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好“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开发,推进好“西部水城、风情名镇、美丽乡村、避暑庄园”四类建设,这是开县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的创新和探索。如今,这一创新和探索已经在开县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地推进了开县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了开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思路创新——
优势资源的激活,是农村城镇化的活力,西部水城、风情名镇、美丽乡村的“三级开发”,都以激活、利用资源为基础
开县的县城建设,是中国西部最具特色的县城之一:短短3年多时间,就初步建成一座中国西部的水城。
开县的农村城镇建设,在中国西部的农村城镇化中,走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路:把资源、区位、环境等优势,与产业发展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建设以产业为支撑、各具特色的风情名镇。
开县的农民新村建设,在中国西部的新农村建设中,别具一格:在建起农民新村的同时,也搭建起了为城市居民提供养生休闲服务、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平台。
思路创新,为开县的城镇化进程,拓展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城市化进程就县市层面来讲,主要是把握人口梯度转移规律,重组城乡人口布局。”开县县委书记李殿勋认为,城市化的进程,实质上是推动小城镇人口进县城、农村人口进城镇,逐步实现人口梯度转移。这不仅是所谓的让农民工进城享受城市化发展成果,更有利于改变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状况,减轻农村的承载压力。
按照这样的新思路,开县的城镇化提出了以打造“滨湖开州、生态之城”为特色,以西部水城、风情名镇、美丽乡村三级开发建设为龙头的农村城镇化建设。
思路创新使开县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资源优势,找到了城镇化的有效突破口,激活了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之路。
中国西部水城的建设就是创新思路的“结晶”。三峡水库蓄水使开县新县城成了一座库区最大的人工湖泊汉丰湖,1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里,有30多个湖湾、41个岛屿。县委、县政府利用这一独有的资源果断地决策,以汉丰湖为核心,打造“中国工程湖泊生态典范”,到2020年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国西部水城。
路径创新——
跳出了就建城而建城的框框后,开县创新了一条城市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环境、产业发展为城市化提供要素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利用独特的优势资源,建独具特色的城市和风情名镇、美丽乡村的城镇化思路,创新了城镇化建设新路径
“这条创新的路径就是城市和城镇的建设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好的环境,通过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集聚要素。”开县县长李应兰说:“以县城建设为例,就是通过这一路径,把县城打造成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开放、生态、平安、文明之城。”
这一科学的路径,迅速地把各类要素集聚到中国西部水城的建设中,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进程,短短的3年多时间,就使这座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水城雏形初现。
优势资源集聚优质生产要素。从2009年中国西部水城启动建设以来,通过集聚各方面的要素,已开工建设145个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完成了投资226.5亿元,使县城的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到28平方公里,人口集聚到近30万,形成了一座中等城市的规模。
宜居是开县城市建设的第一目标,从规划开始,开县的城市建设就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先,进行城市功能的完善,规划建设了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游泳馆等“十大功能场馆”。目前,这些为宜居配套完善的场馆都已陆续建成投用。
生态是中国西部水城的最大特色,也是宜居城市最具吸引力之处。汉丰湖蓄水后,开县形成了汉丰湖和澎溪河两个水域、总面积达43平方公里的湿地。在城市建设中,开县把这些水域打造成湿地公园,在澍溪河湿地4000亩的消落带上,种植了抗水淹性强的桑树等经济植物,创建了“桑田”这一神奇的人工生态屏障,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冬观沧海,夏观桑田”的景观。目前,这一水域已被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正在打造并建成世界级的湿地公园。在城市建设中,开县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建设宜居的公园。规划把41公里长的环湖带建成滨湖公园,设万人垂钓场。目前,环湖的滨湖公园已建成15公里、面积1300亩的滨湖景观带。在城区内,建成了高品质的月潭公园,正在建设明镜石公园和飞鹰包公园。
功能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环境和平台。中国西部水城在成为独具特色的滨湖城市的同时,也将成为一座旅游城,带动以旅游为主导的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汉丰湖下游拦水大坝,坝顶依势建起了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长亭,成为一座全长507米的风雨廊桥。游客可在廊桥上观景、购物、休闲,也可以乘坐古色古香的明清画舫,泛舟汉丰湖,品味西部水城的休闲生活;在湖周边,文峰塔、乌杨岛等一批文化修复工程也已启动。
在西部水城的建设中,沿滨湖路建成了5公里长的美食街;沿湖周边,五星级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也已开建。
方式创新——
城镇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产业发展为城镇建设集聚要素和人气。城镇化和产业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建出了有“生命力”的新城镇和新农村
中国西部水城的建设,是充分利用了三峡水库蓄水后使开县形成了一座湖泊资源而建,走出了一条独有的城市化建设路径。而在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中,开县则是从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地融合一体,实现了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在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中,开县通过科学的规划,按照“突出城镇特色、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宜居品质”的目标,在全县规划建设4座小城市、11个中心镇和14个特色小城镇。
这些小城市和风情名镇,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建几条街道,修一批钢筋水泥房子,集聚人气,而是把小城镇的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产业集聚的载体,实现了产城融合,建出了一批新型农村城镇和农民新村。
这种城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建起一座城镇,兴起一片产业的目标。
临江镇是县里规划建设的4个小城市之一,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一座集聚20万人口的工业新城。因而,在城市建设上,按照“高端规划、推倒重来”的定位,把老城镇低矮的旧房改建成现代化的楼房,把小街小巷拓宽为城市街道一样宽的大道。
在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同时,临江镇规划了一座面积2平方公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吸引外出农民工带着资金、项目回乡创业。目前,这座创业园内已落户建成一批机械加工等工业产业项目,集聚起数千名创业者和务工人员。
温泉镇有丰富的温泉、溶洞、峡谷等旅游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该县把这里规划为旅游风情城镇。在城镇建设风貌上,按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突出民俗风情。在产业发展上,以旅游景区建设为主,突出发展休闲度假和风光游。
长沙镇是一座老城镇,有建材工业的基础。在城镇化的推进中,这里按照用产业来带动城镇建设的方式,科学地规划了一个建材工业园区,在引进以建材工业为主的项目的同时,配套建设为工业园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城镇,完善相关的城市配套设施,改造原有的旧城,拓展新城。如今,这座老城镇因建材工业的带动充满了活力。
“在我们的农村城镇建设中,都是按照产城融合的方式,在城镇建设中突出各自的特色风貌,在产业的发展上,突出资源优势,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开县建委负责人说。
农民新村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载体,也是农村城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县在农民新村的建设中也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把新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开县县城以外,有450多个村庄。在这一层面的城镇化推进中,县里确定了“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以突出“建筑风貌、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保”四位一体功能,建设高标准的新村。
发展创新——
城镇化激活了旅游、现代农业等资源,带动了工业化和以旅游、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在开县,三级开发建设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第一考虑就是提高全县民众的生存质量,可以直接改善民生水平,扩大就业容量,盘活城乡资源。”李殿勋认为,“城镇化建设的创新作为重大的发展战略,既可以形成庞大的投资增量,又是未来的发展基础。”
坐落在开县雪宝山下的白泉乡上华村,海拔1200余米,最热的时候也只有20多摄氏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县里扶持这里新建起一座农民新村,200多户村民分别住进了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新楼里。新村里医务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齐全,街道进行了硬化,农民的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
在这个农民新村里,农民自己只住80到100平方米就够了,多余的房间可用来搞养生避暑产业。目前,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把多余的房间改造出来,搞起了养生养老服务业,在夏天接待城里来休闲的游客。农民新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避暑养生山庄,农民在自己家里发展养生养老产业,实现了增收。
“目前,开县已经建好了16个这样的集美丽乡村和养生庄园为一体的农民新村,正在建的有126个。”开县建委负责人称,按照规划,全县要建153个这样的乡村养生庄园。这些养生庄园全部建好后,将有6万多农户利用自己家多余的房间搞养生养老产业,每年可吸引50余万人到乡村避暑养生。
中国西部水城和风情名镇的建设,带动了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资源开发为主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随着中国西部水城各项功能的完善,汉丰湖的旅游功能已开始显现出来,县城将成为三峡库区乃至中国西部一个新兴的旅游景区。城区内新建、日趋完善的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现代服务业。
在城镇化中规划建设的4座小城市,都与工业布局相融合,成为开县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承载起能源、建材、食品、轻纺、机械电子、化工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三级开发、四类建设”既推进了开县城镇化进程,又振兴了开县各类产业,这是开县发展的又一创举。
(责任编辑:白雪松)
|