进行亮化工程,争取在春节前形成一个亮化高潮,让市民度过一个喜庆热闹的佳节。
宜住、宜行、宜游、宜品……让牡丹江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不断加强,让“雪城”这张名片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建设“宜居城市”,必将在牡丹江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